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電影品牌 樂創文娛攜手融創發力文旅

“所有商品都在進入品牌時代,為什麼電影不進入品牌時代?這是最應該品牌化的業務。”品牌價值,這是樂創文娛商業模式的關鍵詞,也是樂視影業在過去6年積累經驗的總結。

“電影行業要有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就要打造品牌。”樂創文娛董事長張昭明確了公司的戰略方向。正式更名“樂創文娛”後,樂創文娛於2018年上海電影節期間舉辦了首次文化品牌分享會,分享會主題為“照亮”,這是穿越“至暗時刻”的張昭對此段經歷的回應。

以品牌為核心,樂創文娛正在擺脫傳統電影公司的商業模式,並提出了樂創文娛全新的“聯營模式”,圍繞IP,與文學、視頻、遊戲、消費品、文旅五大領域展開聯營。

圍繞品牌化思路,第一大股東融創與其在文旅項目上的合作,首次揭開面紗。與融創文旅成立合資公司“樂創文景”,並宣佈在河北遵化、大連甘井子落地項目。簽約“一諾小鎮”,並從河北遵化清東陵“石像生”的文化中獲取“東陵獸”品牌。“影旅聯營”成為五大聯營領域中的重要一環。

打造文化品牌

輿論風波不斷,資本撤離,上市公司股價下跌、市值縮水,影視行業資本市場正迎來寒冬。為什麼資本離影視行業越來越遠?張昭從他的角度找到了答案。

2011年,在光線傳媒上市前離開,創立樂視影業、後試圖注入上市公司樂視網。2017年樂視影業經歷巨大風波,業績跌落至谷底,並終止注入樂視網,估值從98億元一路跌至30億元。整個過程中,張昭對公司價值和行業本質的思考不斷深化。

“影視公司估值上不去,是因為沒有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你的模式是不是可持續、可放大?這才是關鍵。”長期以來,傳統電影行業收入過於依賴票房,從投資角度而言,並沒有可持續的回報模式、風險過高,資本看不到可長期積累的商業模式。

“所有商品都在進入品牌時代,為什麼電影不進入品牌時代?這是最應該品牌化的業務。”品牌價值,這是樂創文娛商業模式的關鍵詞,也是樂視影業在過去6年積累經驗的總結。

2016年,中國電影總票房454.23億元,較上年僅增長3%,增幅大幅放緩。樂視影業卻達到業績巔峰,參與影片11部、均取得過億票房。這在當時的行業環境中實屬不易。

當時,樂視影業的《28歲未成年》《小時代》等IP,在不同文本形態中均取得不錯的成績。其擁有電影改編權的《熊出沒》系列動畫電影接連在票房上獲得成功。《熊出沒·奇幻空間》在2017年獲得5.2億元票房。

電影作為IP價值的放大器,在《熊出沒》系列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非票房收入部分,擁有“熊出沒”IP的華強方特將IP植入主題樂園,其2017年財報顯示,2017年華強方特實現營業收入39.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4.97%。

雖承擔《熊出沒》系列四部電影的工作,但當時的樂視影業卻無法分享費票房收入。張昭笑稱,“能幫到別人都是好事。”但在過程中,團隊積累了打造品牌的能力,也讓他明白,掌握、控制IP,運營品牌能力的重要性。

2017年上半年,張昭成立品牌部門,意在提煉品牌、把握品牌核心、調研用戶,最終形成打造電影品牌的能力。不久後,公司遭遇資金鍊危機、大股東變更、自降估值求生存……一系列的變局給了他思考的時間,促使張昭加快了腳步。

聯營模式、打造品牌的商業模式更加清晰。張昭透露,樂創文娛電影部門人員雖然縮減,但其品牌部門還在擴充。

未來,樂創文娛和聯營合作方將通過IP雙向導入聯合投資電影、遊戲、小說、文旅等,並對各端產品進行收入分成,在持續互哺中增加收入、放大IP品牌價值。這其中,電影依舊是最重要的產品形態。

“聯營是對文娛行業貢獻價值的最好模式,通過電影影響力帶動其他行業,合作方獲得品牌的收益。”張昭表示。在這個模式中,樂創文娛將獲得除票房以外的多項收入,從商業模式上提供了持續的收入來源。

攜手融創發力文旅

作為第一大股東,融創投資樂創文娛的價值正在文旅板塊體現出來。“影旅聯營”成為樂創文娛品牌化戰略發力的重點。與最大股東融創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樂創文景。合作中,融創提供實體資產:文旅城、文化主題樂園、酒店、商業區等,樂創文娛負責品牌運營,專注IP文化價值的場景運營,利用IP為實體資產賦能。

目前,樂創文娛、樂創文景、融創華北已在河北遵化、大連甘井子落地項目。其中,挖掘守陵人後裔“守信受益、一諾千金”的文化內涵,“一諾小鎮”落地遵義。

一年前的發佈會上,張昭把樂視影業的基因定位為“IP生態森林”,以電影為IP首要文本,打造電視劇、網劇、遊戲等多文本。一年後,他對IP的認識更加清晰:結合不同的地方文化打造IP,挖掘地方文化核心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樂創文娛完成了從娛樂行業向文化行業的轉變,也讓樂創文娛擁有獲得地方文化IP的權利;對其已擁有的IP,也可根據不同地方進行植入。

“照亮資本的第一步就是告訴資本,中國的IP會來自於社會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無窮無盡。”

在眾多文化IP中,分眾是他選擇IP的標準,這與其當年的分眾電影思路相同。相對泛影響力,他認為應該用分眾影響力衡量IP價值。“未來是小而美的時代。”

另一個維度是文化價值,在他的認知裡,電影在從娛樂行業到文化行業轉變。“電影是很好的文化載體,沒有文化價值的東西我不做了”。

公司危機讓他看透了上述行業本質,“撤退的過程是離本質更近的過程。”

目前,樂視控股所持有的16.3592%股權未來將進行處置。張昭透露,將對股權進行拆分融資,相比於上輪增資的30億估值,公司的估值“漲了不少”。相比一哄而上的“熱資本”,“我們一直是拒絕熱錢,沒錢就少做點、慢慢來,現在文化產業能投東西的不是很多,(我們接受的)一定是價值資本、戰略資本。”

“未來(樂創文娛)一定獨立面對資本市場。以IPO或者其他方式,只要能夠重現價值給投資人。”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