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中,守軍唐生智的部隊有多少人在守衛南京城?

川妹子56175390



1937年11月2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國對民殊難為懷也。”

1937年12月1日,日本侵略者開始對南京發起攻勢,南京危矣!12月11日,蔣介石命守軍撤出南京;12月12日,南京淪陷在即,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命令守軍突圍和撤退;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對我30萬中國軍民展開慘無人道的屠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南京保衛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場畸形的保衛戰,“李白”等國民黨高層說南京不可守,所以不守;蔣介石也說不能守,所以不願意守,但是他的身份以及南京作為首都存在的意義,又讓他不得不守;唐生智想借守衛南京在蔣介石面前表忠心,從而獲得蔣介石的重用,畢竟手裡沒權心裡癢癢,所以即使他不想守也守不住,但是最終還是去守了。當然,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南京肯定守不住的情況下,不論如何,唐生智所表現出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壯士割腕的氣勢還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以唐生智的軍事指揮能力,他終究還是擋不住日軍的攻勢,在日軍凌厲的攻勢下敗退。這是在所有人預料中的事,因為從始到終根本沒人看好這場保衛戰。



唐生智請纓: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誓與南京共存亡。

當時日本取上海趨南京的攻勢有如破竹,說實在話,在那種情況下,尤其是國軍撤出淞滬戰場時被日軍追在屁股後面打得潰不成軍的情況下,沒有人有信心能夠守住南京這座孤城,沒有人。但是正如蔣介石在日記中所寫,南京是首都,你不得不守,否則你怎麼向國人交待?你可以守不住,但是絕不能不守。

後來在軍事會議上討論是否應該死守南京的時候,唐生智正是因為揣摩到了蔣介石的用意,於是主動請纓,甚至立下軍令狀,“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誓與南京共存亡。”老蔣見老唐頗能揣摩聖意,暗中點點頭,趕緊就坡下驢,於是封唐為南京衛戍司令,成為南京保衛戰的指揮官。但是當時唐生智心裡實際上怕的要命,再加上他的軍事水平根本不夠用,這場保衛戰打得很沒有章法。1937年12月11日,老蔣發了撤退的命令,但是唐瞞著守軍所有人,直到12日下午才將命令傳達全軍。我曾以為唐生智是試圖做最後的努力,或者是想表現給老蔣看,不過後來想到,唐生智剛傳達完指令,結果自己馬上乘坐預先準備的汽艇跑路了,這或許意味著唐生智對撤令隱而不發是在為自己的跑路爭取時間。

當守軍將領收到撤令後,都是急急忙忙拋下部隊自己跑路了,比如王敬久、宋希濂等人。唐生智不僅指揮不好作戰,甚至連撤退都做不好,如果不是看在他為蔣介石解圍的份上,估計他的下場會和韓復榘相同。只是不知道像喪家犬般落荒而逃的唐生智在想到自己曾經說過的“誓與南京共存亡”時會不會臉紅?



在南京保衛戰中,受唐生智指揮的守軍有多少人?

有人認為當時國軍處於兵力優勢狀態,即使守不住南京,也不應該敗得這麼難看。事實上這種看法是有誤區的,蔣介石當初本來想將軍隊從淞滬戰場撤出來援守南京,但是撤退得太倉促反倒讓日軍撿了便宜,到南京時已成潰兵,然後這幫潰兵經過整編,成了南京的守軍。

此外很多人說南京守軍兵力在15萬左右,但是實際上具備作戰能力很可能也就8萬左右。根據當時的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處科長譚道平所寫《南京衛戍戰史話》記載,南京守軍情況如下:

第2軍團:18000人

第66軍:7000人

第83軍:5500人

第36師:7000人

第51師:6000人

第58師:7000人

第87師:6500人

第88師:7000人

教導總隊:11000人

第103師、第112師、憲兵及直屬:6000人

根據譚道平的記錄,南京守軍當在81000人左右。日本對南京守軍兵力的估算更低,僅在7萬人左右。這些數據即使有出入,但是國軍兵力應該也就在八九萬人左右了,不會超過10萬人。日本華中方面軍兵力則在20萬人以上。由此可見,國軍在兵力方面完全沒有優勢可言,在武器裝備方面則更是不如,南京守軍說白了是老蔣用來堵住悠悠眾口的棄子,想讓老蔣給他們發好裝備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別說是唐生智指揮南京保衛戰,換成國民黨的任何將領,也沒人能在這種情況下保住南京城。唐生智所罪者,在臨陣脫逃。

