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夕「話端午」 鹽城舉辦端午主題讀書活動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活動上,鹽都區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王登佐主講,書友圍繞端午起源探究、鹽城端午民俗、鹽城人的粽子、民俗文化揚棄等進行研討。為強富美高新鹽城建設獻計獻策,為文化鹽都建設添磚加瓦。這是和悅讀書會第353期活動。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鹽都區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王登佐說,端午節將至,又是一年粽葉飄香,家人團聚的美好時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因端午時節陽氣上升,故端午又稱“端陽”,又因端午為五月初五,故又稱“重午(五)”。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據瞭解,關於端午的來源,說法多種多樣,主要有三種:其一是端午節起源於古代華夏人對傳說中的祖先——龍的祭祀活動。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圖騰,把伏羲、女媧、顓頊、禹等先祖視為法力無邊的龍,端午節是祭祀龍的最隆重的節日,龍舟競渡源於此。其二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楚國屈原就是死於五月初五。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其三緣起“四時合序”。傳統文化認為,人類是大自然所化生。《易傳·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要相互適應,相互協調。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每逢端午,家家裹粽子,門前插艾與菖蒲,室內懸掛鍾馗像,以辟邪怪。中午的佳餚甚豐,但不可或缺的是鹹鴨蛋、涼拌紅蘿蔔等。”鹽都區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王登佐介紹這一天,父母會給小孩戴虎頭帽、穿虎頭鞋、虎頭服、系五色縷、佩戴香荷包。先秦時期,人們就有佩戴香袋的習俗,一般為女子佩戴,表示已婚,後來漸漸演變為佩戴香荷包。荷包裡一般是用雄黃、冰片、藿香等填充。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端午在鹽城地區又被稱為“惡五”,家裡有還沒滿週歲的小孩,父母會帶著孩子在節日期間回外婆家,又叫“躲五”。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飲雄黃酒也是眾人皆知的一個端午習俗,雄黃酒一般人並不適宜內飲,易中毒。如果喜歡這個風俗可以選擇外灑雄黃粉,有驅蚊除蟲、淨化環境的作用。另外,有的地方還有在小孩額頭用雄黃酒畫“王”字的習俗。大紅紙剪五毒:蜈蚣、蠍子、壁虎、蟾蜍、毒蛇。門頭上掛五瑞:石榴花、菖蒲、艾草、大蒜頭、龍船花(又叫山丹花)。吃五黃:黃豆芽、黃瓜、黃鱔、黃魚、雄黃酒。

端午前夕“话端午” 盐城举办端午主题读书活动

王登佐還稱,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些民俗正悄然淡去。一些外來風俗則大行其道,甚至某些不是節日的日子——所謂的“人工節日”,因特定的諧音而受到熱捧。一些外來節日和“人工節日”不少是商家藉機炒作,這些都為堅持民俗文化保護的本真性帶來了很多困難。“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民俗文化演變是有規律的,是無法阻止的,這就需要全社會特別是民俗文化工作者進行揚棄,優秀的民俗文化要進行弘揚保護傳承,而民俗文化中的糟粕則讓它們自然消逝。”

覺得不錯請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