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子書論精華30條

1、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南朝·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

2、 獻之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絕筆章草,殊相擬類,筆跡流懌,宛轉妍媚,乃欲過之。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南朝·宋虞《論書表》

3、宋明帝《文章志》曰:‘獻之善隸書,變右軍法為今體。字畫秀媚,妙絕時倫,與父俱得名。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南朝·宋·劉義慶

4、比世皆尚子敬書,元常繼以齊代,名實脫略,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南朝·梁·陶弘景《論書啟》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5、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

6、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南朝·梁·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

7、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花落紙,將動風采,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非世人之所學,惟張有道(芝)、鍾元常(繇)、王右軍(羲之)其人也。-南朝·梁·庾肩吾《書品》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8、有翰林善書大夫言,故無名公子曰:‘自書契之興,篆、隸滋起,百家千體,紛雜不同。至於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惟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數百年之內,無人擬者,蓋與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筆運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歟?’-唐·歐陽詢《用筆論》

9、王羲之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

龍。王獻之……工草隸, 善丹青。 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嘆曰:‘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唐·《晉書·王羲之傳》

10、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其枯樹也,雖槎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

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歟?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唐·李世民《王羲之傳論》

11、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唐·孫過庭《書譜》

13、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右四賢之跡, 揚庭效伎,神合契匠,冥運天矩,皆可稱曠代絕作也。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裾肅穆。-唐·李嗣真《書後品》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14、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十數人。各能聲飛萬里,榮耀百代。惟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丰神蓋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其理隱而意深,故天下寡於知音。

真書:逸少第一,子敬第四;

行書:逸少第一,子敬第二;

章草:逸少第五,子敬第七;

草書:子敬第三,逸少第八。

-唐·張懷瓘《書議》

15、子敬…及其業成之後,神能獨超,天姿特秀,流便簡易,志在驚奇,峻險

高深,起自此子。然時有敗累,不顧疵瑕,故減於右軍行書之價。可謂子為神駿,父得靈和。父子真行,固為百代之楷法。-唐·張懷瓘《書估》

16、行書昔鍾元常善行狎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獻之(行書),觀其騰煙煬火,則回祿喪精,覆海傾河,則元冥失馭,天假其魄,

非學之巧。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裾禮樂,則獻不繼羲。-唐·張懷瓘《書斷》

17、行書者,逸少則動合規儀,調諧金石,天姿神縱,無以寄辭。子敬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便者則為神會之間,其鋒不可當也,宏逸遒健,過於家尊。草書者,逸少雖損益合宜,其於風骨精熟,去之尚遠。若乃無所不通,獨質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則逸少為最。-唐·張懷瓘《六體書論》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18、右軍之跡流行於代眾矣,就中《蘭亭序》、《黃庭經》、《太師箴》、《樂毅論》、《大雅吟》、《東方先生畫像贊》鹹得其精妙。故陶隱居雲:‘右軍此數帖,皆筆力鮮媚,紙墨精新,不可復得。’-唐·蔡希綜《法書論》

19、鍾善真書,張稱草聖。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唐·徐浩《論書》

20、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山陰遇羽客,要比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唐·李白《王右軍》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21、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拘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獻之俱得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此歷代寶之之訓,所以絕千古。-南唐·李煜《評書》

22、予嘗論書,以謂鍾、王之跡蕭敬簡遠,妙在筆畫之外。-宋·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

23、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拘之。-宋·黃庭堅《題絳本法帖》

24、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彌覺成就爾。所以中間論書者,以右軍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餘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宋·黃庭堅《跋法帖》

25、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宋·黃庭堅《論書》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26、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

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也。-宋·米芾《書史》

27、如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後日雖有作者,詎能過之?篆隸之作古矣,至漢章時,乃變而為草,至兩晉,王氏羲、獻父子,遂進於妙。-宋·趙佶《宣和書譜》

28、此《十七帖》,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真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宋·朱熹《跋十七帖》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29、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元·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30、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法書》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