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暫停企業機構購房,能否拉住樓市繮繩?

繼6月24日西安進一步提高限購門檻,要求在全市住房限購區域範圍內,暫停向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機構銷售住房(含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後,25日,長沙市政府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暫停企業在限購區域內購買商品住房,已購買的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滿5年後方可轉讓。(6月26日 《證券日報》)

2018年西安最火的大概就是三件事:一是抖音上的《西安人》,二是搶才大戰中的西安推出“門檻最低”的人才落戶計劃,三是呼啦啦坐地起價的西安樓市。當然,這三者之間,或者也有經濟邏輯上的必然關係。反正不管怎麼說,西安樓市在全國宏調的語境下,有點像脫韁的野馬“自由飛翔”去了。

第一,在全國房價有所調整的今天,西安、長沙等地的樓市要麼連續上漲、要麼“屢創佳績”,不治不行。第二,當事城市在房價脫韁這件事上,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住建部就樓市調控問題專題約談,另一方面是西安某房產項目搖號內幕叫人拍案、“持續打好長沙房價保衛戰”成為澎湃民意。此時城市若不能在限購等核心手段上有所作為,恐怕很難把自己從兩難的境地中撇清出來。

“你的才華需要配上城市房價的身段,才能面對終極拷問的未來丈母孃。”這大概不算是一句不負責任的調侃,而是青年才俊擇城而居的生存法則。千百年來,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然後才是“治國平天下”。種下梧桐樹、迎來金鳳凰,可等到房價貴如金,鳳凰也住不起,引才政策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說,這一番折騰,反而便宜了投機者、坑苦了好市民。這些個基本道理(壓力),城市部門未必不知。只是,有的城市房價連續二十幾個月上漲,它給土地財政拋出的如絲媚眼,一般人還真難以抵擋這樣的誘惑。因此,曖昧猶疑、半推半就,大概也就是情理之中事了。

有媒體是這樣表述的,“在經歷了供需失衡、被住建部約談、搖號門等事件後,西安再一次出臺了樓市新政。”筆者以為這樣的說法,較為客觀而全面,也能讓盲目的掌聲冷靜一點。這個“暫停向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機構銷售住房”的殺手鐧該怎麼看?

起碼當一分為三:第一,這是到了這個節骨眼上的城市調控的決心之舉,必須如此、只能如此;第二,新政確實有著刮骨療傷的觀感,但鑑於搖號門還沒有過得去,民眾還得“不看廣告看療效”。再說,“這一政策或將被多個城市借鑑”的預言,恐怕有點過於樂觀了。這既是因為其他城市未必有這些準一線城市在調控上的緊迫性,亦是因為企業限購來得有些稍晚。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話之所以山呼海應,蓋是因為說出了億萬人心聲。房改倏忽二十年過去,住房這件關乎“有恆產者有恆心”的大事,還是很多城市的頭等難事。

當然,最新數據顯示,多家上市公司持有房產,截至2018年一季度,投資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已增至上千家,總共持有投資性房產市值超過了9000億元。不管怎麼說,新政還是要出臺的、調控還是要作為的,至於執行的效果,都別忙著吹鑼打鼓,我們還得看看實惠的市場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