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方面基層學校缺教師,而另一個方面大量師範院校學生無學可教四處求職?

崑崙雪74529905

教育是立國之本,一個國家富不富強看的是教育,一個國家有沒有發展潛力看的也是教育。科教興國教育是科技的基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關係名族生存與發展。然而眾所周知學校是教育的基地,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對於以上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基層學校”是指哪些?(基層學校指的是鄉村中小學)其次,為什麼基層學校缺教師?據我所知道的情況,城市裡的中小學,很少有缺教師的,大多數鄉村教師都想進入城市學校,還得託人找關係。那麼鄉村中小學為什麼會缺教師呢?因為鄉村中小學條件比較差,教學設備比較落後,現在鄉村學校很少有年輕的教師,稍有本事的都會千方百計的往城裡學校調。種種原因導致很多年輕教師不願意留在鄉村學校,剩下的都是老教師,故而導致基層學校缺教師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大量師範院校學生無學可教四處求職呢?


關於這個現象,不知道是不是準備的,如果是準確的,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一是教師編制不夠或者被學校其他行政編制佔用;二是師範院校學生不願意到基層學校去,只想留在城市裡;三是師範院校畢業的學生不一定就從事教師職業,有可能轉到其他行業。


現在國家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我相信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會得到妥善地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強大,教育的強大就是一個國家的強大。


決勝網

教育既是我們最基本的權利,也是一個永恆的社會話題。造成目前這種兩難情況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從如下幾點來看。

第一,是什麼。提問中所說的“基層學校”應該是指鄉村中小學,因為據我自己親眼看到的情況,城市裡的基層學校,尤其是重點中小學,是基本不缺老師的,想進去當老師還得託人情找關係。鄉村中小學為什麼會缺老師?因為沒人願意去。為什麼沒人願意去?因為鄉村中小學老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經濟收入很低。

我自己就在基層學校當過老師。一般來說,各地“重點學校”的老師還是相當搶手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錯,是很多人眼中的好工作,即便退休了,自己找點事幹也身價不菲。但是條件很差的鄉村中小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學生不多,老師更少,經費不足,前途不妙。說直白一點,就是鄉村中小學的老師要錢沒錢,要名沒名,甚至連教師編制都成問題,如果不是實在走投無路,很少有師範院校的畢業生願意去鄉村中小學工作的。因為,理想固然重要,但是麵包和麵子也很重要,人要活在當下,不能不現實一點。

第二,為什麼。這件事情說到底,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為什麼會這樣,跟制度建設沒跟上有很大的關係。

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位,規矩是第一位的,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事實,但是卻總是感覺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如何去改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缺少了規矩。什麼規矩?國家的相關政策,換句話說就是制度建設很滯後。

現在的情況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重點學校不缺老師,但是應聘者絡繹不絕,鄉村學校很缺老師,但是根本無人問津。這是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還在進一步加劇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可以這麼說,如果國家不在教育改革上拿出一些顛覆式的舉措,這種局面將很難扭轉。我們很敬佩那些立志去大山裡教書的人,但是我們也很清楚,他們的精神雖然偉大,但是他們的影響力會非常有限。因為沒有國家制度的保障與支持,靠個人意願是改變不了大趨勢的。

第三,怎麼辦。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面對非常之形勢,必須採取非常之手段。

治重病就得下猛藥,比如建立新制度來確保鄉村中小學老師們的工資待遇和上升通道,以此來吸引人才。記得我在新東方工作的時候,老俞作為兩會代表,曾數次在兩會上提出了“讓農村學校老師的工資比城裡學校老師的工資高30%”的議案,目的就是想改變這種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只是貌似沒有迴音。

現在國家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我想這種顯而易見的社會問題一定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地強大,一定離不開教育的強大,而教育要想強大,這種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分配不公,必須要妥善地解決。所以,即使現在看起來問題挺嚴重的,但是我們還是要相信,這樣的問題不會拖得太久了,也許用不了多久,國家就會出臺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來糾正與改善它們了。


陳向東

基層學校確實缺老師,但師範院校學生無學可教的現象倒並不普遍。

二胎政策放開,確實擴大了幼教市場,而從目前高校師範生的培養目標來看,幼兒階段教育並沒有放在突出的位置,所以培養人才和市場需求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但總體情況還是供不應求。

中小學教師緊缺的狀況沒能改變。尤其大城市情況更為突出。

筆者接觸過一家全國連鎖的培訓學校,他們近兩年從某城市的師範大學招了幾十位年輕老師從事教師崗位。他們的評價是,四個字:“非常好用!”從待遇來看,這家培訓學校給的收入不低,要求自然也不低;但重要的是,他們通過用人方面和學生反映以及學生的考試水平上,對這幾批師範校畢業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這個案中,我們不難發現,用人單位要求和畢業生心理訴求之間的匹配度非常重要。


