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兩位將軍是誰?

第一軍情

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將領是誰?這個可不好評價,如果放到古代,那麼袁紹可能算一個,坐擁七十萬大軍卻被曹操打敗,而且原因就是因為其本人過於剛愎自用。從民族角度來講,吳三桂也算是無能,面對李自成攻克北京,吳三桂居然是選擇投靠滿清來保自己的利益,全然沒有一點氣節可言。不過放到近代,那麼無疑就是唐生智了。

或許有人會說近代最無能的將領應該是張學良,因為當時面對區區數百關東軍,張學良居然下令不許反擊,導致北大營丟失。而後更是直接要求東北軍撤出東北,一槍未放丟了東三省。但是好歹張學良還是有一點魄力和能力的,比如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這些都是他能力的體現。

而唐生智其人為何無能,其無能就體現在他的那張嘴上。當時他去守南京時,他曾經向老蔣保證與南京共存亡,這使得南京守軍下定了必死的決心,城中民眾也沒有及時的撤離。這麼做的結局就是唐生智一跑,守軍軍心立刻就散了,整整十幾萬守軍,在沒有進行巷戰的情況下投降,被殘忍的日軍屠殺,整個南京城都被日軍血洗,只因為唐生智的突然逃跑。

本來南京城在淞滬會戰之後,就有人提議可以守,但是迫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放棄。但是個別拍馬屁者卻表示南京必須守,而這時唐生智就被推出來了。其實如果唐生智不拍胸脯死守,或許可以事先叫民眾疏散,或者就不會下令把撤退用的船隻銷燬。這導致十幾萬守軍撤不出來,抵抗又沒人組織,所以說唐生智無能,沒有一點主見也敢出來領兵,害苦了南京軍民。


小司馬遷論史


之所以說張學良“無能”,是因為手握重兵,卻不戰而退喪失東北將近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來的人們多將此歸咎於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其實這樣就把問題搞混了。

問題的關鍵在於東三省的丟失,而不在於誰不讓抵抗,玩弄文字遊戲只能說明有些人想混淆視聽,轉移社會輿論的焦點,為什麼要轉移,自然是有人幹了虧心事,心裡不安所致。

大家看到東北無端淪落如日人之手,紛紛尋找幕後的罪魁禍首,反而忘了東北丟失的歷史事實,都是蔣介石不抵抗,不允許抵抗,可問題的關鍵是處於最前線負有當兵打仗職責的張學良部30萬大軍,不放一槍一彈。

千萬別說是蔣介石不讓抵抗,東北軍真有那麼聽話?蔣介石讓他抵抗就抵抗,讓他不抵抗就不抵抗?指東決不能打西,那是蔣介石的夢想,做夢都想。


打不打還得張學良說了算,別忘了張學良是誰的兒子――張作霖,他的部隊本就是舊軍閥轉換而來,一般都有很深的個人認同感,屬於私人武裝性質的部隊,名義上歸附中央,實際上各自為政。

這話不是亂講的,再問一個問題,張學良的3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退到了哪裡?熱河,當年的東北其實是東四省,熱河也屬於奉系的地盤,一直由張作霖的把兄弟湯玉麟湯二虎把持。

到了熱河,張學良整日在京津兩地遊走,樂不思蜀,日軍卻加緊部署,企圖一舉拿下熱河,蔣介石不像重蹈東三省覆轍,有意讓張學良抵抗,這裡要強調一點,是“有意”。

當蔣介石把這種意思透漏給張學良時,張學良一句話頂了回來:“立刻給我500萬現大洋,否則我就不打仗!”另外每個月還要再給他300萬軍餉。


不說最後錢給沒給,這事就說明張學良的東北軍不在蔣介石的控制之下。那既然這樣,不戰而退丟失東三省,就是無能,就是弱智,就該是罪人。

評最無能的話,肯定不能忘了他!