只是,可憐了我30萬慘死的同胞!落後就要捱打,只希望我們永遠不會重演悲劇。


吾與吾國

區區9萬國軍對15萬日軍:抗戰中眾寡懸殊的南京保衛戰

多少中國軍人參加了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7日,日軍兵臨南京城下,南京保衛戰打響。很多年後,有一種說法,進攻日軍只有幾萬人,而防禦南京的國軍則有20萬。因國軍太無能,導致佔有絕對兵力優勢,都沒有守住南京?是不是這樣呢?聽璿來說一說吧。

多少中國軍人參加了那場慘烈的保衛戰?多少人為保衛當時的首都而犧牲?一直頗有爭議。筆者對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隊參戰人數,做個簡要的考證。

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損失過大,戰力所剩無幾。這樣的部隊,須在後方補充整訓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戰力。

要在日軍具有絕對優勢的軍力下,守住無險可守的南京,是不可能的。但是南京又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所在。不做任何抵抗就放棄南京,也無法對全國人民交代。在最初的計劃中,只准備用十八個團,大約5個師左右兵力象徵性防禦。隨著唐生智主動要求死守南京,蔣介石派給唐生智的部隊越來越多,最後達到了近13個師加1個號稱“御林軍”的教導總隊。

這些部隊從番號上來說,國軍足有15萬人之多。

當然,這僅僅是從紙面上的番號而言,實際情況則是一番悲慘景象。

第一,精銳中的精銳教導總隊,3萬隻剩1萬

先說說這些部隊裡面,最為精銳的教導總隊。這支部隊中國軍隊的翹楚,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教導總隊第二旅第三團團長李西開,在回憶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人數時,提到全總隊記3萬餘人。所以,很多人誤以為,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參戰人數有3萬多。

其實,教導總隊在抗戰爆發時,僅6個團和一些直屬的特種部隊。根據37年7月23日的一份教導總隊檔案顯示,當時教導總隊官兵總數為13125。

而在淞滬會戰結束後,教導總隊才被計劃擴編為3個旅9個步兵團,外加三個特種兵直屬團。由於時間倉促,實際三個特種兵直屬團雖然是團的番號,實際還是原來的人數。而所謂的9個步兵團,有3個新兵團7、8、9在後方訓練新兵,並未參加南京保衛戰。

其次,教導總隊在淞滬會戰中損失很大,原來六個步兵團補充了些新兵,仍然缺額不少。根據當時教導總隊參謀處第一課作戰參謀劉庸誠回憶,“平均每個連約缺少編制定額的15%”。可見參加南京保衛戰的教導總隊,怎麼也湊不出來著3萬多人。第三團團長李西開回憶的3萬多人,應該是指擴編後教導總隊的編制數字而已。那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

實際教導總隊參戰人數,除去缺額和訓練接收新兵人員,總數不過萬餘人。

教導總隊人員補充後缺編15%,還算比較好的情況了。畢竟它是“御林軍”,無論是士兵補充還是物資補給,都是優先優厚的。

第二,3個樣板德械師,加在一起不到3萬人

36師和87、88師就沒這麼幸運了。

由德國顧問親自訓練而成的樣板師,經歷過三個月的淞滬血戰後,早已不復當時的狀態。在淞滬會戰中,這3個師先後補充4、5次,每次補充大約一千五至兩千人。也就是說師裡面的基層官兵,幾乎換了個遍。淞滬會戰結束,撤到南京修整的時候,各個步兵團實際人數還不到一千人。

也許是蔣介石為了安撫這三個師的高級將領,將36、87、88師三個師擴編為軍,師長均被提升為軍長。不過所在軍編制下,僅自己原來的一個光桿師,編制上多出一個補充旅而已。直到12月初,南京保衛戰爆發,各個部隊人員情況仍然不樂觀。

