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太文化為中泰一家譜新篇,泰國首都有座特殊的廟宇供奉她!

湄南河奔流不息,自北向南縱貫泰國全境,匯入南海。

過去千餘載,一批批華人逐水而來,遷居今泰國境內,繁衍生息,開枝散葉。各式各樣的中國廟宇也成為了族群的圖騰、精神的寄託。

在首都曼谷,有一座特殊的廟宇——正順聖娘廟,裡面供奉著冼夫人的神像,是來自海南、廣東等地的華僑華人們祭祀祈福的一個重要場所。每逢節慶時節,這裡熱鬧非凡,甚至吸引了泰國其他族裔的人們。這是冼夫人文化在泰國薪火相傳、落地生根的生動寫照。

儘管中泰正式建交只有43年,但兩國友誼源遠流長,地理相近,血緣相親,文化相通。“一帶一路”春風吹拂,中泰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正在結出新的碩果。

曼谷冼夫人廟香火熾盛

曼谷帕拉瑪六路,“正順聖娘廟”五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在旁邊的海報上,冼夫人騎馬挎弓,英姿颯爽。

邁進正門廣場,一座古色古香、巍峨堂皇的中國式建築佇立眼前,廟外金龍盤柱、燈籠高掛,廟內雕樑畫棟、香火熾盛。

冼太文化為中泰一家譜新篇,泰國首都有座特殊的廟宇供奉她!

正殿供奉有正順聖娘和馮冼聖孃的神像。“兩個神像都是指冼夫人。”72歲的正順聖娘廟前管理者辜興說。

“聖蹟溯高涼安百越晏諸州功績輝煌憑正氣,廟宮鎮網賜凌九霄朝活水香菸鼎盛兆中興”——正殿柱子上的這副楹聯,歌頌了冼夫人的功德以及建廟的目的,橫批“一片娘心”。

正順聖娘廟是由海南籍華僑華人所建立的。馮冼家族的後代、泰國海南會館理事長馮爾真介紹,這座廟始建於1965年,當時找地皮大費周章,華人馮姐隆女士慷慨捐出位於越衫攀佛寺後、近自來水港的一塊地皮,加上僑胞鄉親們踴躍捐款支持,廟宇得以建成。歷經多次修繕,正順聖娘廟保存完好。

自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漢代開始,中國與今泰國領土上的國家就有一定的往來。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位於今泰國境內的盤盤國、狼牙修國、赤土國等均與中國封建王朝保持著友好的交往關係。

冼太文化為中泰一家譜新篇,泰國首都有座特殊的廟宇供奉她!

正殿供奉有正順聖娘和馮冼聖孃的神像。

那個時期的南海貿易中始終有嶺南大族的身影,馮冼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指出,馮冼家族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有巨大的能量,也把族系向北延展至中原,向南延展至海南、東南亞。

當眾多華僑華人從海南、廣東等地出發,冒著生命危險乘風破浪,安然抵達泰國彼岸後,他們逐漸開始設神壇、建廟宇,答謝神恩,中國民間信仰由此生根發芽。

半個多世紀以來,正順聖娘廟膜拜者眾,香火不斷。年過八旬的呂梅英老人是一名“僑二代”,儘管腿腳不便,仍專程到廟裡拜祭冼夫人。“小時候媽媽常常帶我來拜祭。受她影響,每年我都要到廟裡來四五次。”呂梅英用中文說。

不止華僑華人,當地一些其他族裔也成了虔誠的信眾。

年輕華人接力傳承文化

今年是林栩移民到泰國的第三十個年頭,60歲的他祖籍廣東汕頭,目前擔任泰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總會副會長、曼谷吞武裡大學助理校長。

談到中泰兩國的歷史文化,林栩興致勃勃。他說,泰國在1939年6月24日之前稱“暹羅”,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華人佔泰國人口總數的15%—20%,來自廣東、海南、福建、廣西、雲南等地的居多,尤其是潮汕地區。

這背後有深厚的歷史淵源。1767年,有潮汕血統的鄭信帶兵打敗緬甸軍隊,收復失地,建立吞武裡王朝。鄭信統治時期,潮汕人大量移居暹羅,並很快參與各個領域之中。如今在湄南河西岸,美輪美奐的鄭王廟便是為了紀念鄭信而建。

“自古以來,暹羅對華人基本上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來自中國的民間信仰也比較興盛。”林栩說。

在泰國,由海南籍華僑華人創立的廟宇有50多個,主要供奉水尾聖娘、正順聖娘、泰華聖娘、天后聖母、關聖帝君、觀音菩薩等。其中,水尾聖娘最盛,在泰國凡有海南同鄉的縣市,皆有其廟宇。廣東籍華僑華人,則多信仰盛行於潮汕地區的宋大峰祖師、三山國王等。

冼太文化為中泰一家譜新篇,泰國首都有座特殊的廟宇供奉她!