歷史三日談

逃跑能手李景達,屢戰屢敗李景隆,這是古代的兩個;一槍不放張學良,長跑豬頭是劉峙,這是近現代的兩個。

一槍不放張學良——紈絝子弟數風流,大帥張作霖之子

張學良對國家和民族有功,東北易幟”,協助蔣介石完成形式上的全國統一,對國家有功;發動西安事變,促進聯合抗日,對民族有功。

張學良對國家和民族有過,而且是功不抵過。

張作霖是個硬骨頭,他被日本人炸死時,留給張學良的是高達5000萬的家族資產、包括25個步兵旅、6個騎兵旅、10個炮兵團,總兵力約30萬的陸軍,3000多人、21艘艦隻的海軍,3000多人、100餘架飛機的空軍,以及全國規模最大、遠東前三的瀋陽兵工廠。

與此同時,駐紮東北的日軍總兵力不足2萬人。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如果張學良下令拼命抵抗,完全可以抵抗一段時間,以便蔣介石方面做出應對和支援,絕不至於一敗塗地。

然而,張學良卻下令一槍不放,率領東北軍撤回關內,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人,一個男人的血性,一個軍人的天職,通通都被放棄,這難道不是民族罪人嗎?

張學良的決策既是沒膽,也是無能。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曾經如此評價張學良: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長跑豬頭是劉峙——逃跑斂財真高手,蔣介石的心腹愛將

劉峙曾投筆從戎,又是黃埔畢業,軍事上卻很豬頭,他有幾個奇葩又耐人尋味的外號: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解放戰爭中的“豬頭將軍”,還被稱為“斂錢司令”,足以說明一切。

首先是外戰外行,抗日戰爭中,被委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結果在平漢路戰役,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被自己人譏笑為長腿將軍。

其次是內戰內行,滄海戰役中,被蔣介石委任徐州剿總司令,這一任命舉贏得國軍反對和我軍歡迎,國軍將領邱清泉說“徐州乃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該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解放軍動員口號更是“打到徐州去殺豬”!

不出意料的是,劉峙到任後不到1個月,國軍就全線垮臺,被解放軍徹底擊潰,劉峙早早逃跑,留下杜聿明兵團全殲,杜聿明被活捉,有力加速瞭解放戰爭進程,功勞可比劉伯承。

屢戰屢敗李景隆——老爹英雄兒軟蛋,名將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是明初名將李文忠之子,世襲了老爹的曹國公爵位,但老爹英雄兒軟蛋,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李文忠卻生了一個不懂打仗的兒子,偏偏這個兒子還得到建文帝朱允炆的重用。

李景隆曾奉旨出京練兵,建文帝削藩時,他也出力甚多,後來朱棣不服削藩,發動靖難之役,李景隆被拜為大將軍,率軍征討。一開始,朱棣方面完全處於下風,南軍都督瞿能圍攻朱棣老巢北平,險些攻破張掖門,卻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兵,以致功敗垂成。

鄭村壩、白溝河一役,李景隆統帥數十萬大軍,對上朱棣的北軍,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被朱棣以少勝多,幫助朱棣成功實現逆轉,徹底扭轉雙方攻守形勢,後被建文帝奪職召回。

朱棣率軍突破防守,逼近南京,原本是一招冒險戰術,若南京固守城池,是可以擋住朱棣,甚至與趕來的軍隊裡應外合,擊潰朱棣的,但李景隆卻擅自打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可以說,朱棣能夠靖難成功,李景隆絕對是第一功臣。

逃跑能手李景達——逃跑戰線屬第一,南唐中主李璟之弟

李景遂和李景隆看似親哥倆,實際卻差了幾百年。李景隆是明朝人,李景遂則是南唐人,但兩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特別不擅長打仗,偏偏還被領導委以重任,最後敗光家底。

