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城市?智慧城市為何沒能根治城市病?這本白皮書值得讀

6月28日,阿里雲研究中心發佈《城市大腦探索“數字孿生城市”白皮書》,指出真正的“城市大腦”應有三大衡量標準即整體認知、機器學習、全局協同,市場應去偽存真。此外,目前的智慧城市投資已超5000億元,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城市只是“植物人”,國內上一代智慧城市亟需升級擁有“最強大腦”。

“植物人”城市?智慧城市為何沒能根治城市病?這本白皮書值得讀

去年11月,科技部明確將依託阿里雲建設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希望強化企業主體和市場主導,突出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和行業產品標準制定中的主體作用。

白皮書指出,近20年來,智慧城市建設花費巨資,卻沒有根治“城市病”。單一的硬件投入解決不了三大問題:數據多但效果少、單點強但全局弱、科技新但落地少。一個城市最具戰略價值的應是數據,城市治理的本質是網絡協同。

從對城市數據的知、行出發,“城市大腦”的衡量標準可歸納三點:整體認知,能夠實時處理人所不能理解的超大規模全量多源數據;機器學習,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洞悉人所沒有發現的複雜隱藏規律;全局協同,能夠制定超越人類局部次優決策的全局最優策略。

“植物人”城市?智慧城市為何沒能根治城市病?這本白皮書值得讀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曾表示,今天所有的智慧城市概念,是讓政府在城市管理上花更多的錢,塞進更多的設備,現在所處的“智慧城市”沒有大腦,城市管理者並沒有把數據當作城市的資源,只是看成所謂的“技術工具”,“就像河流孕育城市、鋼筋水泥誕生紐約一樣,大數據是城市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計算能力是城市新的發展動力。”

ET城市大腦以阿里雲彈性計算與大數據處理平臺為基礎,結合機器視覺、大規模拓撲網絡計算、認知反演、交通流分析等跨學科領域的頂尖能力,在互聯網級開放平臺上實現了城市海量多源數據的收集、實時處理與智能計算。

目前阿里雲ET城市大腦已在杭州、衢州、澳門、吉隆坡等11個城市落地。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統,已具備信號燈優化、應急車輛優先調度、交通事件實時感知等功能,並孵化出一系列世界領先的技術,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登月計劃”。

未來,ET城市大腦還將向醫療、城管、環境、旅遊、城規、平安、民生等七大領域拓展,從智能交通管理全面升級為整個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樞,並向生態全面開放平臺的AI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