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書法篇

戊戌年正月二十五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書法家簡介|王青彥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王青彥(扎西尼瑪),藏族,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行書專業委員會主任,甘肅省書協評委庫首批評委,隴南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專家,蘭州城市學院書法客座教授,隴南市第一層次領軍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佳作賞析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草書-四尺中堂軍旅歌曲《說句心裡話》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草- 四尺對聯“書以功深能跋扈,畫因興到見紛披”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四尺對開 “懷抱觀古今”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草書-四尺中堂《古書論》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 三尺扇面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六尺條幅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草書-四尺中堂潘閬《酒泉子》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草書- 六尺榜書 壽

田繼學評:其作品《夀》字,筆墨浩瀚,舒展開合,一氣呵成,神韻自得。觀其行書草書書法作品,筆墨大開大合,厚實穩重,靈動飄逸,頗得二王之風,有永和九年那場醉的脫塵脫俗,又有秦漢碑刻蒼潤古拙的意趣,筆墨不執一法,意趣雅趣相得益彰。觀其書法令人怦然心動,一種生命的飛揚,一種生命的綻放,一種生命的赤誠,盡在其筆墨間頓悟大千世界的萬千氣象。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 -三尺對聯“飲酒剝毛豆,讀詩觀滄海”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草-四尺對開橫幅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草書-四尺四條屏 古詩五首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草-四尺對開淡泊神寧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四尺中堂 朱慶餘《寄友人》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 四尺四條屏 宋詞三首

田繼學評:書法善行草,其作品一是樸,二是溫,三是純。樸者,以傳統而面,尤以米芾字勢、筆法築基,不乏“三王”(羲、獻、鐸)氣象,質樸厚實,不矯揉造作,不扭捏作態,不恣意狂怪;溫者,雖構形大小參差,筆力輕重有變,但從整幅作品看,卻顯得溫潤有致,足可見不獰不厲和古人所謂“靜中有動,動中見靜”的藝術風貌;純者,取法古質精純而不失時代氣息,猶如一首首紙上交響樂曲,起伏跌宕,富有節奏美感。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四尺對聯 “陶潛宅畔五棵樹,範蟊湖邊一葉舟”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草-四尺橫幅 蘇軾詞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三尺扇面 李商隱《詩一首》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草書-四尺中堂 毛澤東《 井岡山》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行書-對聯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草書-六尺四條屏 李白《 蜀道難》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書法家送萬福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楊清汀評王青彥的整體書風可用清剛雅健和落落灑脫來概括。他重帖派的溫潤感和自在感,法外求法,無法有法,在抒情天賦中又不忽視細節,偶爾跳出幾筆突兀的破體,使人想到隴南高聳入雲的山峰;一些飛白也是自然流出,似乎能聽得見山澗潺湲。他觸摸到了“以意書之”的藝術神經。

評: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王青彥徜徉於藝術本體的海洋裡,他是一個讓書法回到書法的藝術家,其幾十年的努力,在當代書壇一些人迷失本性的情況下,愈加顯得難能可貴。我關注王青彥,就在於他的藝術潛質,在藝海無涯的浩嘆中,希望能在花甲開外,一如既往地深度開掘筆墨新天地,在藝術個性化特質方面,達到審美意義上的“這一個”。

頗有藝術氣質的王青彥,具有較強的符號意識。比如他在莊重場合,必著藏袍,也許有人認為,他的這種異乎尋常似乎昭示著什麼,但我認為,那何嘗不是對本民族表徵於外的文化堅守,或者說,是藝術家符號化的身份提示。在一個信息化、世俗化的社會里,讓王青彥回到他的藏鄉是不可能的。他有理由,也非常必要面對這個傳媒時代;他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應該和這個時代產生對接。我們西北的藝術家,雖然很有實力,但大多精神羞澀,大多吃虧在理念上。王青彥的藝術能走出去,前提是有實力,關鍵是有外向鏈接的理念。這就是我為何注意他符號意識的原因。如果他把這種符號自覺化作藝術上的潛在認知,打磨出屬於自己、更為獨特的筆墨語言,則是一種了不起的“蝶化”。

——以上楊清汀評論選自《西部藝術》報2014.9.11

他數十年勤學不輟,自出新意,書風舒朗質樸,清新自然,渾厚拙樸,氣韻蒼茫。初觀之,隱隱然一種古風雅趣蘊乎期間;細察之,可在其點線撇捺中見其深厚功力,在其筆墨的律動中見其性情,實有耳目一新之感。遠觀淋漓著水墨神韻透出萬千之氣象,近觀翰墨浩蕩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

——以上田繼學評論選自《當代藝壇——三十位影響人物》一文 2017.2.7

名家簡介:

田繼學:原央視評論員,北京華藝書韻傳媒文化中心藝術總監,著名書畫評論家。

楊清汀: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甘肅畫院、書法院特聘書法家、評論家,天水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天水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文化公益:翰墨人生 我心無悔—王青彥書法作品選(一)

更多精彩請關注:

www.changanhs.com

監製✎ 鄭鵬飛

審核✎ 侯麗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