李景達是南唐烈祖李昪(也稱先主)四子,南唐中主李璟的弟弟,封齊王。後周顯德年間,周世宗柴榮率軍親征,與南唐爭奪淮南。兵強馬壯的後周佔據上風,不斷攻城略地,南唐不得已向後周求和卻被拒絕,李璟孤注一擲,派李景達掛帥,領六萬大軍渡江北上發動反擊。

當時的後周將領趙匡胤還沒什麼名氣,他正統率3000兵馬駐紮六合,李景達輕敵出戰,被趙匡胤以少勝多,斬殺1萬多人,李景達扔下大部隊,倉皇渡江返回南京。

李璟不知悔改,不久後又派李景達率軍5萬馳援壽州,柴榮命趙匡胤等將兵分三路,突襲南唐援軍,李景達再次大敗,再次倉皇逃跑,渡江返回南京,徹底辜負了李璟期望。

綜觀古今四位無能將軍,共同特點是懦弱又無能,但卻又都受到領導的信任和重用,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是領導的心腹親信就是領導的忠誠走狗。任人唯親而非賢,難怪他們的領導會失敗。


狄飛驚

蔣介石就連日本人都看不起他,美國人更看不起他!中國人民恨之入骨的滾蛋!是不是中國最無能的人!沒人告訴你蔣介石和日軍簽訂過賣國的塘沽協議和何梅協定?沒人告訴你北伐快要成功的時候突然像同胞舉起屠刀?沒人告訴你蔣介石無罪釋放了甲級戰犯岡村寧次,還聘請他擔任軍事顧問?沒人告訴你濟南城被五千日軍屠殺的時候蔣介石的百萬大軍就在濟南城外?沒人告訴你東北人民在被日寇屠殺的時候蔣介石調東北軍到陝北繳共?沒人告訴你蔣介石和日軍達成協議不許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導致國統區日軍已經投降的時候,華北,河北,山東,山西的中國軍民還在流血犧牲?沒人告訴你南京城岌岌可危的時候蔣介石密令唐生智撤退?沒人告訴你抗戰勝利後人民盼望和平的時候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再次將屠刀舉向解放軍和人民?


社會倪九哥

在這裡我說兩位近代史中跟抗日戰爭有關的“無能”將軍,他們就是張學良和韓復渠,當然我這裡說的“無能”並不是指他們沒有什麼能力,能坐到那個位置上的人,誰也不是善茬、誰也不是憑空得來大位的,我這裡的無能主要表示的意思是在抗日上的“無能”。

張學良的人生以及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大家都很熟悉,有兩件大事貫徹了他的一生,第一件事就是不做絲毫抵抗地丟掉了東北,第二件事就是在西安和楊虎城聯手逼蔣介石抗日。

除此之外他的人生中也有幾件事情值得我們說一下:

比如在1928年他撤銷北洋旗幟換上青天白日旗為促進統一的大義,還有中原大戰期間等待時機,最後成為蔣介石贏得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北中國之王的大業,這兩件事情無不說明張學良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但是我們如果說到九一八事變,沒有一個人是會感到不憤慨的。

因為當時駐紮在東北的大軍有20來萬人,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只有3萬人,在日本試探性的攻打下,張學良選擇了一退再退,最終日本人在看到東北軍根本不還手後,猛力攻擊起了東北軍。

於是在日本人的猛烈攻擊下,張學良就在北京遙控著東北軍退出了山海關外,將東北留給了日本人。

把張作霖辛苦大半輩子在東北打造下的先進工業系統,以及龐大的兵工廠、炮工廠,還有積攢著多年的武器彈藥,還有200多架飛機都留給了日本人。

(東北炮工廠)

當時的東北是能自主生產大口徑重炮的,而蔣介石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遲遲都未能大規模生產出火炮,由此可見當時東北工業系統的發達。

張學良放棄東北的過錯

實際上張學良並不是真的想丟掉東北,他原本以為日本人只是隨便打一下而已,並不是真正的佔領東北。

所以他為了不跟日本人爆發衝突而讓日本人有真正爆發戰爭的口實,所以他選擇了退讓,他當時的想法是在風頭過後,請求國際列強的協調,然後就可以拿回自己的東北了。

但是最後是事實讓他失望,隨著九一八事變無可比擬的成功,東北徹底從他的手中丟掉了,日本人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將東北還給他的。

