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間(音頻)‖ 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上)

学习时间(音频)‖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上)

学习时间(音频)‖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上)
学习时间(音频)‖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上)

《學習時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專輯

《讓我們一起學習》音頻節目

第六專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第二篇 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上)

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上)

学习时间(音频)‖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上)

(2016年1月18日)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其他場合已經講了不少,今天不從抓工作的角度全面講了,而是結合歷史和現實,結合一些重大問題,從理論上、宏觀上講講。

第一,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對我國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當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有利於增強發展動力,但核心在創新。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堅持創新發展,是我們分析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特別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髮展主動權,更好引領新常態的根本之策。

回顧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

16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幾百年裡,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超過過去幾千年的總和。特別是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學誕生、蒸汽機和機械、電力和運輸、相對論和量子論、電子和信息技術發展等。在此帶動下,世界經濟發生多次產業革命,如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國家抓住了機遇,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甚至一躍成為世界強國。發端於英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英國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國抓住了第二次產業革命機遇,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從第二次產業革命以來,美國就佔據世界第一的位置,這是因為美國在科技和產業革命中都是領航者和最大獲利者。

中華民族是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民族。前面說到我國曆史上的發展和輝煌,同當時我國科技發明和創新密切相關。我國古代在天文曆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發明創造同生產緊密結合,為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英國哲學家培根這樣講到: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3種發明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教派和人物能比這3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一些資料顯示,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我國佔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我國發展歷史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國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對周邊發揮了重要輻射和引領作用。近代以來,我國逐漸由領先變為落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錯失了多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

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其主要特點是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人才、專利、標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

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覆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正處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總體上看,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新產業、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備遠遠不夠,產業還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軍事、安全領域高技術方面同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我們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堅持創新發展,既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要抓住關鍵,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要超前謀劃、超前部署,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強化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科技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爭實現我國科技水平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增強我國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堅持唯物辯證法,就要從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十分重視並善於運用唯物辯證法來認識和探索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矛盾運動規律。比如,馬克思提出,社會再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兩大部類必須保持一定比例關係才能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實現。

我們黨在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許多關於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戰略。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統籌兼顧、“彈鋼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說:“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互相配合。黨委要抓緊中心工作,又要圍繞中心工作而同時開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們現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軍、各部門的工作,都要照顧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問題而把別的丟掉。凡是有問題的地方都要點一下,這個方法我們一定要學會。” 《論十大關係》是毛澤東同志運用普遍聯繫觀點闡述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典範。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針對新時期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在改革開放不同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江澤民同志提出了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處理好12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係。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後來我們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等等。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對協調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在解決我國發展問題上的方法論意義。

新形勢下,協調發展具有一些新特點。比如,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再比如,協調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行業在其特定發展時期既有發展優勢、也存在制約因素,在發展思路上既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又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兩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實現高水平發展。又比如,協調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強調協調發展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更注重發展機會公平、更注重資源配置均衡。還比如,協調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我國正處於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個階段是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發展不協調、存在諸多短板也是難免的。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後勁。(未完)

(這是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的一部分。)

学习时间(音频)‖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上)

值班副主任:方文傑

常務副主編:林為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