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英兩國為何因間諜中毒案頻繁撕逼?

2018年3月4日,俄羅斯前間諜斯克裡帕爾及其女兒在英國威爾特郡索爾茲伯裡市街頭一條長椅上昏迷。英國政府宣稱,他們二人受到軍事級別神經毒劑襲擊,俄羅斯方面應對此負責。間諜被毒殺不是一件很稀有的事情,為什麼這次能引起全球近30個國家“站隊”,甚至鬧上了聯合國安理會?

俄英兩國為何因間諜中毒案頻繁撕逼?

我們先按時間順序捋一捋整個事件是如何發酵的。

英國稱俄羅斯應對毒殺案件負責

3月12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表示,俄羅斯政府極有可能捲入斯克裡帕爾父女的神經毒劑中毒事件。她推測,俄羅斯用前蘇聯時期研製的軍用神經毒劑“諾維喬克”(Novichok,俄文意思為“新手”)試圖毒害斯克裡帕爾父女,極有可能就是事件背後黑手。她要求俄方在3月13日晚前提供有關該案的詳細解釋。

俄英兩國為何因間諜中毒案頻繁撕逼?

英俄互驅外交官,鬧上安理會

3月14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宣佈作為對這一案件的回應措施之一,將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要求其一週內離境,這將是30多年來最大的一次性驅逐。英國皇室成員將不會出席今年的俄羅斯世界宣佈杯。其次,英國政府將立即建議英國議會立法,保護英國不受敵對國家活動的影響。同時,英國政府將增加對私人飛機、海關、橋樑等等設施的盤查。此外,一旦掌握了威脅英國公民或居民生命和財產相關證據,英國政府還將凍結俄羅斯在英國的國有資產。

3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應英國要求召開緊急會議。英國代表指責莫斯科在英國“和平的”城市中使用了“如此可怕在戰爭中被禁用的武器”。俄羅斯代表針鋒相對,指責英國政府通過宣傳戰造勢來影響“沒有分辨能力”的公眾。俄方回應稱,俄方已經再三申明與事件完全無關,要求獲得相關有毒物質樣本並開展聯合調查,但這些要求都被英方拒絕,“我們不會答覆英國沒有根據的指控,但願意與英國合作開展調查。”而英國代表喬納森·艾倫則認為,俄羅斯嚴重違反化武公約。英國代表也表示請求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介入,並稱有充分證據顯示該毒劑由蘇聯研製,並留給俄羅斯。美國、法國、荷蘭、瑞典等西方國家代表當天均明確表示支持英國。

顯然,安理會的調解並沒有使該事件向好的方向扭轉。作為回應,3月17日俄羅斯外交部宣佈驅逐23名英國駐俄使館外交人員。

俄英兩國為何因間諜中毒案頻繁撕逼?

多國“站隊”,驅逐俄羅斯外交官

3月26日,歐盟14國決定驅逐俄羅斯外交官,這些國家包括法國、德國、波蘭、荷蘭、丹麥、捷克、瑞典、保加利亞、愛爾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德國、法國、波蘭分別驅逐4名俄外交官;捷克、立陶宛各驅逐3人,荷蘭和丹麥各驅逐2名俄外交人員,愛沙尼亞驅逐俄武官。此外,加拿大宣佈驅逐 4 名俄駐加拿大外交官;烏克蘭宣佈驅逐13名俄外交官。

3月26日,美國國務院宣佈驅逐48名俄駐美外交官並要求俄方關閉駐西雅圖總領館,並開啟驅逐12名俄駐聯合國情報人員的程序。接著,冰島宣佈以外交手段抵制年內由俄羅斯舉辦的世界盃。而目前除了冰島之外,瑞典,丹麥,澳大利亞、日本和波蘭都在考慮採取相同的措施抵制世界盃。

歐美多個國家同日宣佈因特工中毒事件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可謂是繼冷戰高峰以來,西方國家最大規模的一次“驅逐外交官行動”,目前包括美國、法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共驅逐了151名俄羅斯外交官。外界也十分擔憂,接下來西方國家是否會再次採取同樣的“連鎖反應”抵制俄羅斯世界盃。

3月27日,歐盟輪值主席國保加利亞也不再“保持中立”,宣佈召回駐俄羅斯大使。3月28日,盧森堡政府宣佈召回該國駐俄羅斯大使。

3月29日俄羅斯外交部宣佈,將驅逐60名美國駐俄外交官並關閉美國駐聖彼得堡總領館,以作為美國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回應。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還表示,歐盟和北約作出了臭名昭著的團結一致的挑釁姿態,並不是為查清斯克裡帕爾中毒案真相。如果哪些國家驅逐俄外交官,俄羅斯“將按照對等原則逐一予以回應”。

俄英兩國為何因間諜中毒案頻繁撕逼?

為何越鬧越大?

事件主人公斯克裡帕爾今年66歲,曾在俄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工作。不過,上世紀90年代,他曾向英國情報機構提供數十位俄羅斯特工的情報以獲取報酬。2006年,這位“雙面間諜”因叛國罪被俄羅斯判處13年監禁。2010年,他被用於和美國交換俄羅斯間諜,之後來到英國尋求庇護。

目前來看,英國一直在試圖把事情鬧大,先是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然後在聯合國會議上要求調查,接著聯合盟友國制裁俄羅斯。反觀俄羅斯一直在被動應對,在英國和其他國家作出驅逐外交官的舉動後,表示會進行報復。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種發展?國內有學者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這個事件強化了西方國家在對俄問題上的一致性。此前,儘管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處在低谷,但部分國家在處理與俄羅斯有關的問題時,實際上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特別是美國,以及歐盟內部與俄羅斯政治經濟關係密切的國家,它們有時會謀求和推動對俄妥協政策。對於俄羅斯與西方關係中的這點問題,很多西方國家表示擔憂,卻無力扭轉。但是,此次的雙面間諜中毒案發生後,包括美國在內,大部分西方國家暫時被重新統一到對俄強硬路線上。

其次,壓縮了美國處理對俄關係問題上的政策空間。美國是西方世界的領導者。它在與俄羅斯有關的問題上的態度和政策選擇,對其他西方國傢俱有很強的引導和示範作用。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後,儘管前有烏克蘭危機,後又幹預美國大選等事件的制約,他仍然多次表示願於俄羅斯改善關係。這在很多西方國家看來,是在破壞西方國家的對俄政策。在此次事件發生之前,特朗普採取的最嚴厲的對俄政策就是簽署了和實施了對俄製裁法案,在其他方面少有作為。本次的間諜中毒案件發生之後,美國作為英國最主要的盟國,立即採取多項舉措表示支持。美國的反應提升了其對俄政策的強硬度,降低了部分西方國家對美單獨與俄媾和的擔憂。

實際上,對比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先後出臺的政策就會發現,俄羅斯目前的基本策略是在一定限度內表現出強硬態度的前提下,主要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避免對西方國家的全面出擊。究其原因,主要是俄羅斯國力近幾年下降嚴重,在烏克蘭危機、“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等引發的制裁仍然持續的條件下,西方國家表現出如此強烈的對俄一政策致性,意味著俄羅斯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相關問題,以防止與西方關係無限制惡化。另外,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次輪博弈正好發生在2018年俄羅斯總統大選前後,雖然它未能阻止普京以高票當選,卻為新當選的普京製造了第一波外交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