有很多人說日本軍隊的戰鬥力空前強大,3萬日本關東軍根本不是這麼20來萬懶散的東北軍可以抵擋的。

雙方的戰鬥力我們就不進行比較了,因為我以前分析過,如果要寫的話能寫一大段。

在我看來,戰鬥力根本不是為張學良洗脫的藉口,東北丟了就是丟了,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抹滅的事實。

張學良和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中的責任,以及張學良的軍閥身份

至於說蔣介石,他在這裡面是有著一定過錯的,他作為國家的統帥理應為守土貢獻一份力量,但是他因為深知日本工業水平的強大,所以選擇了對日本的侵略避而不見,在這裡面蔣介石的過錯也是無法掩蓋的。


不過總的來說,張學良仍然是要負主要的責任,因為他是東北的軍閥,東北是他的私產。

東北首先名義上的主人是張學良,最後才會是蔣介石。

就比如山西的閻錫山和廣西的李宗仁一樣,他們雖然都早早投靠蔣介石,併入了國民黨的系統中,但是在蔣介石想滲透進山西和廣西,削弱他們軍隊的時候,他們都怒而拿槍起,直接和蔣介石大戰了起來,在真正的利益面前,所有名義上的東西都是虛的。

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軍閥和蔣介石之間的聯繫有多麼的薄弱,如果說是簡單的命令,他們是會執行的,但是如果涉及到根本的話,那就是沒得商量的事情了。

而有人說張學良是因為有蔣介石的命令才丟掉東北的,我們先不說有沒有這個命令,即便是有這個命令,以當時張學良的實力以及軍閥們和蔣介石之間的聯繫,他就必須得聽蔣介石的話嗎?

其實是不盡然的,說到底東北還是他的根本,不可能蔣介石一句話就能讓他說丟就丟的,軍隊和地盤可是軍閥們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張學良真的那麼聽蔣介石的話,為什麼不在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想侵吞他東北軍時,將整個東北軍全盤送給蔣介石?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是負主要責任的,但是這也並不是說張學良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他在九一八事變前後作出的不少事情也都是值得我們認可的,只不過九一八事變的過錯實在太大了,所以就導致了他的許多事蹟都被掩蓋,一直到了西安事變的大功之後張學良的形象才慢慢改變一些。


不過當時人們對西安事變的評價不太一樣,當時幾乎很多知識分子對張學良的此事都是保持討伐態度的。

因為雖然當時蔣介石還沒有對日本人宣戰,但很有人都知道蔣介石當時是在為戰爭做著籌備,只要再準備些時間,根本不需要張學良逼迫,蔣介石就會對日本人發動戰爭,所以很多人對張學良這件事情都不是很看好。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西安事變畢竟是有功的。

10萬大軍撤出山東,不抗日的韓復榘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韓復渠,因為上面篇幅用得太多了,所以我們下面就簡單的說一下吧。

其實韓復渠在抗日戰爭前是很有能力的一名軍閥,他在北伐戰爭中是飛將軍,是第一個打到北平的人,由此可見軍事能力的不俗,在中原大戰後,他因為背叛馮玉祥被蔣介石冊封為了山東的軍政大員。


當時的山東很落後,但是在韓復渠數年的努力經營下,山東漸漸富足了起來,工業商業也很繁榮茂盛,在教育水平上也居當時各省前列。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日本人向他拋出的橄欖枝時也被他斷然拒絕了,在抗日戰爭爆發初期,他也很是和日本人打了幾場硬仗,儼然就是一個抗日軍閥的好形象。

但是最後卻因為他和蔣介石爆發的矛盾,在衝突激化後,他公然以蔣介石丟掉國都南京為由將10萬大軍撤出了山東,導致了日本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山東,然後毫無障礙地向南侵略了起來。

