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世界盃現形記:知識付廢,無非如此

高晓松世界杯现形记:知识付废,无非如此

著名忽悠高曉松最近踩了個雷。高老師2012年的時候蹭歐洲盃熱點做了期脫口秀節目,大意是說,足球和博彩是兄弟行業,足球比賽的結果,不管是國家隊比賽還是聯賽還是歐洲盃,都是博彩業操縱的假球,背後有完整的利益鏈條。

高晓松世界杯现形记:知识付废,无非如此

高曉松在這期《曉說》裡講,如果放開了打,大多數冠軍都會是巴西隊的

上週,這期節目被公號挖出來,換成了《高曉松:世界盃就是一個大騙局》的題目,繼續蹭6年後的世界盃熱點,不成想被球迷、足球圈懟了個狗血淋頭,足球名嘴段暄在微博上批評:

“不要動不動就把比賽戴上假球的帽子。高曉松老師的一番侃侃而談我是非常反感的。內容充斥著對於足球的無知,偏見和不尊重。這不是世界盃的問題,這是世界觀的問題。”

有言道常在油邊走,難免不溼鞋,油膩界巨頭高老師,也有陰溝翻船的時候。

我雖然在這兒落井下石,其實內心是理解高老師的,因為自己幾年前也負責製作過一檔不著名脫口秀節目。

羅振宇(早期)和高曉松做的這類欄目,從根兒上來說就有問題。

羅高式脫口秀(別名可以叫“高配版北京的哥侃大山”)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按固定頻率長期更新,它們的根本目的是流量變現。

這就要求:

足夠低的門檻——誰都能看,誰都能看懂;

和足夠高的吸引力——要麼賦予內容傳奇性,要麼觀點反常識。

高晓松世界杯现形记:知识付废,无非如此

知識型脫口秀界無冕之王:BEIJING TAXI DRIVER

第一個問題是,羅振宇和高曉松,本身並不是學者,他們也許前半生積累很多見識很多思考很多,但每週輸出一個成體系的、高質量的、劍走偏鋒的觀點?這就想多了。就算背後有一個調研團隊,也還是半吊子。理想狀態的知識輸出,應該是我懂100,講給你60,高和羅,恐怕是自己知道30,通過團隊突擊惡補到60,然後忽悠出80來。

更重要的是,強觀點類節目做到高頻更新,簡直不是人乾的事兒。高曉松、羅輯思維的早期內容團隊中,有資深媒體人、清華的文史類專業博士等等大牛坐鎮,他們的確比99%的人視野更廣,積累更多,思維層次更高。你要跟他們見面聊天,保準覺得這人又高級又博學。

但你上知乎一搜,“高曉松在《曉說》和《曉松奇談》中講的東西有哪些是錯誤的?”等問題下面,知友們列舉了節目中無數知識硬傷乃至整體立論上的漏洞,基本上每期都能被噴成篩子。

在知乎,黑高曉松和羅振宇是政治正確

不是人不行,而是中高頻的、領域跨度極大的強觀點類節目,最終幾乎無法避免會走到選題枯竭難以為繼的地步。舉個跨界的例子,就算是《黑鏡》,也難保在兩季之後陷入議題重複和質量不下滑,你能說人家制作團隊不強麼?

高晓松世界杯现形记:知识付废,无非如此

相比於前兩季的超高好評率,黑鏡第四季已走下神壇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讓內容足夠好看和讓人能記住(不然怎麼製造“收穫感”?),有時候免不了就得極端一下。雖然說,極端化的表達不一定就不客觀,但長此以往,難免出問題。比如這類節目一提到二戰時候意大利的表現,就很容易變成胡扯的段子,說一些網上流傳甚廣的諸如5000意大利軍隊向一個路障投降之類的野史。

高曉松這期足球的節目也是如此。大眾的常識是,足球是一個靠運動員拼搏贏下來的運動,那我就要反常識,“這世界上存在賭球”還不夠,“足球運動本身就是博彩公司操縱的”,成了!