如果人才真的是好用的,讓用人單位多花點錢多投入一些資本,他們是願意的。

關鍵還是看,如何好用和如何用好人。

上文中所說的培訓學校,他們有自己的培訓理念和經過精密設計的課程體系,他們當然希望招聘來的老師能把這套體系摸索清楚,把課程的優勢通過年輕老師的教授體現出來。所以很有自己主見、甚至喜歡不走常規路線的老師,可能就不是這類用人單位的菜了。

據筆者瞭解,他們招了這批老師非常肯吃苦,對教材的認可度也很高,所以兩方的滿意度都很高,相應的僱傭關係就比較穩固。換做挑剔的老闆和激進的老師,估計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

現在學校培養的學生都是90年代以後甚至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他們和70、80後的區別很大,主張個性,嚮往自由。即使是師範院校的學生,總體環境在那裡,所以基本屬性也在那裡。

而對於基層學校用人單位來說,他們的待遇不高,招聘體系不變,體制比較傳統,從一定意義上容易造成用人和求職者之間的匹配度降低。對此,很多城市的教育局管人事的負責人紛紛改進了用人制度,加大了招聘教師時的選擇餘地,一方面解決了教師緊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讓師範院校瞭解到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許多師範畢業生當時報考專業出於其他考慮,但真到工作時並未打算入行當老師。所以看似每年教師資格證書獲得人數與日俱增,但並不表示實際潛在教師的數量。大家都知道多屯個證書沒壞處的道理。師資儲備,是國家的教育大計。提供教師隊伍更好的發展方向,更明確更合理的培養目標,培養更多優秀教師,讓更多的人想當老師,擠破頭想做老師,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Synthia

從業15年的外語教育工作者,熱愛音樂,有個可愛男寶。相信“教育讓我們越走越近”。


蘇珊職場進化論

首先中國不缺教師,依據學生數量固定編制,現在不僅不缺教師,事實上是超編嚴重。這是個別現象嗎?不是!這是普遍現象。讀者可以諮詢當地教育局,是不是超編即可。

其次中國基層學校不缺教師,缺任課教師。因為都是超編,一個編制一名教師,如何缺教師?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師也是人,也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請產假,這就造成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情況下,某段時間缺任課教師。一般學校的對策是,具有本校特色的主抓科目老師,一定多招。比如小學數學、語文教師一定多招,而體育、音樂、美術、科學等等科目教師就會少招,甚至不招。這是造成教師總體超編的同時,又存在結構性缺編的根本原因。

另外是因為歷史原因,遷徙原因,工作原因等造成的看似缺教師,實際是編制分配不合理。如早年農村人口多,農村學校生源足,教師多,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很多農村學校編制過剩,而學生不足。有些縣城以上學校,因生源過多,編制太少,沒編制的教師還難招,待遇很難提高及得到保障。這樣的情況很普遍,也使很多人感覺學校缺教師。

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在編不任教,在編不在崗。在編不任教,主要是學校的編制固定,校長雖然是管理行政,但也是教師編制。這就造成只要到行政崗位上,就可以不用任教,所以很多學校雖然編制超編,但是一線教師缺乏,因為行政人員太多。在編不在崗,主要是一些關係戶,或以借調名義去政府,都拿著教師的編制,確不幹教師的活,或者乾脆不幹活,連上班都不來。不過好在這種情況近些年在大量減少,上面也開始重視這類問題,逐步建立退出機制。

最後每年全國有60多萬名師範生畢業,如果按照一名教師32年的教齡計算,大概會產生1900萬師範生。依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中小學教師數量僅為1100萬左右,加上幼兒園、高校、特校等教師,才1510萬左右。

從數據中明顯可以看出,師範生已經嚴重產能過剩了,然後高校還在擴招師範生,在可預見的將來,師範生四處求職是常態。要進入公辦教學機構,沒關係,沒錢,還是高考多考點分,上個好師範才穩妥。

總結,基層學校不缺教師,缺的是一線有擔當有能力的任課教師。不是大量師範生不想教學,而是他們不想當沒有編制的人民教師!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農村教師缺乏與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這十幾年來一直受人關注,所以包括政府在這個領域也投入了大量的努力,試圖去改變這種現狀,但收效甚微,因為這是一個時代的潮流,你很難去違逆它。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只能是儘量的去改善它,而不是說想逆轉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和職業發展,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我們也應該去理解,因為相比之下農村的職業發展,與城市裡的職業發展相比,存在巨大的差異的。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教師本身他的家庭、子女、個人發展的因素,從社會發展與城市化的角度來說,他們肯定是願意進入到城市,很難選擇紮根農村的。

