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李根萍

清明,我回贛西老家掃墓。暴雨過後,家門口的河水上漲,南風徐徐,小草泛綠,蘆葦吐翠,處處散發出青草氣息,讓我忍不住陶醉其中——這是故鄉一年中最絢麗多姿的季節。

雨停雲散,月亮升起,古鎮下埠石虎橋邊兩岸的田野裡,青蛙被一聲驚雷炸醒,爭相晃過神來,不甘示弱扯起嗓子,"咕哇,咕哇"地叫起來,此起彼伏,密密麻麻,清清亮亮,為這醉人的夜色增添了幾分喜慶的氣息。

漫步石虎河邊,嗅著泥土的清香,仰望滿天的星斗,聽著悅耳的蛙鳴,涼風襲來,讓我有種說不出的愜意。雨後田裡的莊稼吃飽喝足了,拉開架式瘋長,想著再過一兩個月回來,餐桌上就可嚐到今年頭茬蔬菜了,思緒不知不覺中與蛙鳴一同飛舞。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河兩岸的燈火忽明忽暗,那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蛙鳴,無遮無攔,鋪天蓋地而來,宛如萬馬奔騰,又似海浪翻滾,令人蕩氣迴腸。青蛙是雨後的歌者,大雨過後,田野積滿了水,早先蝸居於土洞裡、遊弋於草叢中的青蛙趕忙呼朋引伴,搖唇鼓舌,引吭高歌。我曾仔細觀察過青蛙,它嘴邊有個鼓鼓囊囊的東西,能發出聲音;下巴連著圓圓的大肚子,鳴叫時就像吹泡泡糖,一鼓一癟,呱呱有聲,富有節奏,讓我聯想起樂隊中的號手。

這一聲聲親切的蛙鳴,對於遠離故土,久居在鋼筋、水泥森林裡的我,真是久違了。陡然,感覺整個夜晚、整個小鎮、整個世界,全被蛙鳴佔有,自己彷彿一次次被蛙鳴託舉起來,拋向河旁的屋頂,拋向鎮子的上空,拋向遠處的山巔,一次次不由自主地去感受那天籟帶來的巨大震撼。故鄉的青蛙啊,永遠不知疲倦永無休止的奉獻著自己的歌聲,守望著大地;嘈嘈切切,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高高低低,如行雲流水婉轉低迴。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夜幕下,蛙聲浸染著野花的清香,披著皎月的光輝,越過田野河流,宛若灑脫大氣的田園詩人揮動文思。此情此景,用辛棄疾詞中寫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小時候,生活是山村裡的我,是聽著蛙鳴長大的。村裡的池塘中、小溝邊、路兩旁和山腳下,四處是青蛙的家。每當聽到蛙鳴,就覺它像一曲嘹亮激昂的民樂,莊重地開啟了季節的晚宴。那聲音,沒有一絲做作,沒有一丁點兒煩躁,如山泉般純淨,如泥土般簡樸,完全是生命的自然搏動。按當今樂壇上的說法,那就是"呼麥",就是"侗族大歌",可其震撼力不知要超過"呼麥"或"侗族大歌"多少倍!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有時總覺我們對不起青蛙,對不起它的辛勞付出,因為鄉村這種普通而又平民化的音樂,普通得甚至於淡忘了它的存息,就如今晚,面對這天籟般的蛙鳴,也會有人視而不見,無心傾聽,甚至嫌它煩。它那醜陋的模樣,讓許多人避而遠之。然而,它並不索取,貢獻良多,也不求認同,始終低調樸素,以頑強的生命力,遍及田野、河邊與路旁。或許青蛙天生就生活簡單,除了生存繁衍,免費歌唱,從不在意塵世紛繁與瑣碎。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愈往前走,蛙聲愈熱鬧。仔細的辨聽,其實這一聲聲蛙鳴絕不孤獨,只要一個聲部起落,它們就會集體奏鳴,似乎那開頭的第一聲,就像部落行動的鼓點,激昂短促卻力量動人,之後便是長久的響應。這音樂,總是從石虎橋邊低處發出,沿著河兩岸,田野四周,一路飆升,穿過前方拐彎處的柳樹林,進入林邊的豆架瓜棚,再向農家小院延宕開來,落在鎮子的角角落落。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河兩旁的農家門口,晚飯後聚著了許多人,大人們在海天闊地地聊著,莊稼豐歉,子女教育,打工生活,人情關係,陳年往事……孩子們則在草垛間左躲右閃,你追我趕,似乎每一個人的內心都集聚著久違的夢想。蛙聲綿綿不斷,似乎孩子們的每一次奔跑,蛙聲也隨著奔跑,整個院子、整個鄉村都蛙聲充盈,像那些陳舊的故事裡密匝著的動情與訴求,每一聲,若震顫的琴音,從枝枝蔓蔓間飄落下來。

青蛙的繁衍離不開水,雨季正是它們談情說愛的好時候。其實,只有雄蛙才鳴唱,鳴唱是為了求偶。在熙熙攘攘的蛙群中,要想找到屬於自己的另一半,大概也非易事,於是它們便徹夜不息地唱著情歌。它們的歌唱並非亂彈琴,而是有一定規律的,有領唱、合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形式,此起彼伏,相互呼應,壯觀激越,聲震數里。合唱比獨唱更具優勢,包含的信息多,聲音洪亮,傳播距離遠,能吸引更多的雌蛙前來約會。過不了多久,小河裡或池塘中便會有千千萬萬拖著長尾巴的黑色小蝌蚪,在水中嬉戲遊玩——那便是青蛙夫婦愛的結晶。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從那震天響的聲音中聽得出,蛙們的敘說不僅說給自己聽,還說給夜鶯聽,說給流水聽,說給村民聽,說給路人聽……它們在敘說自己的功績和喜悅。別小看這一聲聲蛙鳴,它與鄉村和村民水乳交融,息息相關,甚至不可缺少。每年清明過後,穀雨時節,蝴蝶循著蛙鳴,找回老家,找到往年的夥伴;露水將撒落在石虎橋上的蛙鳴積攢起來,灑到田中,灑滿小草;月亮將飄蕩在空中的蛙鳴,如口紅般擦在唇邊,動情地親吻著莊稼,親吻著田埂,親吻著正在反芻的老水牛;而村裡的鄉親,將井裡的蛙鳴舀進桶裡,澆灌水稻,澆灌果樹,澆灌菜地。我總認為,鄉村的希冀,鄉村們的幸福生活,是蛙鳴的賜予,是蛙鳴的浸潤。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農諺說:"春捕一隻蛙,秋少一擔谷"。歷來人們對青蛙多有吟詠,兒時的毛澤東曾作過一首詠蛙詩:"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此詩抒情了一代偉人少年時期不同凡響的胸懷。而辛棄疾的詠蛙,則把蛙聲與豐年連到一起,寄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眼前的這一聲聲蛙鳴,不正預示著湘贛邊古鎮的變化,鄉親們生活前景的美好嗎!

回到家中,院子裡仍舊蛙聲如鼓,圍牆上,樹林裡,透亮,安靜,洇染出滿院的寧謐。躺在床上,我久久難以入睡,如水的月光透進窗欞,散散漫漫地潑灑在地上,被單上,還有我的臉上……

漫步故鄉河邊,蛙鳴鋪天蓋地而來

這蛙聲充盈的夜晚,讓我多了一份愜意,一份牽念。不是麼?如我一樣,回不去村莊的人們,總會挑了晴朗的夜晚,沿著河岸漫步,那不經意間的回眸裡,是否若我一般,心中滿含了久違的期許,期許這天籟般的蛙鳴,潤澤久違的魂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