鮮明的、易於記憶的、非黑即白的結論,生動的故事,情緒化的表述,它們的傳播價值,遠遠大於紮實的論據和準確的觀點,這是客觀事實。

羅高式的忽悠,代表了一半以上的知識付費內容,和羅高同質的吳曉波、馬未都;大多數的知乎私家課和一部分知乎live;“每天聽本書”這樣的書籍咀嚼再嘔吐內容,等等。

實際上,對這樣的知識付費內容來說,容易走極端、不專業、禁不起推敲都不是什麼問題。如果帶著“發現一些獨特的思維視角”的目的去看,羅高式的節目是有價值的,雖然時間上的性價比很低。真正的矛盾在於,用戶往往帶著自我提升的幻想打開這些節目,他們認為通過傾聽來自認知高處的聲音,也能夠為自己帶來認知優勢。

然而不能,用戶消費之後,充其量能獲取一些談資。“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古話的真正含義是:讀了十年書,再去聽一席話,如果沒有在某個領域內的積累和常識,那聽誰講也沒用。一個對商業和互聯網沒有基本思考也沒實操經驗的人找馬雲聊一下午天,別說提高層次了,回家連微商都幹不好。

但它顯然是有市場需求的,有商業前景的。在知乎一個回答裡我寫過:

這個社會為了安慰迷惘的中產們,在向上通道消失後,依然可以“自我提升”,打造了讀書的神話(當然也有其他組件,比如瑜伽、健身、馬拉松、填色書、抄心經、吃素,但沒有讀書這麼核心):


1. 只要讀書就能“成為更好的人”;

2. 只要是個人,就能讀書。

換成羅高,同理。

知識付費這兩年紅透互聯網圈,概念、模式、產品紛紛揚揚看不過來,但你要透過浮塵看看錶象,真正有前途的就三類東西:

A. 前面說了半天的高配版的哥侃大山;

B. 換殼後的在線教育;

C. 意志薄弱者聯盟社群。

這三種模式,受眾和滿足的需求均不同。的哥侃大山,面向的是城市中產,解決焦慮;新在線教育,面向各行業、各職業條線的職場雛兒(也有一些是工作幾年後面臨天花板的轉型眾們),解決找工作和漲工資的問題;意志薄弱者聯盟,面向真正的大眾,主要解決家庭主婦、體制內人士和職業股民們時間太多不知道幹什麼又不想看綜藝玩王者榮耀的問題。

知識付費最開始的風口和關注點集中在A類,曉松奇談、羅輯思維雖然起步都是免費內容,但它們完成了第一波知識付費用戶的原始積累,以此為流量基地衍生出後續的收費項目,或者直接在之後轉變成付費內容。最開始沒什麼人關注但是數據突然起飛悶聲賺大錢的是C類。近一年慢慢有人認真嘗試剛剛起步的是B類。

關於B類和C類,我各自拿出一個典型來說說。

“極客時間”是我一直關注的一個知識付費項目,它的目標受眾就是程序猿,上面主要在賣的課程都是具體的某一門技術或某一種技術崗方法論,比如《軟件測試52講》《React從入門到精通》。主講人都是各互聯網大企的CTO、技術專家,或者相關領域的大學教授。

這個APP我是看到比較“實在”的知識付費,意在提升某類垂直人群的某種生產力。這種實打實的課程,必須要經過一輪反饋週期的考驗——到底能不能真正提高技術能力?能不能讓你比其他同事有多一點點優勢?咪蒙可以毫無風險開開心心地收《教你三年後月薪5萬》的智商稅,極客時間卻不行。

於是,它的問題就在於——有沒有行業人脈請到足夠多質量足夠高的資深從業者?在課程研發上有沒有足夠專業的審核保障?在表達呈現上,能否為主講人提供支持?選擇什麼渠道在垂直受眾中有效地推廣?

