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你會如何排序?

心海子平1

“儒釋道”本是一家,幹嘛非得排個先後順序呢。孰好孰壞,孰高孰低,都是人的分別、執著在作怪。其實“儒釋道”三家最終極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人的面孔千差萬別,但內在的自性是一樣的。我們的自性無形無相,都是圓滿的,都是佛,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無窮的力量,都是無限光明的。我們的佛性是靠肉身這個載體來到娑婆世界。為什麼要來娑婆世界呢?因為要來淨化、加持和改變娑婆世界,同時也是為了完善自己,把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喚醒,一起回到源頭,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娑婆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自性需要一個物質的載體才能與娑婆世界對接,從而更好地發揮她的力量,因此我們才有一個四大假合的身體。

我們的身心是一體的,但又是可以分離的,通過身體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到我們的心。能降伏身體就意味著能降伏心,要看我們在心理上降伏了多少,就看我們對身體管住了多少。管住了身體就管住了心,管住了心也就管住了身體。心是萬物之主。佛教把這個心叫做本來面目,也叫做自性、真如、如來等等,道教把祂叫做道,儒家稱祂為良知。真人、聖人、佛指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宇宙最高的力量,只要你與這個力量融為一體,你也可以成為真人、聖人、佛。

但是後人都把真人、聖人、佛認定為某一個人。因為某個人修煉成功了,成了佛,成了真人,成了聖人,後人就給他貼了標籤,下了定義,說真人就是他,聖人就是他,佛就是他。其實真人、聖人、佛是宇宙的一種非常高的、極其精微的振動頻率,它蘊含了無限的愛、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光明與無限的力量,修行就是要達到這個振動頻率,與這個力量融為一體。當我們的身心放鬆之後,就和這個力量接通,與祂融為一體了,這時候我們就是佛、就是真人、就是聖人了。你不要認為佛、真人、聖人是專指某一個人,你也可能成為佛、聖人和真人。

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把散亂的心召回來,安住在當下。方法不是道,它是進入道的方法和技巧,是工具。當你用一個法門修到某個階段,比如修到第九十九步時,你就什麼都不是了,你身上所有的標籤都撕掉了,因為你無我了嘛。只有當你無我了,你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你才可能成為什麼,才可能成為聖人、真人、佛菩薩。如果你有所是,說明你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籤,你就失去了九十九種的可能性。

就像一團面,它沒有一個具體的形狀,看起來什麼都不像,但你可以把它捏成任何一種形狀,比如動物、人、器具等等。一旦你把它定型成某種器物、某個人或者某尊神之後,它就很難改變了。如果你不給它定型,它就什麼都不是,但也可能什麼都是,你把它捏成什麼,它就是什麼。一個無我的人也是如此。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儒,釋,道三家的排序不光是因為讀起來上口,而且這三家學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剛好也正是這個比例。

儒,毫無疑問是說的孔子了。不管你承不承認儒家對中國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是融化到了血液裡的東西,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等等。

釋,釋迦摩尼,佛教的簡稱。沒有聞到過敦煌的人不瞭解佛教對中國傳統繪畫雕塑的影響;不瞭解禪宗的形成與發揚光大,也不會了解儒家文化吸收了哪些佛教的精華。

道,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一部《道德經》5000言,一部分成了中國古代的哲學起源。另一部分卻成了“道教”的教義。順天應時,返璞歸真。道教從此和中國人長壽養生髮生了聯繫。

綜上所述,按照各自的權重,儒,釋,道這樣的排列是恰到好處。


閒看秋風999

我是專門做影評的,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僅以我淺薄的理解來回答這麼深的問題。

我給出的排序是:儒、釋、道。

這個排序是按人生境界來分,儒最低,釋居中,道最高。

下面我用每個字的中心思想,以及最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來供大家理解!

1.儒:正心,入世,人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釋:明心,出世,佛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道:煉心,遊世,天道。大隱隱於市,天人合一,萬法自然!

如果問我是哪個境界,我只能說我是儒家的最低層,先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養活自己再談什麼人生境界!


