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小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

自然地质灾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自然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人为活动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等级及标准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在农村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四、如何判定滑坡的危险性?

滑坡临滑前具有许多前兆,通常表现为:

1、滑坡山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不断加长、加宽、增多现象,特别是当滑坡后缘出现贯通性弧形张裂缝,并且明显下座时,说明即将发生整体滑坡。

2、滑坡体上出现有不均匀沉陷,局部台阶下座,参差不齐。

3、滑坡体上多处房屋、道路、田坝、水渠出现变形拉裂现象。

4、滑坡体上电杆、烟囱、树木、高塔出现歪斜,说明滑坡正在蠕滑。

5、滑坡前缘出现鼓胀变形或挤压脊背,说明滑坡变形加剧。

五、什么是崩塌?

指陡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因此,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六、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

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崩塌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即发生过崩塌的地方,仍可能再次发生崩塌。

七、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易诱发滑坡、崩塌。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滑坡、崩塌。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人类活动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振动等。

八、什么是泥石流?

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

九、如何识别泥石流易发沟谷?

当一条沟谷在松散固体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条件和水源水动力条件等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形成时,可能成为泥石流易发沟谷。

1、松散土石丰富。沟道两侧山体破碎、滑坡和崩塌作用频繁、水土流失和坡面侵蚀作用强烈,以及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积存量大的沟谷,是特别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

2、地形地貌便于集水、集物。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地形。

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大多具有以下地形特征: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沟谷中游山谷狭窄,沟道纵坡降较大,束流特征明显;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有利于固体物质停积。

3、沟内能迅速汇集大量水源。流水是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溃坝危险的水库或塘坝的下游沟谷、季节性冰雪大量消融区的沟谷,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在沟道中汇集成湍急水流,易诱发泥石流。

十、地质灾害管理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管理基本原则是实行分级管理、推进减灾社会化;推进灾害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把地质灾害管理同地质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国土开发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

十一、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县、乡、村三级网络和群测群防点,以及相关的信息传输渠道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所组成。

县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和州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各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乡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和县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由各乡国土资源所组织实施;行政村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由村委会组织广大群众,针对本行政村的具体地灾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工作。

十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十三、滑坡裂缝简易监测方法

1、埋桩法:适合对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

4、贴片法:在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纸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是定性的,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十四、泥石流简易观测方法

1、通过正常洪水水位线来观测泥石流。应该在泥石流调查和危险区划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当地天气预报信息和实际观察沟谷中暴雨形成的水流情况判断洪水水位。可以通过草木生长或蚁穴分布情况确定正常的洪水水位线。当山洪水位线接近正常洪水水位线,而且暴雨还在继续时,必须派人现场值班观测,并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如果洪水中夹带的土石增加时,要注意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对于经常暴发泥石流的沟谷,可以通过泥石流泥位线来判断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当山洪泥石流水位线接近平常的泥位线,而且暴雨还在继续时,必须采取人员避让措施。

2、暴雨期间要对上游泥石流物源区进行巡查和看守。对村庄、居民点、厂矿上游的滑坡崩塌堆积物、尾矿矿渣排放场、工程弃土,甚至土层比较厚而且植被良好的陡坡进行巡查和看守,发现有较多物质被洪水携带时,要及时采取避灾措施。

十五、崩塌、泥石流灾害前的临灾预兆

地质灾害发生前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前兆是清楚的。只要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常识,及时扑捉前兆,迅速采取措施,就可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

1、危岩体下部突然出现压裂。在崖下突然出现岩石压裂、挤出、脱落或射出,通常伴随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种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崩塌。

2、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猪、牛、鸡、狗等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临。

3、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要注意行洪区次级滑坡堵沟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上游行洪区次级滑坡在洪水冲刷掏蚀下发生滑动并堵沟断流,这是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暴雨期间沟谷堵塞时,随意去疏通是非常危险的。

4、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5、临灾前兆的综合判定。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综合的前兆,单一由个别的前兆来判定灾害可能会造成误判,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发现某一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迅速做出综合的判定。若同时出现多个前兆时,必须迅速疏散人员,并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