這個現象也並不是中國獨有,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的也是一樣的,就比如現在大家經常舉例的日本的鄉村教育情況,其實也是這樣的,但是他們的措施可能會比我們更靈活有效一些,就比如說,他們的教師輪換制度等等,有更多的優惠和補助激勵優秀的老師能夠經常到農村任教,但又不是說讓他長期一輩子紮根在農村,這樣的方式也能夠解決個人的發展,同時,能夠促進農村的教育,這可能是我們未來要需要更多地去推進的一個措施,就比如說,鼓勵大學生畢業之後進入農村從事教育,可能要五年時間,然後為他以後進城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以後職業發展的更多獎勵和優惠政策,這樣的話才有激勵機制,讓他到農村一線進行教育。

但是目前的各種教育制度還是比較固化的,所以一旦一些大學生畢業進入到鄉村教育,他就很難跳出。這樣的話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職業束縛,所以很多人寧願在城市找不算太如意的工作,無學可教,也不願意回到鄉村當鄉村教師。


張天潘

基層學校確實都存在缺少教師的狀況,一部分教師不到退休年齡直接內退了,或者一部分教師產假,病假,事假,致使一線的教師緊缺,他們雖不在工作崗位,但是卻仍然佔著編制名額。還有就是與當地財政相掛鉤,學校缺老師,教育局或學校會從社會中招聘代課教師,代課教師的待遇是與編制內的教師待遇是截然不同的,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財政資金,所以一些地區儘管缺少教師也不會招考大量的教師編制,師範學生也就無學可教。


若即若離9967

基層學校缺教師與大量師範院校學生求職困難之間的主要矛盾表面看是供需不平衡,其實尤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從實際情況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取消行政村小學、集中到鄉鎮上學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但鎮中心小學的生源仍存在逐年減少現象:一是農村生育人口減少,適齡兒童總量的降低;二是年輕勞力外出務工增多,越來越多家長希望把孩子帶在身邊;三是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城市小學。受生源減少、合併校後教師數量增多等多種因素疊加,基層學校剩餘教師編制較少。

再來看農村小學教師現狀,2000前以前,國家定向招收中等師範學生,這些學生讀四年中專後,按照“哪來哪去”原則回到所在地區教學。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被稱為“一代中師”的年輕人跳出農門後回到農村,成為有工資的人,這在當時是相當讓人羨慕的一件事。但隨著社會發展和國家取消了中師教育,師範教育生需要雙向選擇等影響,年輕人已經不願意主動回到農村當教師了。

在計劃條件下,只有優秀的學生才能考取師範生。當時社會經濟整體平衡,農村和城鎮的差距還不是很大,城市和鄉村享受的教師資源還是基本匹配的。但在城鎮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鄉村和城市的差距十分巨大,有勞力的外出務工,有學歷的當然不願回到基層。現在,基層已經不僅僅是缺教師,還缺科技人員、甚至缺青壯年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來尋找師範生就業難的原因,恐怕並不是一劑藥方就可以解決的。


入青0601

首先咱們定義一下“基層學校”,一般來講,指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城和農村學校。

然後分析基層學校缺教師的現狀。有兩種情況:

一、真缺教師。

真缺教師的多是農村學校,尤其是偏遠的村小和教學點。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農村學校的學生也數逐年下降。以前遍地開花的村級小學,亦在撤點並校的大潮中消失得所剩無幾。餘下的村小和教學點,因為地處僻遠,村裡的孩子年齡太小,無法去中心學校寄宿,只能保留。

這些學校的入學兒童很少,有些班級甚至只有幾個學生,一所學校幾個年級也只有幾十個孩子。如果按照人事部門核定的師生比例(小學一般是1:20),只能安排幾位老師。但是課程仍必須開足,導致許多老師身兼數職,課程負擔相當繁重。雖然有人戲稱他們為“博導”,但這些學校是真缺老師。

二、假缺教師。

假缺教師的多是縣城學校。

縣城學校條件比農村學校好,待遇也更高,導致農村學校的老師都往縣城跑。如果按照人事部門核定的編制,縣城學校是不缺教師的。

但現實是,很多縣城學校請了不少代課教師,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

是縣城學校普遍行政職數偏多,凡是擔任了某種職務的教師,一般帶課達不到平均工作量。在教師總人數不變的前提下,就會出現教師不夠的假象。

是因為教育行政化的弊病,領導幹部能上不能下,退居二線的鄉鎮學校校長等管理幹部,都會被安排到縣城學校不帶課或少帶課,卻佔著編制。

是各種原因不上班吃空餉的教師比較多,這類人多有些背景,校長也拿他們沒辦法。

是教育局及其它部門借調縣城學校老師,也一定程度是加大了縣城學校教師缺口。

近年,有些地方推行“教師縣管校聘”的改革,想盤活存量師資,優化城鄉教師配置,以解決農村學校師資不足問題。但是,因為沒有觸及問題根本,無法做到對症下藥,本人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