以及更難辦一點的,如果有野心做大吸引資本,想象力在哪兒?是突破窄眾還是把窄眾做深?另外,如果想做傳統行業的職業教育(或者說,和考證掛鉤的行業,比如土木工程、律師),怎麼去搶已經盤根錯節的在線教育機構的地盤?

這個領域深耕下去,其實就是更加靈活的在線教育。至於到底是教育升級還是教育降級,還說不準,我謹慎看好。

另一個例子是朋友圈前霸主的“薄荷閱讀”。在2017年,第一撥知識付費熱潮有些降溫的時候,薄荷閱讀這樣一款乍看上去內容非常簡單、沒什麼“真東西”的應用突然火了,一時間佔領朋友圈,短時間內付費用戶迅速破萬,營收超過一千萬。

但它的玩法也沒什麼秘訣。簡化來看,就是提供一些英文名著,每天拆分成一小段給用戶讀。它的核心賣點根本不是內容,而是“服務”——把所有“讀友”拉到一個群裡互相監督激勵,每天讀前提醒,讀後打卡,還有老師進行答疑指點,形成一個其樂融融、緊密和諧的意志薄弱者聯盟。

高晓松世界杯现形记:知识付废,无非如此

在其他家吭哧吭哧做強內容產品的時候,薄荷閱讀站出來告訴你,知識付費根本不用很麻煩很累,只要洞察人性就可以了。

這類產品其實與好多年前的流行於豆瓣的各種“早起早睡小組”同源。在它火之後,一些其他領域的相似產品也冒出來了,比如我有朋友就參加了一個付費瘦身群,每頓飯低卡飲食加5分,每天鍛鍊時間超過半小時加10分,在群裡互相pk當月分數,還有專業老師(客服)指導你應該吃什麼和做什麼運動(主要是進行誇獎)。

據她說,這樣的群在建立的幾天之內就會迅速分化,一些人每天按要求管理生活不亦樂乎,另一些人在幾次扣分之後破罐破摔迅速永久潛水。

薄荷閱讀也許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爆款。但這個模式的模仿者們應該會層出不窮並且過得不錯,畢竟人性是幾千年來從不會變的。

如果從產品價值點來觀察三類知識付費。

A類知識付費,主要價值是在用戶消費之前——準備好內容,用戶來消費,消費完即走;

B類知識付費,目前主要價值也是在用戶消費之前,但一定會向消費後轉移——用戶消費完課程之後,很可能有進一步的諮詢需求,並且用實踐來檢驗課程效果進行反饋,在實踐中可能繼續產生諮詢和學習需求。總之,B類知識付費的大趨勢是從內容向服務遷移;

C類知識付費,主要價值在用戶消費過程之中——監督、鼓勵和互動式講解。

上面說的,都是在談從業者,典型的掙白菜錢操白粉心。下面說兩句正經的,在知識付費時代,作為消費者我們能做的是:

不要騙自己——弄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假如就是想用高曉松去打發時間、放鬆圖個樂不丟人,說什麼也比玩王者榮耀“有意義”,但是別幻想可以提升認知,可以得到系統化的知識,不存在的。同樣,也別幻想聽一節營銷課,就有能耐去實操營銷項目;

把二三四手內容,當成一個深度學習的索引——看一個侃大山節目聊民國,別光關注大師們那點情史,正經讀讀《京華煙雲》和《圍城》,看看劍橋中華民國史;看人聊二戰,別去搜更多意大利的萌化段子,買本《丘吉爾二戰回憶錄》翻翻,或者看一遍BBC的二戰全史紀錄片,咳,再不濟,看看美劇《兄弟連》也行啊!

最後悄悄告訴你,知識付費時代,最應該做的是消費降級

——30年前的文化人和猛人幹什麼,你就幹什麼。比如找個靠譜師傅學技術,比如去大學旁聽課程,比如別聽人講書,去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