根據當時78軍軍長兼36師師長宋希濂回憶,“11月底率三千多的殘兵到達南京,其後補充了兩個團的兵力近四千多人。雖然有了七千多人的師,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是新入伍的,有的連槍都沒摸過,射擊要領一點都不懂。“其實87,88師和36師情況相差不大。

估計這三個師加一起,最多也不到3萬人,戰力更不是淞滬抗戰時可以比的。

第三,雜牌3個軍,總兵力4萬

以上這些部隊兵力太少,顯然不夠用。

蔣介石先後抽調俞濟時的74軍、粵系83軍和66軍以及徐源泉的第2軍團兩個師,加上江防軍劉興的112和103兩個師。

看起來多了近5個軍的兵力,而實際這幾個軍可以說是殘破不堪了。

如83,66軍雖然沒有參加淞滬會戰,但一直擔任掩護淞滬大軍撤退的任務。特別是在南京附近句容、鎮江、丹陽等地,他們與日軍血戰,損失很大。

加入南京保衛戰時,他們已經兵力嚴重缺損。根據當時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譚道平將軍,在戰後編撰的《南京衛戍戰史話》一書中提到,83,66兩個軍參加南京保衛戰時總兵力僅一萬三千餘人。

而江防軍劉興部112師和103師,原本在江陰等地與日軍13師團血戰,勉強突圍後撤至南京還未得補充。

加上憲兵團人數,這部分兵力僅六千餘人,所剩不多的戰力。

倒是徐源泉的第2軍團兩個師兵力較為充足,有近2萬人。但該部是不入流的軍閥部隊,戰鬥力薄弱,裝備也差。

總的來說,除去74軍外,其它三個軍加一起不過四萬人左右。

這個在宋希濂的回憶錄中也曾提到,正好和該書數字相互印證。

第四,抗日鐵軍第74軍,參戰1萬7000

最後說說74軍。

這支部隊在無論在南京外圍的阻擊戰和南京城下保衛戰,乃至南京城撤退時的突圍戰中都可圈可點。這些閃光的戰績,自然是有代價的,也就是74軍在南京保衛戰中巨大的損失。

根據當時74軍51師師長王耀武回憶,“該軍在上海一帶作戰犧牲很重,缺額很多,軍長俞濟時希望撤至一個較安全的地方整訓一個時期再行作戰,但蔣介石並未批准,反而將該軍加入南京保衛戰。實際當時全軍有官兵一萬七千多人。”就這一萬七千多人,先在淳化鎮、牛首山附近與日軍第六師團血戰,其後又加入南京城守衛,負責水西門周邊防禦。在南京保衛戰中,51師戰死戰傷官兵7800餘人,其犧牲可見慘烈。

總結

上述各個部隊的,另外還需加上城內一些部隊直屬特殊機構:南京保衛戰的中國軍隊應該在十萬左右。

而日軍卻集中了近六個師團的兵力,外加大量的炮兵和配屬部隊,保守估計也有15萬人。僅僅從人數來說,中國軍隊就已經處於劣勢。

如果加上士兵訓練程度、火力支援、士氣等因素,估計就是天壤之別了(缺乏炮兵的國軍在防禦中必須保持至少一倍的數量優勢)。

就是這樣,英勇的中國軍隊,仍然在南京城下依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殉國少將以上軍官高達10多人。

保衛南京而殉國的官兵們,不但值得每個中國人紀念、尊重,也是我們民族的英雄。

1. 《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將領親歷記)》

2. 《南京衛戍戰史話》

3. 《抗日戰史》第26冊南京保衛戰篇

4.臺灣國史館檔案

“37年7月23日教導總隊人事軍械報告“典藏號002-080200-00485-081

“南京退出各師補充情形報告”典藏號002-080102-00074-002

“唐生智報南京衛戍各部隊得失”典藏號002-020300-00009-153

5.《51師南京衛戍戰鬥報告》中國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號787-7592


薩沙

致敬英雄,致敬先烈!