再說大量師範學校畢業生找不到崗位四處求職的問題。其實也有真找不到崗位,和假找不到崗位兩種情況。

一、 真找不到崗位。

真找不到崗位的師範畢業生都在大城市。大城市聚集了海量社會資源,對年輕人有著巨大吸引力。無數人懷揣夢想,去大城市尋找人生機會。

大城市的學校,工資高、待遇好,有更廣闊的職業成長空間。但是同樣也競爭激烈。很多學校招聘老師的門檻一再撥高,甚至211、985學校畢業的研究生,都只能做一名初中老師。一些二三流師範大學的畢業生,在大城市當然很難找到工作。

二、 假找不到崗位。

與大城市一崗難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農村學校卻招人難,留住更難。

以筆者所在地區為例。有一年,教育局擬招一百多名新教師,要求至少在農村服務3年以上。結果報名人數不夠,導致無法開考。

近年招進來的老師,也有很多人辭職,或想辦法調入縣城,或調進其它行政事業單位。

農村不想去,落後地區不想去,一窩蜂扎堆大城市,因而就出現了一方面基層學校缺教師,一方面大量師範畢業大學生四處求職的現象。



毫米

這是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

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基層苦、發展慢、待遇跟不上需求,很多年輕人根本就不願意去,去了也很難長久待住。

縣城中學、鄉鎮中學等基層學校,是熱切盼望有文化有學歷有活力的年輕人加入到教師隊伍。他們也會面向社會招考老師。

但是,眾所周知,基層學校的老師待遇不高,工作環境艱苦,工作壓力大,發展機會也比城市少。在基層當老師,很有可能一輩子就只是個普通老師了。

因此,很多家境不錯的年輕人,是不願意去縣城、基層這些地方當老師的;

還有一些從鄉鎮、農村走出來的學生,也是不願意回到基層到老師的。他們認為自己好不容易通過上學從基層走出來,現在又要回去,豈不是等於大學白上了嗎?

於是,這些年輕人寧願無學可教,寧願在城市裡四處找工作、找機會,也絕不去縣城、鄉鎮當老師。

而有些年輕人畢業後,在就業壓力的影響下,會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報考這些基層中學。

他們報考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為了就業,或者拿著這些老師編制作為職業跳板。

這些年輕人對教育事業沒有正確的認識和缺乏足夠的熱愛。

他們一早就打算好了,我報考基層學校的老師就是為了解決就業,就是為了拿到這個老師的編制,然後,作為跳板,調動到其他地方。

這種拿著基層老師的編制當跳板調動工作的年輕人,並不少見。

這些現象,打破了教學的正常秩序,也加劇了基層教師缺失的現象。

因為當年空缺出來的崗位,縣財政預算也不能保證馬上進行補缺。只能等到下年,或者後年,再招考老師。

所以,一方面基層老師缺失,一方面年輕人寧願找不到工作也不去基層當老師。

這種糾結不僅僅是個人原因,也是整個社會的原因。

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您的每次轉發,都是在幫助別人。


柳柳很忙

一個問題應該從根源來分析。根源何在?那就生大量師範生的來源

我國的師範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也可說三個等級。

第一類 六所部屬院校。

六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指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直屬管理的一批高等學校,是

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校

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範圍共有6所高校。其中,師範類有:

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

(原西南師範大學)。

第二類 省屬師範類院校。

這一級別的師範類院校多冠以某省或省會的名字,如,吉林師範大學,廣西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瀋陽師範大學等等。

第三類 師範類學院。

這一級別的師範類學校規模不大,多冠以某市的名字,如,大慶師範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最近幾年也有更名為大學的或者轉型的,轉型的比如綏化學院,黑河學院。這類學校學生數量不多,但是在某一地區的學校數量多。

拿黑龍江省為例,有一所哈爾濱師範大學,但是卻有牡丹江師範學院,大慶師範學院。也招收師範生的齊齊哈爾大學,佳木斯大學,綏化學院,哈爾濱學院,黑河學院。其實這類學院因為數量眾多,所以才是師範類畢業生的主要來源。

那麼這些學校的學生又都來自哪裡呢?

多數來自農村,答主就是師範學院畢業的,大學班級37人,三分之二來自農村。


這些寒窗苦讀16年的農村孩子當然不想再回基層就業,上大學不就是為了脫離農村嗎?再回基層就業就等於大學白上了,當然不肯回去。

而一類和二類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基層是撈不著的,都被城市的學校招走了,所以很多三類院校的畢業生城市留不下,基層不肯去,就導致了學校缺老師,學生缺工作的局面。

有什麼辦法能讓基層吸引人才,留住老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