雖然韓復渠有著這樣那樣的苦衷,但這絕對不是他不抗日的藉口,他丟掉山東的行為足以使他成為歷史的罪人,徹底地釘在恥辱柱上留待後人評說。

所以說如果從不抗日方面來看,張學良和韓復渠都絕對算得上是一名無能將軍,當然,每個人都是不簡單的,他們雖然在抗日上無能,但卻在別的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這是不能一概貫之的,功是功過是過,我們不能因為功而掩蓋了他們犯下的過錯,我也不能因為過而忽略了他們曾經有過的功,這就是我的一點點看法。


孤客生

很多人都在說“忠孝仁義”張漢卿,在這裡我給大家說幾句客觀之言。

第一,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揮師入關,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任中華民國海陸空總司令,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此後又抽調東北軍征伐石友三,東北軍力空虛。

第二,從七七事變到1945年,整整八年,傾中華之全力,拋頭顱灑熱血,多少英雄豪傑葬身沙場,方換的今日之太平,不要被現在的抗日神劇所洗腦。

1928年6月,張作霖在瀋陽皇姑屯被炸死,張學良掌權東北,當時僅29歲。

31歲,在一群老謀深算的軍閥中,能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這樣的人,其政治眼光和能力都不能說上是很差勁。

其次,抗日戰爭打得有多悲壯,我相信大家都應該清楚,僅靠一個張學良,能守得住東北嗎?日本關東軍入侵東北,就算張學良抵抗了,東北也是守不住的,不要想著所謂的援軍,中東路事件可謂是前車之鑑,而且到1936年了蔣介石還口口聲聲的說攘外必先安內呢。

而且,當時的關東軍,向來都是一群瘋子般的擴張,先斬後奏,九一八事變就連日本參謀部都不允許的行動。當然,不要以為張學良當時抵抗了日本人就不會進攻東北了。從張作霖慘死在皇姑屯,就已經決定了日本對東北從偷偷覬覦到顯露狼子野心。

因此,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覺去口誅筆伐這個31歲的年輕人,是不是有些苛責了?

說到底,九一八事變誰的損失最大,無疑還是他張家的損失最大。

他並不是一個傻子,傻子不會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的,也不會讓張作霖在眾多子嗣中培養他為繼承人。

因此,張學良老年說,他當時不是不想抵抗,而是沒有想要,以為只是一次滋事挑釁,卻沒有想到九一八就這樣來了。

這句話,還是比較可信的。

東北軍力空虛,給予日本關東軍以可乘之機,而後張學良的判斷失誤,關東軍如同瘋子一般的擴張,最後釀成了九一八事變。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並不是你張漢卿一槍不發丟東北的理由。說到底,他瘋不瘋是你的事,而你作為東北少帥,守衛國土,抵禦外敵這是你的責任,你丟失了國土,那就是你的罪責了。

如果九一八事變,張漢卿都能洗白的話,那讓楊靖宇,馬占山將軍,情何以堪?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對張學良這個人,多一點理性的思考,不要以現在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時局,才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最後,我認為,張漢卿,是一個志大才疏,德不配位的人。身為東北少帥,他並沒有承擔起東北少帥這份權利和這份責任的意志,算是一個懦夫,但是說是最無能的將軍,還是言重了些吧。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

其實,在我看來,最無能的將軍,這個問題很難評定。

紙上談兵的趙括算不算?

沒有三顧茅廬之前的劉備算不算?

草包將軍李景隆算不算?

逃跑將軍韓復渠算不算?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我看來,能在史書上留其名的人,一定是那個時代裡,算是很厲害的人啦。又何必非要以輸贏,來判定誰是英雄誰是狗熊呢?

英雄之前,也可能輸的很慘,狗熊之前,也可能輝煌勝利。

自古以來我們都喜歡蓋棺定論,可是人性複雜,又豈是一句好壞,一句英雄狗熊,就能一言以蔽之的?