泰國海南籍僑領。

“冼夫人文化在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有很大的影響。但現在曼谷地區只有一座冼太夫人廟,影響力還有待提升。”馮爾真坦言。

在泰國北部、距曼谷約700公里的清邁,華僑華人同樣眾多。不過,據清邁中華商會副主席林明蘭介紹,當地還沒有冼夫人廟。

近年來,隨著老一輩漸漸老去,曼谷正順聖娘廟面臨著理事會會員減少、人員老齡化的境況。令人欣慰的是,陸續有新鮮血液注入。

在管理正順聖娘廟20多年後,辜興將接力棒交給了最年幼的兒子辜夢瓊。這個名字寄託了他對故鄉海南的情感。

“我從小在廟裡長大,接觸過很多前來參拜的信眾,他們有講泰語的,有講普通話的,有講廣東話、海南話、上海話的,也有講英語的。”辜夢瓊年方廿一,曾到廣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交流學習,普通話十分嫻熟,平時他還兼職做導遊、翻譯等工作。每年都有信眾不遠萬里而來,他會在現場進行講解。

31歲的許自立祖籍為廣東普寧,現任正順聖娘廟理事會副理事長,參與日常工作。儘管是第四代華人,他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潮汕話,這得益於家中長輩的悉心傳授。在中學畢業之後,他赴雲南大學中文系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可。每年他都會返鄉探親祭祖,對廣東的很多東西也耳熟能詳。

目前,正順聖娘廟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信眾捐獻的香火錢。此外,泰國海南會館也會提供部分資金用於日常運營。

乘風而行 中泰共贏

“泰國有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下一步可以共同商議,在清邁等地籌劃建設冼夫人紀念館,加強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助推中泰命運共同體建設。”海南省冼夫人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會會長鄭華星介紹,冼夫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巾幗英雄,其開放、包容、和平的精神,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吻合,值得進一步弘揚。

冼太文化為中泰一家譜新篇,泰國首都有座特殊的廟宇供奉她!

馮爾真的意見與此不謀而合:“冼夫人文化需要加大推廣力度。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冼太夫人廟,覆蓋泰國南部、北部、東北部等地區。”

以文化為紐帶,促進中泰全方位合作,也是受訪華僑華人們的共同心願。

作為東盟的重要經濟體和交通樞紐,泰國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大節點。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中泰兩國不斷推動、擴大和深化彼此間在貿易、投資、人文、旅遊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廣東則是中泰合作的“主力”。泰國駐廣州總領事瓦信·蘭巴替盛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泰國和廣東的貿易額達到了229億美元,佔中泰兩國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中國赴泰國旅遊的人數接近900萬人次,其中四分之一來自廣東。

近幾年,泰國海南會館副理事長雲天鴻頻繁往來於泰國和中國內地之間,切身感受到了“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諸多利好。“除了文化交流,不少華人把泰國的榴蓮、龍眼銷到中國,把中國的電子產品、服裝鞋帽等運到泰國,互通有無,做大事業。”

從汕頭到曼谷發展已有十幾年,泰中深圳總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昭耿坦言:“我離開的這些年恰好是中國快速崛起的時期,電子商務、製造業等發展迅猛,‘一帶一路’建設也讓我們在泰國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休閒、清新著稱的古城清邁,也在發生新的變化。

清邁中華商會主席成榮波介紹,清邁可以說90%以上的華人從事經商活動,如酒店餐飲、建築、成衣製作、農產品加工等。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中國人到清邁投資發展、創辦企業,為當地作出了新的貢獻。“僅廣州與清邁之間,一天就有幾趟直達航班。”

在他看來,中國日益強大,華僑華人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抓住機遇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深化中泰交流合作。當務之急是儘快推動華人新生代融入商會的運作主軸,鼓勵其組團“走出去”與國際平臺對接,特別要與“一帶一路”和東盟一體化等對接,實現共創共贏。

以華文學校為平臺

弘揚冼夫人文化

“中泰一家親……”位於曼谷挽叻素裡翁路的新育民公學裡,在中文老師史玥然的領讀下,膚色不一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學說著中文。

從中國山西來到這所學校工作不滿一個月,史玥然還處於適應期,但可愛乖巧的學生們讓她感到開心且有動力。

新育民公學的前身是由泰國瓊籍華僑於1921年籌資創辦的育民學校,後由泰國海南會館承接並壯大。

冼太文化為中泰一家譜新篇,泰國首都有座特殊的廟宇供奉她!

新育民公學的學生們學習冼夫人文化。

“海南會館還與中國內地多所大學簽署了交流合作協議,為華僑華人子女回鄉尋根問祖、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等提供支持。”雲天鴻說。

為守住中華文化之根,泰國華僑華人社團一直不遺餘力地興辦教育。

林明蘭介紹,泰國華僑華人最早正式開辦華文學校是一個多世紀前的事。而在那之前,華人社區一般在家庭或祠堂廟宇裡以私塾形式開辦學堂,聘請教師為後代教授中國語言文化。

1901年,清邁僑商設立了一所華英學校,現已發展為泰國北部最大的華文學校——崇華新生華立學校,對華文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這裡有3000多名學生,其中80%為非華裔。

林栩說,泰國華文教育也曾經歷低谷,是近20年迅速發展起來的,目前泰國大約有兩三百家華文中小學校。

“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清邁其他族裔也踴躍學習中文。”林明蘭說。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永衛認為,冼夫人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素材。廣東可與孔子學院、華文學校等平臺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讓冼夫人事蹟走進泰國校園,廣泛宣傳冼夫人文化,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圖片綜合僑鄉廣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