1937年12月1日,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場保衛戰—南京保衛戰打響了,隨後的一個禮拜中,南京城守軍經歷了日寇最為猛烈的進攻,12月12日,南京守將唐生智接受蔣介石命令下達總退卻令,12月13日,南京城破,沒來得及撤出去的守軍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此後日軍更是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屠殺行動,史稱“南京大屠殺”。


在這場中華民國和來犯的日本倭寇戰爭中,雙方都投入了相當數目的兵力,經數字統計,南京政府投入了13個師加上1萬2千人的教導總隊,憲兵部隊等,總兵力達到15萬人,但實際兵力卻遠低於這個數字,因為當時不少守軍都是淞滬戰場剛剛退下來的殘軍,還沒得及補充兵力,所以準確的數字應該是8萬人左右。日軍方面在12月1號下達了侵華日軍全新的戰鬥序列,由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擔任主力入侵南京城,總兵力高達20萬,由陸軍大將松井石根擔任統帥。所以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中國軍人捨生取義的戰鬥,是放棄生命,振我國威之戰。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功足壯海軍威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戰鬥結束以後,國軍方面士兵戰死五萬多人,平民死傷超過30要,國軍高級將領戰死47人,還有許多將軍的屍體在南京城內沒有被運出來,是真正的“死無葬身之地”。日軍方面戰死三千多人,受傷九千餘人,高級將領沒有一人陣亡。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八十年,那段南京市民飽受日寇燒殺淫掠的的歷史也漸漸遠處,但遠去不代表淡忘,更不是忘記,因為那不僅僅是南京之殤,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殤。“國家當自強,歲月方靜好”,感謝中國軍人!!!


一樹梅花一放翁

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是中國抗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中國守軍雖然浴血奮戰依然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撤退。但是因為準備不足、指揮混亂,大量中國軍民被困在南京城中被日軍包圍,之後日本侵略者製造南京大屠殺,30多萬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慘遭殺害。那麼當時有多少中國軍隊參與了南京保衛戰呢?

單從紙面上看守衛南京的兵力還是很強大的,都是精銳之師,中央軍嫡系部隊。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副司令羅卓英、劉興,下轄部隊包括徐源泉的第2軍(第41、第48師),葉肇的第66軍(第159、第160師),俞濟時的第74軍(第51、第58師),王敬久的第87師,孫元良的第88師,宋希濂的第36師,桂永清的教導總隊,何知重的第103師,霍守義的第112師,蕭山令的憲兵部隊等等,滿編將有18萬人左右。

但是除了41師和48師是齊裝滿員的部隊之外,其他部隊都是淞滬會戰的主力,1937年11月12日從淞滬前線撤退的時候已經都是損失慘重,比如第87師、第88師、第36師等幾個德械師傷亡過半,重武器也全沒了。到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開始,這些部隊休整不到一個月時間,不論是兵源、武器裝備、士氣等等都沒有恢復。根據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自己的統計手下約有8萬人,裡面3萬人是沒打過仗的新兵。面對日本軍隊海、陸、空三軍齊備的20萬大軍,說實話南京保衛戰能打了12天全是中國軍人拼死作戰的結果。

南京保衛戰中,既有唐生智、王敬久、沈發藻、桂永清等高級將領貪生怕死,丟下部隊獨自逃生;也有蕭山令、羅策群、朱赤等17位將軍壯烈殉國,連屍體都沒能從戰場上運出。

而中低級軍官和普通士兵基本上都能浴血奮戰,為國殺敵。在南京雨花臺,88師守軍打到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殉國;在中華門,日軍7次衝鋒被中國軍隊用白刃戰趕出城外,51師傷亡慘重;在光華門,面對日軍的飛機大炮,第87師和教導總隊官兵用血肉之軀擋住了日軍進攻,整排整連的中國軍人前赴後繼壯烈犧牲;74軍殘部6000餘人被日軍包圍後,不放棄抵抗依然堅持作戰,全殲日軍一箇中隊後強行突圍而去。


當狗容易做人難

1937年11月,日軍在佔領上海後又決定兵向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發起進攻。

蔣介石連續召開三次高級幕僚會議,商議戰守問題。多數人認為南京城處在長江彎曲部內,背靠長江,利於日軍發揮其海空軍優勢,再以陸軍從蕪湖方向截斷中國軍隊的退路。屆時,南京城將完全處於日軍陸海空立體包圍之下,南京以東又是平原地帶,根本難以固守。況且此時的中國軍隊剛剛結束淞滬會戰,部隊減員極多,國內還沒有開始進行戰爭總動員,補充極為困難。 但由於南京是國際觀瞻所繫,還是應該象徵性的防守。因此守衛部隊不宜過多,以4—6個師的兵力為宜,便於機動作戰。