不臉譜化的看待歷史上的人物,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尊重吧。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我推舉兩位:第一位,陸海空軍副司令:張學良;第二位,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兩位司令,身居要職,但是在軍事上表現一般。



先說少帥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拱手將東北讓給了兩萬關東軍!雖有三十萬雄壯之師,中國最大兵工廠,最強空軍,最強海軍,卻不敢抵抗日軍。

想想淞滬抗戰,就發生在九一八事件半年後的1932年。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中國軍隊是蔣光鼐及蔡廷鍇指揮的粵軍的十九路軍。十九路軍同樣被命令不準抵抗,但是,粵軍是爺們,照樣打了!國民政府不僅不給十九路軍彈藥支援,之前還拖欠十九路軍600萬軍餉。但是,粵軍就是不撤退,拼死也要打!

整個淞滬抗戰,十九路軍加上張治中將軍部隊,共計五萬人;日軍7萬人,還有23艘戰艦和飛機支援。但是,十九路軍和第五軍,頂住了日本人的進攻!打贏了淞滬抗戰!不知道少帥對於"淞滬抗戰"有何感想。


再說蔣介石,不想抗日,就說要“攘外必先安內”;抗日失利,叫”以空間換取時間”。

視百姓生命為何物?蔣介石炸花園口,以水代兵,河南人民會永遠感謝他的。三年內戰,蔣介石八百萬軍隊被我黨消滅。只能跑到臺灣,搞沿海封鎖。


勇戰王聊歷史

其實並不想用最無能這個詞,只是有些人偏偏不是這塊料,卻坐在了那個位置,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舉個例子,宋徽宗趙佶,明明就是個出色的書法家,可偏偏坐在了北宋皇帝這個座位上,你讓他怎麼辦?



同樣的道理,一樣的可以用在本為的兩個主角身上。其一為張學良,其二為李景隆。

(一)、張學良

從某一方面來講,張學良於國家有功:

改旗易幟,讓中國名義上歸於統一;西安事變,促成了民族統一戰線。

從另一方面來講,張學良於民族有過:

918事變,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導致日軍毫不費力的佔領東北。數十萬東北軍,面對2萬關東軍,如喪假之犬一般退出了東北。

東北的淪陷,不僅讓數以千萬計的東北民眾慘遭日寇蹂躪,更是讓讓日軍獲得了入侵中國的跳板,已經無數的資源。當日軍用掠奪的資源製成彈藥,傾瀉在中國軍人身上的時候,不知道張少帥心中是何感想。


別說是蔣介石讓張學良不抵抗的,老實說1931年蔣介石剛剛經歷中原大戰,根本指揮不動擁有數十萬軍隊的張學良。只是張學良,毫無主見,蔣介石不說話,便慌了神,慌慌張張的將軍隊撤出了東北。

想想衡陽會戰的方先覺將軍,以區區2萬不到的兵力,困守孤城,面對10萬日軍的進攻,整整堅持了47天。

想想常德保衛戰中的餘程萬將軍,以8000人馬,在常德城中阻擊了日軍一個師團數萬兵力,堅持了整整12天。

也許,張公子就適合生活在一個經濟富庶的和平年代,可以流連於煙花之地,縱享快樂人生。作為一個領兵作戰的將軍,不太適合他。



(二)、李景隆

李景隆只恨自己為什麼是李文忠之子,為什麼不是哪個地主家的公子哥。

靖難之役時,李景隆被朱允炆拜為大將軍,統帥55萬大軍,征伐造反的燕王朱棣。可以說,朱允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交給李景隆了。

李景隆也是夠義氣,55大軍輕輕鬆鬆就被朱棣給料理了,灰溜溜的給逃了回來,然後順便打開了南京城的大門,將朱棣給放了進來。

想想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一身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死後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要是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草包,恐怕九泉之下也會氣得吐血。


