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牟海峰

人類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人類意識可能並不僅僅停留在三維空間中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早在四五百年前,哲學家就曾經提出過人類的意識或許只是純粹人帶一些主觀的行為是無法用言語解釋和體會的,並且一時並不能被簡單地解釋為人類大腦活動的一些體現,所以人的意識行為是現在計算機所無法模擬的,即便是計算機高度發達也無法掌握人類意識複雜的情緒。

並且有神經學家曾經提出過,意識只是人類大腦的一種產物,簡單的來說,人類的大腦就像是一臺生物計算機,而意識就是這臺生物計算機將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經過處理之後的出來的一個結果,也就是我們人類行為或者是別的方面的一個體現。但這並不表示人類大腦處理的所有信息都會通過意識表達出來,像是人類的一些日常基本的行為方式,比如沒有任何意識的呼吸,其實人類的意識只是在人類大腦之中現有的一些結構之外形成的一個新的模式而已。

從我們地球生命的進化來說,地球最初並沒有生命的存在,而只是化學分子,不過有一些化學分子。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之中慢慢的形成了生命,至於生命的形成,最初只是一些核糖核酸,但是這些分子構成不穩定,所以他們是無法儲存大量的信息,一直到DNA的出現要比核糖核酸穩定,所以就可以儲存大量的信息。

人類的大腦能夠充分地反映世界,並且能夠產生不同的想法以及做出大量的選擇,還能夠控制身體各個器官活動,大腦構成了內在進化的廣闊世界,從而讓我們人類產生了各種的意識,而這個意識可以幫我們很好的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利的因素。

科學家表示通過對人類大腦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我們人類大腦其實充滿了很多多維的結構,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大腦並不是簡單地停留在三維空間之中,有可能是在11維度上運行,我們人類的大腦有數以億計個神經元,而這些不同的神經元相互連接,就形成了我們人類的思想和意識,科學家通過超級計算機構建了人類大腦皮層,通過一些數學模型,對模擬大腦的刺激反應來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在我們人類大腦之中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高維幾何結構。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我們人類大腦其實在思考問題,在這個時候這些不同的神經元逐步的相互結合甚至是構成一些高維的結構,這就形成了高維空洞。當神經元相互組合越來越多,而維度也就會變得不斷升高,結構也會越來越複雜最高甚至能夠達到11個緯度,這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最終這些構建也會崩塌。這種說法好像跟我們之前推測宇宙空間的構建有點相似,之前科學家推測我們宇宙的構成,或許是由很多的星系、星團構成巨大的高維結構,只是中間是一個空洞跟我們現在模擬實驗的人的大腦構成是非常的相似。

此次研究,讓我們知道了人類大腦是如何進行一系列信息的處理,而科學家由此也推測或許我們人類大腦儲存記憶的部分就是這些神經元構成的高維空洞,但是對於這個空洞到底是怎樣的機制運行,還是一個謎題困惑著科學家,所以需要科學家進行更多的相關研究來確定這些神經元的複雜過程以及跟意識之間的相互關係。


三豐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人類大腦特有的一種思維功能,具備了這種意識,人類才能明確定位自己,知道我就是我,區別於別人。

有了自我意識,才會產生記憶和情感,人類社會的生活才能夠豐富多彩。據科學家測試,這種自我意識在動物界一般是沒有的,絕大多數動物只有本能。只有為數很少的動物通過了簡單的測試,有一些微弱的自我感知功能。這也是動物界為什麼缺乏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基本原因。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沒有自我意識,連自己是自己都不知道,無法區分別的個體和自己,怎麼思維怎麼記憶呢?

所以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功能,是人類發展為智慧動物的前提。

自我意識的產生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百萬年來進化基因變異產生的結果,另一個是後天訓練的結果。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生了基因變異,與黑猩猩類從人族開始分道揚鑣,形成了現代的人類。因此人類遺傳基因裡就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生成基因,人類世世代代出生以來,就會有自我意識產生,但這種自我意識開始是初級的基礎性的,隨著嬰兒的成長才越來越清晰。據科學研究認為,在嬰兒很小的時候,自我意識還不能顯現出來,一直到18個越左右,才能夠產生。隨著後天的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和記憶,這種自我意識就越來越清晰和固化,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每個人就越來越具有特殊的個性。這在雙胞胎三胞胎上有充分的體現。

自我意識和思維的發展,與人類語言的形成和發展,與人類對時間的認識和量化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如果沒有語言和時間認識,人類的思維和意識就沒有載體和邏輯,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固化就沒有了根基,自我意識就很難清晰的形成,就只有本能,就會和其它動物一樣,成為沒有智慧或者智慧很低下的動物。不信大家試試,不用語言和時間你怎麼能夠確定我就是我區別於別人?怎麼能夠記住昨天前天和上午九點發生的事情?邏輯關係怎麼確定?所以語言和時間在人類自我意識和思維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它們是相輔相成共同提升的。

