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宗鑄「元豐通寶」

諸譜錄上有“元豐通寶”背“銅”折二鐵錢存在,雖史料上無明載,但實物可證之。現已知鐵錢有行、篆兩種書體,且存世量稀少。從錢文和形制上看,這種鐵錢偏於弱小,風格氣息異於永興軍路,秦鳳路所鑄之大鐵錢,亦與川爐所鑄有別,故可初定背“銅”鐵錢是河東路為解決“邊用匱闕”時臨時所鑄的軍費錢,是品篆書背“銅”鐵母錢的首次發現,對於研究神宗元豐年間鐵錢監的增減情況以及對錢監地名的考證認定,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是錢因錢譜無載,又是難覓之鐵母,故可躋身於北宋珍泉行列,為目前僅見。邊有刻花,美品。

北宋神宗鑄“元豐通寶”

元豐通寶折三背“銅”鐵母為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1078-1085年)所鑄。是時,西夏梁太后專權,囚惠宗李秉常於興慶府城外,國內大亂。元豐四年(1081年),宋神宗認為是進攻西夏的好機會,於是發兵二十餘萬,分五路大軍,深入西夏境內,直抵靈州(今寧夏靈武)城下,西夏軍決黃河水淹宋營,同時斷絕宋軍糧道,結果宋軍慘敗。次年,神宗聽從建議,修建了位於銀、夏、鹽三州交界處的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企圖圍困興州,迫西夏就範。不料西夏派三十萬大軍來攻,守城宋軍在外無援兵,內無水源的困境中城告陷落,眾多將士陣亡。宋神宗聞敗績後,臨朝大慟,自此一蹶不振,喪失了往昔的雄心大志,沒過幾年便憂患成疾,英年早逝。“元豐通寶”篆書背“銅”,系翻鑄鐵錢時所用之印範母錢。據文獻資料記載:早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宋與西夏交兵時,為籌措驟增之軍費,曾在河東路晉州、澤州、石州、威勝軍先後設監鑄過大鐵錢,後詔令罷廢。元豐時,宋廷又兩次對西夏開戰,河東路有可能由於戰爭因素恢復了舊有錢監的鼓鑄,以資軍費。據考:“銅”字若指鑄地或錢監,極有可能是河東路威勝軍治所銅(今山西沁縣)。當時,河東路是銅鐵錢兩用區,且以小鐵錢為主,折二鐵錢亦可參與流通。又:秦鳳路渭州(今甘肅平涼)所轄華亭曾於元豐六年(1083年)復置黃石河鑄冶務鑄銅錢,其錢監東北有銅城山。

北宋神宗鑄“元豐通寶”

—戎畋松《珍泉集萃》文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