蔣介石最後任命堅決主張在南京與日軍決一死戰的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全權負責南京保衛戰。

參戰部隊是第2軍團、第66軍、第71軍、第72軍、第74軍、第78軍、第83軍、教導總隊、憲兵部隊等部。 參戰部隊雖然有7個軍的番號,但是隻有第2軍團和74軍各自擁有兩個相對完整的師,其餘4個軍都是剛從淞滬會戰中撤下來還沒有來得及整補的部隊。其中71、72、78軍實際各自只有1個不滿員師(即87師、88師、36師3個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屬於典型的徒有虛名。教導總隊是以中央軍校學生為骨幹組建,編有炮兵團、輜重團、特務團、騎兵團、步兵團,總兵力1.2萬餘人,頗具戰鬥力,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是會戰中的主力部隊之一,最激烈的紫金山之戰就是教導總隊負責進行。

上述參戰部隊在滿編情況下可以達到15—18萬人,但實際有戰鬥力的只有8—10萬,其餘全部是新兵。 反觀日軍方面,進攻南京的是日本華中方面軍主力,由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兩個作戰兵團構成,轄6個師團又2個旅團和1個支隊,雖然在淞滬會戰中也有不少損失,但平均到每個師旅團卻相對較少,更可況還有強大的海空軍和配屬陸軍的坦克大炮這些重武器。因此,參加進攻南京的日軍總兵力近20萬。

12月1日,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發起全面攻擊。上海派遣軍的第3、13、16師團和國崎支隊沿著京滬鐵路從北面向南京進攻;第十軍的114師團沿著宜興、溧陽、溧水公路居中;第6、18師團沿著寧國——蕪湖公路從南面向西推進,準備截斷中國軍隊向西的退路。

12月5日拂曉,北路日軍第16師團推進至句容,與守衛在這裡的中國軍隊第66、83軍展開激戰,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第66軍和83軍前身是粵系軍閥部隊,參加過淞滬會戰,現在總共有1個滿編師和3個不滿員師,與日軍血戰兩天,招架不住,只得奉命放棄陣地,向湯山方向且戰且退。期間對緊追不捨的日軍發動反突擊,終因兵力懸殊過大,退入孝陵衛,暫時擋住了日軍。

12月6日,日軍第9師團進至南京通濟門外的淳化,防禦在這裡的是中國軍隊第74軍的51師。日軍以一個旅團的兵力在15架飛機和數十輛坦克掩護下向51師發動數十次進攻,唐生智也將僅有的一支裝甲部隊——20輛坦克調去支援51師。雙方你來我往,持續廝殺三天,均傷亡十分嚴重。51師3個團基本上被打殘,而日軍則源源不斷的增兵。唐生智見51師難以支撐,下令放棄淳化向麻田轉移。但是日軍緊追不放,51師師長王耀武見形勢危急,命令305團團長張靈甫率部斷後,用地雷戰遲滯日軍,掩護師主力向雨花臺和中華門撤退。

淳化激戰的同時,74軍另一個師第58師也在中華門外15公里的牛首山與日軍殺得天昏地暗。由於牛首山地勢險要,日軍坦克無法跟進,於是用飛機重炮不斷轟擊58師陣地,然後以步兵發動集團衝鋒。58師浴血奮戰3天,付出了巨大傷亡,於9日傍晚奉命退到江寧鎮。不料日軍攻勢凌厲,第二天便到達江寧鎮。58師只好繼續後撤。與此同時,日軍第9師團趁著王耀武第51師後撤之際,一舉佔領高橋門,於9日拂曉推進至光華門外,與中國軍隊的87、88、156師及憲兵部隊展開激戰。至此,北面的中國軍隊各部除了堅守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外,其餘部隊相繼放棄了外圍陣地,退入南京城內。

