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抗俄戰事

反清抗俄戰事

(圖片選自網絡)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支付鉅額戰費和賠款,加重了對人民大眾的搜刮,致使民不聊生,不斷舉行武裝起義。在撫順境內,當時就暴發過多次反抗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抗擊俄寇的鬥爭。

馬國良起義軍反清鬥爭

同治三年五月(1864年6月),奉天梨樹縣(今屬吉林省)馬國良(綽號馬傻子,更名馬震龍)率饑民百姓百餘人舉行武裝起義,不到月餘達千餘人。10月間與王起等“各領數千人合夥”,至此分散的起義隊伍匯成一股兩萬餘人的大軍,並仿捻軍建立了“五旗軍制”。同治四年五月初九日(1865年6月2日),起義軍在連克開原、鐵嶺、八家子(今清原鎮),擊敗清軍馬隊後,進佔新賓堡(今新賓鎮)城東西二堡,十日攻人永陵街。8月中旬,在新賓大網子溝、八家子一帶戰敗協領恩科馬隊300餘騎,繳獲大批軍械火藥。11月起義軍與“城守尉清凱之兵於木奇接仗,失利”,中旬再次攻入新賓堡、興京城(赫圖阿拉城,今老城),“劫獄戕官”,打死興京通判劉景醇。

清政府於同年12月令戶部尚書文祥、都統福阿等統兵圍剿,1866年3月4日,馬國良等不及集中兵力,便勿忙地強攻吉林省垣,“為吉林兵勇兩次擊敗”,挫傷士氣。4月馬國良率餘部由灣甸子一帶出擊,攻開原未克,而後轉戰撫順、鐵嶺、開原地區,屢戰不利。5月與清軍洋槍隊及八旗兵遭遇,經激戰馬國良受傷被俘,餘部潰散。

馬萬成(馬國良之侄)率2000餘人由吉林撤出後,分小股活動於新賓、灣甸子等地,一直戰鬥到同治十年(1871年)。

忠義軍抗俄鬥爭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1901年1月下旬)以劉永和為首的忠義軍堅持進行“御俄寇、復國土”的鬥爭。他們利用有利地形,採取適合自身特點的戰術與敵周旋,屢創俄軍。在忠義軍的影響下,遼東各地群眾抗俄組織紛紛打起忠義軍的旗號,進行武裝鬥爭。

光緒二十七年三月(1901年3月下旬),俄軍分別由奉天、遼陽、伊通派兵三路進攻活動在興京、海龍、通化的忠義軍。清盛京將軍增祺、吉林將軍長順等人與沙俄侵略者勾結,令各地清軍鄉團配合俄軍“堵截圍剿”。忠義軍採取避敵銳氣、攻其弱地的對策,以一部分在通化西崗山阻擊俄軍,主力繞至敵後直搗新賓堡,重創該處俄軍,而後直逼永陵,威脅清廷祖先陵寢之地。

4月1日,董毅敏率2000餘人在西崗山嶺阻擊俄軍柴爾必斯基部;姜海山率部經過西崗山直奔新賓堡;劉永和率主力向馬鹿溝一帶轉移。董毅敏部給俄軍重創後撤出戰鬥,俄軍攻佔西崗山嶺一無所獲。4月3日俄軍攻通化城又撲空,遂向馬鹿溝追擊。

4月7日拂曉,姜海山悄然進入新賓堡,在興京廳同知孫壽昌率官紳出城迎接援兵俄軍時,突然向街內和廳衙發起攻擊,清軍和鄉團逃散。俄軍4次反撲未能得逞,孫壽昌棄印鑑逃往永陵。忠義軍佔領新賓堡後,焚燒衙署,開獄放囚。此戰斃清軍鄉團數十人,斃傷俄軍26人,繳獲部分槍彈。

4月12日,王和達、董毅敏部在南山城與俄軍扎哈羅夫部激戰,擊斃俄軍上尉以下數十名,而後甩掉俄軍直奔旺清門,增援姜海山部再次攻打新賓堡。

4月14日,姜海山、董毅敏部由五鳳樓、灣甸子等處再次折向新賓堡,在堡西分據南北山頭,挫敗俄軍扎哈羅夫部400餘人,繳獲火炮9門。4月16日與劉永和部會合,共約萬餘人,於撥堡溝擊敗奉天來援之俄軍馬隊200餘人。4月17日攜炮6門,攻佔興京城,全殲守敵,繳獲俄軍大批糧草。18日進攻永陵街,在廟溝與俄軍500餘人激戰,擊斃擊傷其120餘人,殘部敗退。19—20日劉永和部四路攻打永陵街和永陵,姜海山部攻打陵宮。因俄軍兩路援兵已近,忠義軍軍火不濟,遂撤出戰鬥。俄三路軍“圍剿失敗”,亦陸續撤回奉天、伊通和遼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