小片片說大片

道家思想以“道”為其最高哲學形態,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本原,以道來闡釋自然、社會與人生。道家崇尚自然,主張效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要無為清淨,天人合一。莊子在《逍遙遊》中曾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老子中也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因其不居功而能擁有一切。因此道家的天人和諧,體現人與自然的關係;致虛守靜,倡導身心和諧;無為而治,則是社會形態,希望社會和美,人人安享生活之樂。道家也影響頗深。

而釋家體現了佛教文化中的奉獻精神,更多地強調了自身修養,影響稍遜於前兩者。


華滄海一粟

儒、道為中國土生土長的,釋為外來物,儒家的選《大學》和《中庸》,道家選《道德經》,佛家選《金剛經》。我認為儒、道、釋,儒道為聖。

儒以孔子為代表,儒不是宗教,儒講究追求明德、至善的境界,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



道以老子為代表,道講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講究無為。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道家認為“道”是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母。是宇宙的萬物的始基。是永恆、絕對的形而上存。


釋以釋迦牟尼為什表,講因果循環,勸人從善追求真正平等的覺知一切真理,眾生平等論,金鋼經裡衝佛在告知人們,在生活中處處可以修煉,真正平等的覺知一切真理。


施比授

回答您的問題:“儒,釋,道”或“釋,道,儒”。您會怎麼排序?請說明理由?

只知道排列的次序應該是以”釋,道,儒,為先來後到的次序,釋迦牟尼成佛比持道法的老子早,而老子修道教徒比儒家孔丘儒子教師高,老子是孔子崇拜的先生。(我真的文過息飛,忘記老子幾時飛昇天外)大意是因為:釋佛,道,儒家比法,論大道理,佛法無邊,導人向善,能修成正果,是心和思的引導教人真經,上乘無比。指引人的孽障消除,邪惡改正,靈魂的指引。普渡眾生靈魂有處安息。/道法是正法,教人黑白分明,以道理行事,有血氣,骨氣,有勇氣,沒有百忍成金的說法,只有以其人以道還治其人之身,主張戰鬥,除暴安良,爭取,平等…。儒教是仿學佛教,但儒弱,法力全無,難度眾人苦海,只有禮為大,禮必讓,讓必虧,虧必退,對於強霸惡,採取畏怯,面對看刀忍者為高,儒教使人溫順守規,不反抗,正合強權政治束縛愚民的工具。但忍辱貪生,勝於戰爭流血,儒法也是安定社會的大法,不過學儒教是窩囊腐愚的三等教。所以,自己理解為;根據理由可能是胡說:”釋,法力無邊,釋是最先發展天理學,能安撫靈魂,渡人出苦海,生生世世指引往生極樂。第二是老子的道理,人倫道德,以德報恩,以直報怨。善惡分清,黑白分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鬥法術。人們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為人處世的公理,極其受世人崇敬。第三是儒家,一半正一半腐,仁義禮智信是很純正樸實的人性,但禮重人虧,沒了節氣,還有儒法是奴學,學深了儒,文弱軟柔。儒實愚。

儒學從禮重禮教,我們也是學點儒禮,學點道理,學點佛善心,只有三滴墨,半桶水都不如。還須請問前頭高見者。期待釋、道、儒排序,正解。😇😃


公民健康為重

首選儒,因儒家講做人,修心,心服務性德,儒教人成聖賢,止於至善。

次選道,道家講修身,煉身修起,所以身界清設有不良嗜好,一切行為與心性相應,就能超出三界。就成道了。

最後選佛,佛叫人成佛,自身持戒,定,慧,自性定而生慧,性,心,身一體即能普度眾生。自覺覺他,明心見性,究竟圓滿解脫。


清心71214

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因教化故,而有分別。是故如何排序,皆隨人心,於諸法無礙。



1小童子

釋是天花板級的思想境界,釋和道共有一種寄存人們思想空間的靈動功能,同時道更具天地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巨大動化力量,儒是現世的一種去除人們動物獸性屬性提存人性的教化之一。從上向下排釋道儒。


結伴在時間客棧

種種分別都是我們自己說出了的,聖賢人那會分什麼先後次序,世界宗教是一家,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喜歡走路,有人喜歡坐飛機,火車等等 只要方向正確,那就能到達,只是後世的人喜歡爭辯而已

那堪更欲之乎者 管取輪迴沒了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