小鎮月明

大家在談趙括、李廣利、葉志超、張漢卿、劉峙等,作為明粉,我就談下明朝的三位軍事統帥:第一個李景隆,第二個明英宗,第三個仇鸞

1、將門犬子李景隆:帶領國家主力兵團打出了戰史上的奇蹟

父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初著名軍事統帥,擅長騎兵作戰,徵張士誠、陳友諒,北伐蒙古,無往不利。受封曹國公。死後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

李景隆名將之後,且是皇親,自然是深受器重,在朱元璋時代就多次到各地練兵,後又掌管左軍都督府。在建文初,又率兵包圍周藩,解除周王軍隊,實現削藩。

在靖難之役開始後,耿炳文對北軍作戰失敗,李景隆為大將軍負責對燕作戰,統帥幾十萬大兵。

(李景隆應該得戰爭金掃帚獎)

頓兵於北平堅城之下

敗於城外鄭村壩之戰

援救大同無功而返

白溝作戰損失折將,主力傷亡殆盡。使得攻守形勢逆轉,朝廷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征討

五守金川門,迎燕王入城。建文最後抵抗的機會也覆滅了

從這個角度說,李景隆軍事才能不是一頭豬,就是燕軍的間諜。拿著國家主力兵團打成那樣,古往今來應該沒幾個

2、起兵征伐明英宗:創造了歷史上最快的主力兵團動員

看《北征錄》《北征後錄》《北征記》,會發現明成祖朱棣從定下作戰,之後各地部隊集結、籌備糧草、合營訓練,會有好幾個月時間。

而明英宗的親征,就準備了幾天。然後京營大軍就出發了。

(土木堡是古往今天準備最倉促的大兵團行動)

7月11日,議親征。7月12日,

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官軍,操練者,人賜銀一兩,胖襖褲各一件,鞋二雙,行糧一月,作炒麥三鬥,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把總都指揮,人加賜鈔五百貫

15日命郕王祁鈺居守,16日即率兵出發。

準備非常倉促,17日夜在龍虎臺軍夜驚。沿途行軍,物資供給不足,士兵士氣不足。到了大同,又倉促回師。

基本是一場準備很差的表演,前無選鋒,後無殿後,左右沒有側翼,側敵行軍,異常危險,在土木堡全軍覆滅。

3、號稱北伐仇鸞——從打俺答到想打三衛

仇鸞父親仇鉞,以一己之力平定安化王叛亂,使西北安定,論功升都督僉事、寧夏總兵官,封咸寧伯。之後拜平賊將軍,偕都御吏彭澤征討河南劉惠、趙鐩叛亂,論功封世侯。為自己家打下一份世祿。

仇鉞襲爵後,在西北表現一般,被曾銑彈劾下了監獄。在夏言、曾銑死後,調任大同總兵。

1550年,俺答騎兵突破長城,進入京師附近。仇鸞在此次表現確實不錯,第一時間到達京師城下,和1629年滿桂到京師城下一樣。

之後就有趣了。嘉靖拜其拜平虜大將軍,節制諸路人馬。文官三品以下,武官副總兵以下不用命者俱許以軍法從事,得密奏進,權傾一時。

在戰後,嘉靖要北伐,下北伐詔,並向各地加派錢糧,要集結部隊與俺答決戰,“赫整六師,將出北塞問罪”。然後仇鸞率兵集結京師,準備出擊。然後就是給皇帝上奏,說俺答此次入邊是有人帶,要打帶路的部落

之後積極和俺答談判,獲得了短暫的和平時間。

再之後,政治鬥爭,死了。

總結:

在歷史中統帥國家主力兵團打成那樣;那麼倉促的準備帶領國家戰略部隊出發,視戰爭為兒戲。至於仇鸞,更是雷聲大雨點小。

明朝有如此現象,是何造成呢?

參考文獻:

《明太宗、英宗、世宗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聽了只想打瞌睡。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817dee922cc454c29f7e33fcc583c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