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李根萍

花褪殘紅穀雨天,草木蓊鬱,綠透井岡山。

沿著崎嶇的山路,我來到黃洋界山腳下的五里排,準備從這裡上山。井岡山處處是歷史,每塊石頭上都鐫刻了紅軍將士奮勇殺敵催人淚下的故事,每一棵草木都見證共產黨人當年艱苦卓絕的烽火歲月。五里排,就是見證歷史的地方——當年紅軍從寧崗挑糧是從這裡上黃洋界的,而這裡上山的彎曲陡峭的小路,就是著名的朱毛紅軍挑糧小道。

萬木蔥蘢,滿眼滴翠。映入在我眼簾的這條歷史厚重的小道,全由石塊鋪成。歲月留痕,剝蝕風化,小道很多地方已經脫坡,許多石塊也已破損斑駁,上面鋪滿落葉,猶如遠去的歲月,亦如耄耋老人天天守候在這裡,給打從這裡走過的每個遊客,講述曾經輝煌的戰鬥故事。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佇立小道上,眺望山頂巍峨聳立的黃洋界,思緒不由拉回到90年前的烽火歲月。1928年秋冬時節,因國民黨嚴密封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紅軍一日三餐大多吃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嚴冬已到,戰士們仍然穿著單衣行軍打仗。

這時,畏難與動搖的情緒開始在紅軍隊伍裡滋生蔓延。尤其是井岡山會師後,根據地由原先1000多名紅軍增至上萬名。雖然壯大了革命力量,然而由於井岡山產谷不滿萬擔,糧食等供給成了大問題。"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暖暖和和入夢鄉。"紅軍戰士樂呵呵地唱著,革命樂觀精神的背後是物資缺乏的無奈與辛酸。有人說"靠紅米南瓜,打不出天下";有的人則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還有的人開小差離開部隊,甚至叛變投敵。

山上一棵大楓樹下,毛澤東披衣蹙眉,手指夾著煙,來回踱步思索。他深刻地指出:"這種悲觀失望的右傾思想,已經成為紅軍和紅色政權存在發展的極大障礙,關係到中國革命前途的最基本的問題。"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為打破湘贛兩省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經濟封鎖,軍民同心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打土豪、分田地,使大部分佃農成為土地的主人;開辦紅色圩場,赤白貿易線,活躍根據地的經濟輸出與緊缺物資的輸入;設立公賣處,用打土豪籌得的部分款子開辦公營商店,直接為群眾服務;成立竹木委員會,有計劃地組織人力,向白區輸出根據地盛產的竹、木、油、茶等,活躍根據地經濟;開展群眾性的熬硝鹽運動,將老房子的牆根挖出來,用水浸泡,再用泡過的水來熬硝鹽,緩解用鹽壓力;自造"工"字銀洋,發動根據地貨幣……

當時山下根據地收集的土地稅糧,按片集中在茅坪謝冠南家、大隴尹家大店和柏路長富橋楊家祠。紅軍"一天一小仗,三天一大仗",糧食存放在山下不安全,更不宜久留,需全部運上山貯存。那時上山沒有公路,全需肩挑人扛,紅四軍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挑糧運動。

當時挑糧路線有三條:柏路線、茅坪紅和大隴線。這三條路爬上黃洋界都有20多公里,從五里排至小井,路程為12裡,至茨坪與大井相差不多,都在18裡左右,運一粒糧食上山都是不容易的。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挑糧運動中,朱德也不例外。當時朱德已經42歲,算在年紀偏大,又是軍長,大家都勸他不要參加挑糧。朱德早年當過滇軍的少將旅長,後來為了理想義無反顧地拋棄高官厚祿投身革命,在這深山老林裡與戰士們同甘共苦。他不搞特殊,堅持要下山挑糧,還讓軍需處長範樹德給他做了條扁擔。戰士們著急了,便叫通訊員朱儁才晚上偷偷地將朱德的扁擔,藏在鄰居毛四明家。

早飯後,朱德下山前找不到扁擔,著急地見人就問,最後有些發火了,朱儁才這才把扁擔拿出來。朱德不放心,特意在扁擔上寫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幾個毛筆字。戰士們看到朱軍長年紀這麼大都參加挑糧,備受鼓舞,挑糧的勁頭更足了。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前委書記毛澤東也出現在挑糧隊伍中,不過他是背糧,用賀子珍縫製的一條粗布口袋,裝上四五十斤穀子。他笑著對別人說:"肩搭背扛,我還省著一條扁擔呢!"茅坪的群眾在路上遇到他,驚奇地問:"毛委員,怎麼還累著你挑糧?"毛澤東含笑道:"號令一聲三軍動,我怎能不去呀?"

一路灑下汗珠,滿山笑聲不斷;四處紅星閃耀,上坳爬坡如平地。紅軍每天都在這陡峭的羊腸小道上穿梭,往返100餘里,靠著肩挑背馱,很快就把30多萬斤糧食運上了井岡山,解決了根據地的給養問題,支撐了割據井岡山工農武裝的革命鬥爭。

時任紅四軍第28團團長的林彪,那些日子正在生病,沒有參加挑糧。"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將"朱德扁擔"說成"林彪扁擔",這顯然是憑空捏造,不符合歷史事實。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迎著暖陽,我沿著五里排的小道向黃洋界山頂攀登,道路狹窄、陡峭的小道,隱藏在濃蔭遮日的樹林中,盛顯清涼寂靜。不一會,一同採風的幾個朋友都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叫苦不迭。想著當年的紅軍穿著草鞋,喝著南瓜湯,行走在這段3.1公里長陡峭的山道,四處佈滿荊棘,肩上還挑著100多的穀子,可想而知,他們流了多少汗水、吃多少苦,可說是每粒糧食都浸透著紅軍官兵的汗水和辛勞。

小道兩旁有許多的槲樹,當年挑糧的官兵常常喜歡在樹下歇肩,喝口水滋潤嗓子。毛澤東多次在樹下休息,眺望遠處巍巍群峰和眼前綠浪翻滾的竹林,思緒萬千:這如畫的江山,要由我們共產黨人來指點!這裡不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向上攀爬一會,我也選了棵高大挺拔的槲樹,靠著樹幹小憩,風吹葉動,樹影搖曳,彷彿這小道上有一隊隊挑糧的紅軍,腳穿草鞋,挑著糧食,迅疾地往山頂攀登,樹下總有扁擔掉在地上的聲音……今天行走在挑糧小道上,我的腳下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紅軍腳板的餘溫。小道雖然狹窄、彎曲,但卻昭示了一種精神,永恆的凝固於鬱鬱蔥蔥之中。其實啊,這條小道當年成了打破敵人封鎖,鞏固紅色根據地的生命線。它不僅與紅色政權的存在休慼相關,而且它還歷練出無數的鐵肩膀、鐵腳板,上了這個坳後,一個個都擔起了中國革命的重擔……

這時,我的耳邊彷彿響起90年前的歌謠:

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

軍民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一根扁擔兩頭彎,毛委員用它把米擔;

來回走了百多里,從寧岡挑上井岡山……

紅軍肩挑背馱,往返百餘里,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

當年這一擔擔挑上坳的糧食啊,滋養了根據地的紅軍,滋養了中國革命,使這支看似弱小的隊伍走下山後,很快成了雄兵勁旅,僅21年時間就推翻了蔣家王朝,建了新中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條平凡陡峭的小道,早已鐫刻上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巍巍井岡山成了"天下第一山",《朱德的扁擔》也編入了小學課本。今天,這條小道成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後人洗滌心靈、重溫革命精神的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