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考狀元要經過9場考試,其中以這場考試最難,刷掉了一半

今天全國各地的高考成績都出爐,各省各市的高考狀元都成了香餑餑。今天,惟雍帶大家瞭解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狀元考試!

在古代歷史上,無論是庶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幾乎都認同宋徽宗《勵學篇》“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個理,原因就在於學而優則仕,一旦金榜題名,便可躋身官宦,光宗耀祖。這其中,又以考中狀元為大多人的最大人生目標。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古人考狀元要經過9場考試,其中以這場考試最難,刷掉了一半

在古代,一個狀元要經過多少場考試呢?

科舉制創自隋朝大業元年,隋朝滅亡後,唐朝對科舉制作了進一步的完善,考試分常科和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

常科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古人考狀元要經過9場考試,其中以這場考試最難,刷掉了一半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陛下突發奇想,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所以只能算是半場考試。也就是說,在唐朝,一個狀元,只要經過四場半考試就夠了。

古人考狀元要經過9場考試,其中以這場考試最難,刷掉了一半

宋初科舉,也是實行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開寶六年,宋太祖開始實行殿試,並將殿試製度化、常態化。自此以後,殿試便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

一個狀元,要經歷五場考試。

古人考狀元要經過9場考試,其中以這場考試最難,刷掉了一半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三場所試項目分別為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會試之後,便是殿試。所以,元朝的狀元,最多也不過是參加七場考試。

古人考狀元要經過9場考試,其中以這場考試最難,刷掉了一半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院試,有兩場,考試通過後為秀才。然後是鄉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再高一級的是會試,考取的叫貢士。最高一級的考試,也就是殿試。其中,鄉試、會試都是考三場。所以,在明清時期,一個狀元,大約要經過九場考試。

古人考狀元要經過9場考試,其中以這場考試最難,刷掉了一半

看完了我國古代的考試,不得不讓人感嘆最低層次的考試都要刷掉一半人以上,古人由於缺乏書籍學習實在是太困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