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從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建都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宋元時期的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這座古港,歷經了輝煌,也曾被歷史所遺忘。在老城的街頭和巷尾,在紅牆邊、在茶盤前,老人們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往事。

北門街和西街,是鯉城老區裡相交的兩條街道,這裡遊走著南來北往的遊客。不管是街道本身還是它們延伸出的小巷,都向我們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歷史風韻。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每每來到泉州,朝天門都是第一站,它處在城北路、北門街和泉山路的交匯路口。這座重建於2001年的古城樓,原是泉州七大城門之一,古色古香的建築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門樓進行設計施工,樓體為歇山式單簷木結構建築。青石、紅瓦,還有市政點綴上的綠樹紅花,這座城樓就矗立的城北,擔任泉州北大門的職責。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從朝天門一路向南,雖不是刺桐花開的好季節,藍天下的紅磚古城展現出閩南獨有的紅厝魅力。高翹的燕尾,是屋主對遠行遊子歸家的期盼。泉州古來海運發達,出海的人絡繹不絕,至今依舊是著名的僑鄉,是東南亞華人重要的祖籍地之一。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朝天門往南百米,在中山公園旁的小山丘上是2001年復建的泉山門。同朝天門不同的是,青磚灰瓦的泉山門是按唐末五代時期的城門形象進行建設的。在相當一部分的的材料中,泉山門是以泉州城最古老四座城門之中的北門身份進行記載的。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由此繼續向南,是一座始建年代不詳的古譙樓,威遠樓。歷經多次修茸的威遠樓,曾於清康熙十三年的耿精忠之亂時受到很大的破壞,重修的威遠樓在光緒年間又遭遇大火。歷經磨難,威遠樓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傾倒於亂世的歷史宿命。如今我們所看的威遠樓,是重修於1989年的新樓。歷經磨難,作為古泉州城標的威遠樓,不少國外航海旅行家的遊記有關於它的記載。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西街鐘樓建於1935年,流傳著國民旅長沈發藻應逼婚惹惱市民,建樓贖罪的傳說。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當然更多人選擇相信的是,時任縣長為提倡守時而建起鐘樓的佳話。歷經80年風雨,西街鐘樓正如佳話裡流傳的那樣,在西街的街口為古城的人們報時。南來的車輛,北往的行人,在鐘樓下匆匆而過,在那一刻時間定格,在那一刻時間流動。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在西街與新華北路的路口,是開元古寺。這座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古剎是泉州佛教叢林之冠,它與承天寺、崇福寺並稱泉州三大叢林。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在寺內,除了佛殿,還有一處泉州古船博物館,它以實物展示了泉州古港的輝煌。寺內有一株千年古桑,傳說這棵古桑樹開出了白色的蓮花,芬芳了泉州古城的歷史。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一片古桑園成就一座名剎,一座名剎催生一條街市。西街就這樣和開元寺相守相伴,如果說開元寺是西街上的一頂皇冠,那東西雙塔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對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石塔分別是西塔仁壽和東塔鎮國。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推開開元寺的一扇佛門,往內是靜心的古寺園林,向外是喧鬧的西街世俗。香火與清茶,散發出了古城的味道;經文與南音,吟唱出了古城的音律......

古城泉州,街巷口猶存的宋元遺韻

千年的古寺在不慌不忙的傳遞著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往來於西街的路人,晨鐘時分誦經的僧侶就像西街鐘樓上的每一個刻度,記錄著這個城市的點滴。在老街,在古巷,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被打上了歷史的符號,這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將從歷史的起點走向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