進攻紫金山的是日軍第16師團,在飛機大炮坦克掩護下向教導總隊發起猛攻。教導總隊依託有利地形,頑強抵抗。雙方你來我往激戰三天,日軍寸土未得。攻擊受挫的日軍改變方向,從梅花山方向進攻。守軍早有準備,見日軍步兵發動進攻,遠以炮轟,近以機槍橫掃、步槍點射、手榴彈亂炸,甚至白刃格鬥。又激戰一天,陣地前屍首相疊,血流成河,日軍依然沒有得手。惱羞成怒的日軍又繼續增兵,在炮火掩護下,以85輛坦克為先導兵分兩路繼續進攻紫金山。左路沿孝陵衛街進攻西山,右路從靈谷寺向中山陵和陵園新村進攻。兇狠的日軍炮火將宏偉的中山陵和八面螺旋式的靈谷寺塔完全淹沒。教導總隊官兵苦戰6個晝夜,傷亡大半,而此時日軍主力已經突入南京城,不得不於12日夜間撤出陣地,紫金山失守。

就在紫金山激戰的同時,日軍總指揮松井石根鑑於日軍傷亡慘重,於9日向唐生智發出通牒,要求其率部撤出南京。遭到唐生智的拒絕後,日軍於10日中午1時向南京城發起攻擊。 最激烈的戰鬥是從南面最核心的陣地——雨花臺開始。防守這裡的是第88師,轄262、246旅,分別守衛雨花臺左右兩翼。擔任進攻的則是隨後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之一——谷壽夫率領的第6師團。雙方激戰兩天,88師頂不住兵力火力佔絕對優勢的日軍,戰至12日,262旅、246旅旅長朱赤和高致嵩全部殉國,所屬官兵也大部分壯烈犧牲,雨花臺失守。第6師團佔領了雨花臺,隨即從中華門突入南京城內,其所屬的一支偵察部隊則從西面的水西門進入,北面,第16師團佔領紫金山後於12日從太平門、中山門入城,南京城防全線崩潰,數以萬計的日軍蜂擁而入。

城防激戰的同時, 蔣介石鑑於南京失守在即,於11日下令唐生智率部突圍。唐生智於12日凌晨向各部隊下達突圍命令。但是各軍與日軍針線犬牙交錯,又沒有統一的撤退指揮,於是大部分部隊各自為戰,秩序極為混亂。近10萬人的部隊僅有3.2萬餘人安全撤出,其餘都被困在城內,成為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南京保衛戰是淞滬會戰後,中國軍隊進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抵抗,不過與淞滬會戰不同的是,南京保衛戰完全沒有組織有效的撤退,以致於中國軍隊和南京城內的中國難民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南京保衛戰自1937年12月1日開始,自12月13日南京城破結束,最終在一片慌亂中,大部分中國守軍放下了武器,因而最終發生了大屠殺的慘劇,南京城破,守將唐生智要負很大的責任。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80年,許多為守衛南京、保衛南京做出過貢獻甚至是犧牲生命的英雄已經不為大家所熟悉,因此我們在和平繁盛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回顧一下到底是哪些部隊為守衛南京付出了巨大犧牲。

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有原本拱衛南京的第72、第78軍,還有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第74軍、第66軍和第83軍,另外還有教導總隊,憲兵部隊以及警察部隊。

時任參謀總長的何應欽在12月22日曾經提交過一個關於南京保衛戰中國守軍的統計報告,該報告中稱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共有國軍12個師,總人數在12萬以上,最終能夠安全退出南京的大概在一半左右,在南京保衛戰中傷亡的國軍大約為三四萬人。

1938年1月份,何應欽曾經對王世傑說過日軍在南京一共繳獲國軍槍支12萬支左右,所以認為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實際人數和自己估計的差不多。但是實際上在30年代,國軍當中還很難做到人手一支步槍,所以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國軍人數遠在12萬人之上。而根據國民政府在敵戰區的特工的情報顯示,最後滯留南京被屠殺的國軍士兵大約在五六萬人左右。

日本曾經有學者根據日本方面的檔案和記載估計在南京被日軍虐殺的中國軍人超過12萬人。

所以綜上,參加南京保衛戰的中國軍隊總數在12萬人左右,最後滯留南京被殺的大約一半左右。


青年史學家

南京保衛戰前,參戰部隊大部分已在淞滬戰場浴血奮戰許久,各部建制殘缺不全,缺乏休整。

中國軍隊

第36師、第87師、第88師、教導總隊、憲兵部隊、江寧要塞部隊和其餘地方抽調的10個師,紙面部隊有15萬人,但實際參戰8萬餘人。(除了漢口增援而來的41師和48師,其餘大比例是淞滬戰場潰敗下來的殘部還有各地拉來的未受訓練3萬新兵)

