陳傳席:不讀十三經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中國的畫家不寫字肯定不行。外國畫主要是技巧,中國繪畫是一種文化,外國畫講究科學,人體比例、解剖、色彩、光線,中國繪畫是講哲學的,沒有文化不行,沒有書法更不行。尤其是寫意畫,寫意畫家如果不懂書畫的話,永遠畫不好,繪畫格調也上不去。一個人書法功底有多深,繪畫就有多高。

陳傳席:不讀十三經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書法作品 作者吳冠南

潘天壽書法的功底和內涵,且不評價,但是潘天壽的書法很有骨力,繪畫也很有骨力。潘天壽的畫,就是他的字。你可以不承認他是書法家,但必須承認他的畫就是他的字。陸儼少提出來畫家要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也有人提出來要七分讀書,二分寫字,一分畫畫。因此學中國畫的畫家,學書法下的工夫應不亞於繪畫。

早在唐代張彥遠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如果一箇中國畫家不寫字,不讀書,他很難真正認識到什麼是中國畫。畫比文字要早,先有畫後有文字,但到了後來畫畫反而要借鑑書法。書法可以不借鑑繪畫,但是繪畫一定要借鑑書法。

陳傳席:不讀十三經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書法作品 作者吳冠南

全國美展那麼多的作品,甚至獲獎作品,見不出有多少文化內涵,有些全國得獎作品,題字都不通。一個相當有名的畫家,地位非常高,寫了6個字錯4字,“迎接澳門迴歸”,“迎接”的“迎”字多了一個點,“接”少一個橫,“澳門”的“澳”多一橫……

書法、詩歌必須從小學學起,現在小孩為了考美院,使勁學素描,沒有時間學中國國學,進了學校後,第一學期仍然學素描,另外學點外語,等到知道國學有用的時候就晚了。繪畫可以晚學,書法不可以太晚,晚學不如早學好,讀書更是越早越好。繪畫晚學不要緊,因為中國畫講究的不是技巧是學問,學問越高對繪畫越有好處。

陳傳席:不讀十三經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書法作品 作者吳冠南

中國是個權力社會,當官的人喜歡拍馬逢迎,真正有知識的人都有骨氣,有氣節,不會拍馬屁,真正的教授不會經常跑權勢之門。有的官需要小人,有的分不清楚君子和小人,有的分清之後更用小人,因為君子不合他心意,小人用著舒服。有學問的人不會一味順從別人,他尊崇一種道德。

現在大部分人不知道書法的重要性,但少數知道它重要性的人,還是隻願在繪畫上下功夫,急功近利,想趕緊畫畫賣錢。齊白石窮困潦倒的時候,按道理應該畫畫養家餬口,但是50歲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寫詩上,最後還是成為了一代大家。黃賓虹更是78歲以後才開始正式畫畫。

陳傳席:不讀十三經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書法作品 作者吳冠南

書法是文人思想,文人參與就有文化性。繪畫本來是工匠的事情,工匠沒有文化,所以繪畫要向書法學習,借鑑書法才可以。北宋有一個書法家也是畫家,叫米芾。有的文人有了好字不給他,他就用好畫換,寧可把畫舍掉,保留好字。可見,以前文人對書法的重視高於繪畫,繪畫是自我娛樂,書法卻有很多使命,它可以表達很深的意思。哲學境界非常高的對聯,或對人生有啟發意義的內容經過書法寫出來,就不一樣,繪畫當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它是有限的。

陳傳席:不讀十三經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書法作品 作者吳冠南

不會寫字也沒有學問,這是個大問題。他們說十三經是文史學者要讀的。古人哪一個沒有讀過十三經?《論語》才一萬多字,現在一篇博士論文就十萬字,等於十本《論語》。《孟子》也就兩三萬字,《老子》五千字,讀完又有什麼了不起,何況還沒有讀就說是文史學家的事,文史專家可不是隻有那一點知識。

陳傳席:不讀十三經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書法作品 作者吳冠南

有學問的人越畫越進步,沒有學問的人越畫越退步。作家雖然寫了很多書,讀書未必多,有的畫家有風度,主要還是靠他的學問,讀書多的人氣質就不一樣。學問很重要,然而現在這一批人急功近利,三十歲畫不能賣錢,就改行了。

↓↓↓大家都在看↓↓↓

各位書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為全國書畫家發佈展覽、作品宣傳信息,更多知識信息請關注我們交流學習!

為書畫家提供交流學習平臺,為收藏者打造專業的拍賣平臺;

字畫收藏、參加拍賣、交流合作請看作者名字發私信給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