日本軍隊

第3師團、第9師團、第16師團、第10旅團、第8師團、第114師團、第6師團、第5師團、第9旅團,共約15萬人。(其中含有多個野戰重炮旅團、攻城重炮兵聯隊、高射炮隊和汽車隊等支援部隊,並有飛機火力掩護)

雖敵我實力懸殊,結局註定失敗,但國軍並非不戰而敗。

1937年12月1日,日軍開始進攻南京城外圍陣地,部署在外圍的74軍、66軍部隊進行頑強的抵抗多次打退日軍先頭部隊,終在日軍戰車引導和大量重火力覆蓋下,大量防禦陣地的工事被完全摧毀,很多陣地堅守部隊死戰不退為國捐軀。直到8日,各線部隊陣地多處被日軍突破,國軍部隊殘部被迫退入南京城。

9日,日軍發佈勸降書被中國軍隊毅然拒絕。日軍兵臨城下,一場古老城牆和現代化火力的對決。在火炮覆蓋和飛機轟炸下,光華門側古老的城牆再也無力支撐開始坍塌,日軍突入城中。國軍部隊抵抗住日軍次次猛烈的連續攻擊,連續8個小時鏖戰將日軍趕出了城外,守軍傷亡慘重,但仍拒絕日軍最後勸降,唐生智下令“破釜沉舟”。

12日,日軍突入雨花臺,陣地多次易手,終被74軍所部恢復陣地。同日,中華門和水西門側城牆坍塌,國軍在日軍密集的炮火下死守不退。此一日間,國軍犧牲3000人。此時唐生智發佈書面命令後又口頭下出撤退命令(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真是把軍令當做兒戲,導致部隊並未嚴格按照計劃突圍,撤退命令甚至督戰的36師都未知曉(36師只負責下關撤退36師和衛戍長官部),後發生撤退部隊和督戰部隊衝突事件,而且撤退點下關碼頭無船,南京城一片混亂,日軍海軍和空軍大量屠殺擁擠在下關的部隊和泅渡部隊)隨後,日軍衝入南京制高點雨花臺,國軍守軍在陣地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用生命證明了中國軍人的血性,維護了中華的尊嚴。

14日,南京城最後的支撐點幕府山淪陷,所有退路被切斷。無數來不及撤退的官兵和平民成為俘虜。日寇司令官朝香宮鳩彥簽署“閱後銷燬”的命令(所屬部隊“殺掉全部俘虜”)於是,長達六週的南京大屠殺開始,日寇禽獸野蠻屠殺了平民20萬人和投降官兵10餘萬人,總數達30萬以上,舉世震驚。(只是大約統計數據,真實數目可能更多)

唐生智要為這場註定失敗的保衛戰負主要責任,“誓與南京共存亡”,收繳盡渡江船隻。倉促下達“大部分渡江,一部分突圍”的書面命令,自己用預留的汽艇北逃,而後有下達口頭命令。國軍混亂無章的撤退斷送了南京城守軍最後的希望。還有類似宋希濂、王敬久這樣提前逃跑的軍官,不但不把命令下達給城外激戰的部隊,還置其於不顧,關閉城門,過江後害怕日寇追擊,竟然下令燒燬船隻。

日軍佔領南京,城牆上顯眼的誓報國仇依然可見。

在此,為戰死在南京城下,為國捐軀的國軍烈士致敬,這段歷史我們永遠銘記。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唐生智管轄的南京衛戍部隊包括第2軍團之第41、48師,第66軍之159、160師,第71軍之89、88師,第74軍之51、58師,第78軍之36師,第83軍之154、156師,教導總隊之103師、112師,共計14個師。另有憲兵團2個,第8炮兵團1個營,第10炮兵團1個營,坦克10輛,城防通訊營,防空司令部27門高射炮,特務隊。

這些部隊中除去第2軍團是滿編新銳部隊外,其餘都是從淞滬會戰中撤下來的疲憊之師,根本沒來得及修整和進行補充,遠不能滿足守城的需要。最後不得不臨時徵召了3萬人的壯丁協助守城,這些人沒有任何訓練,作用極其有限,極易潰散。



而圍攻日軍的兵力有6個師團、1個旅團,2個獨立野戰重炮旅團,3個攻城重炮聯隊,7個攻城重炮大隊,1個重型臼炮大隊,1個重炮中隊,16個高射炮大隊和3個後備山炮大隊。總計兵力20餘萬人,重型火炮700門,輕型火炮2000門,坦克的300輛,其火力之猛烈,可見一斑。


最終這8萬中國守軍戰死40%以上,受傷無數,幾近覆滅!日軍傷亡1.2萬人。


小小狼王

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可以說是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基本上是單反面的被屠殺。說起這場戰役呢,就不得不說唐生智了,對於這個人,還是有些故事的。



唐生智也算一位大革命時期的人物,參加過護國護法戰爭,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著名軍事教育家蔣百里的得意門生。而唐生智在大革命時期還是頗有做為的,在北伐時期就身居高位,但其和蔣介石不和,有過好幾次倒蔣行動。



而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因為淞滬會戰的失利,使得日軍長驅直入逼近南京,但是出於軍事戰略,好多人都建議放棄南京。唐生智這時候站出來了,他對蔣介石說:“現在敵人已經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值此大敵當前,南京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蔣介石很感動啊,便任命其為南京衛戍司令。



唐生智把老將美美的感動了一頓,而當時準備衛戍南京的有十三個師外加一個教導總隊,因為有幾個師是從前線撤下來的,所以不是滿編,但總體大概有十萬人。而唐生智還準備好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把所有的船隻沒收,準備的確實很好,但結局卻讓人們大失所望,在歷時十二天後,南京淪陷,無數無船可渡的國軍士兵和百姓來不及逃跑,慘遭屠殺。



號稱要於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在日軍要進城之際,乘坐預留的汽艇逃跑了,而南京徹底淪陷,日軍展開了大屠殺,遇難同胞三十萬。


歷史之絕唱

南京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12月,列入戰鬥序列的除了炮兵、防空、裝甲、通信、要塞部隊外,步兵主力共為13個建制師和15個建制團(教導總隊11個團、憲兵4個團)。關於有多少人參加了南京守城,迄無完整、準確的數字。最少的認為只有5萬人,多數估計10餘萬人,最多的稱有20萬人。



譚道平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他在《南京衛戍戰史話》(東南文化事業出版社1946年版)一書中羅列了一組數字。徐源泉第2軍團18000人、葉肇第66軍7000人、鄧龍光第83軍5500人、王敬久第71軍6500人、孫元良第72軍7000人、宋希濂第78軍7000人、王耀武第74軍14000人、桂永清教導總隊11000人、何知重第103師2000人、霍守義第112師2000人、蕭山令憲兵部隊及直屬各部6000人。合計80000餘人。

然而,根據已經公佈的一些部隊的戰鬥報告,以及參戰將領的回憶,譚道平的數據明顯偏少了。比如:第2軍團實有16929人、第71軍約有10000人、第74軍約有17000人、第78軍實有11968人、教導總隊約有35000人、第66軍第160師約有9000人、憲兵部隊實有5490人。

還有一些部隊找不到原始檔案,我們不妨推算一下。抗戰初期的國民政府軍一個師基本上一萬人左右,考慮到不同程度存在缺額,加上有些參加淞滬會戰傷亡很大,未及補充或補充不到位,多數達不到編制水平。依據已經公佈的原始檔案,可以得出一個平均數,南京保衛戰參戰部隊基本上能夠達到編制數的86%上下,以此作為缺乏原始數據部隊的約數,當時守城軍隊較為準確的數字為15萬人。
需要說明的是,國民政府軍隊留下來的檔案、數據也不一定精確。主要是舊式軍隊文化素質低,缺乏嚴謹統計數字的意識,戰亂又造成人員不正常流動,逃兵或失蹤比比皆是,尤其是地方部隊"吃空額"現象十分普遍。所以,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精準計算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