這類問題時空通訊在過去的文章中有過不同側面的闡述,大家有興趣歡迎去查看。也歡迎大家討論點評並發表高見。


時空通訊

首先,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但不是全部。先說意識,假設意識體驗就是屏幕上放映的內容,而產生意識體驗的主體或你的意識主體就是這個屏幕。很多學者認同的泛靈論認為所有物質都有現象屬性,而現象屬性都可產生意識體驗,因此它們都有可能成為意識主體。只不過認為普通物質的意識或許是碎片化的,等效於無意識。即所有物質都可用於做“屏幕”,但普通物質做“屏幕”的“分辨率”太低了,或“屏幕”尺寸太小了。學術界給出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將這些小“屏幕”拼接成大“屏幕”,或將普通物質的現象屬性組合成我們的意識。第二種是直接找一塊大“屏幕”,這樣就不用組合了。

有關意識的物理主義(physicalism)認為意識是能夠在特定物理系統中發生的過程。它們的存在將表明意識是一種“湧現現象”(emergent phenomenon),其複雜行為是從很多簡單的相互作用中湧現出來的。阿蘭·圖靈(Alan Turing)有過一個著名的證明:所有足夠先進的計算機都能相互模仿。神經學家朱利奧·託諾尼(Giulio Tononi)把這個想法推向了具體和實用,得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信息處理系統若要有意識,它的信息必須被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換句話說,系統必須不可能被分解為幾乎獨立的部分才行,否則那些部分感覺起來就會像是彼此分離的意識實體。託諾尼及其同事將這一思想融入了一個複雜的數學理論,稱之為整合信息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縮寫為IIT)。

然而,最近荷蘭科學家的裂腦人實驗發現,即便左右腦基本分開,之間幾乎無任何信息交流,但左右腦仍可表現為同一個意識整體,如果這個實驗正確的話,對信息整體論及其它幾個意識理論將是個致命打擊,因為根據信息整體論這裡應有兩個獨立的意識才對。

就像彭羅斯一樣,許多物理學家認同意識是種浮現現象,不過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通過嚴密的論證認為物質的現象屬性無法組合,或意識不可分。這就是意識科學裡著名的“組合問題”。即小的“屏幕”根本無法組成大的“屏幕”;除非“屏幕”一開始就足夠大。目前,沒有人能夠從嚴格的邏輯上駁倒他,但大多學者只是認為實在無法想象自然界存在如此大的“整屏”,也無法想象如何將這個“整屏”穩定於我們大腦中。因此,許多人認為“屏幕”拼合而成或許更符合常識。

零點場(Zero-Point-Field)理論認同詹姆斯關於意識不可組合的觀點,認為意識主體不可分,且認為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即不同人的“屏幕”本質上是同一塊“屏幕”,只是投射的內容或體驗的內容不同而已。

為什麼產生自我意識?首先意識本身是一個進化的能力。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裡恩曾經提出著名的“3大大腦”的假設——按照進化的先後,人類大腦分為3大不同的功能區,並且相對獨立地運行:爬行腦:最先被進化出來的部分(爬行動物就有),控制人的吃飯、性等幾乎所有慾望和本能,也掌管著人類大部分的決策。它是呆板、衝動、缺乏遠見並渴望立刻滿足的。邊緣系統:後來被進化出的部分,包括下丘腦、海馬狀突起和杏仁核體,控制人的情緒、情感和長期記憶,它決定了“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它規避危險,情緒化。新皮層:最後被進化出來的部分,包括左右兩個腦半球,控制思維、語言、想象力等所有的“高級”功能。這說明今天的人的智力,是進化的結果。

人類曾經在某一個歷史時期,出現了通過感應信息而產生對感應對象的同類感,這是來自神經功能中感應與存儲功能的未分化,是新皮層內的發育(這個以後可能還會進化出新的組織)出現的。這個時期也就是萬物有靈感階段。大多數2-5歲兒童也有這個階段,他們會將身邊的事物看作和自己一樣的、有“意識”的。直到今天,人類的神經系統中這兩種功能仍然未徹底分化。人類可以在頭腦中製造出與感應信息無關的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這些存在也會被當時的人通過群體性強化為真實存在,也就是早期萬物有靈崇拜,再到後來的多神論、一神論崇拜;另一個層面,這種並不存在的存在也演生出概念,概念之間具有關聯,這樣概念與概念的組合成為對感應到事物的“再認知”,後來發展出不同的認知體系,如數學(算術、幾何)、再如中國的太極、西方的哲學等。

我認為自我意識之前的意識就是這種人類通過感應信息而產生對感應對象的同類感。神經功能中感應功能與存儲功能的未分化向分化進化的過渡階段,人類今天就是處於這個階段。


先說一下我對意識的全新理解: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微觀量子波函數在沒有觀測前,對於觀測者沒有任何“信息”,只有觀測才會出現波函數塌縮,從而觀測者得到信息,這種信息是雙向的。在這裡,觀測者可以認為是微觀量子、也可以認為是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還可以認為就是宇觀尺度下的宇宙本身。對於微觀量子層面上,這種感應可以認為就是量子相干到退相干的過程,這種感應是雙向的,也就是量子的自旋是對應的,量子相干性,也就是“態之間的關聯性”,感應就是出現了這種關聯性。

對於亞宏觀尺度下的大分子物質產生的“意識”,是它對微觀量子產生雙向性的感應(以下假設是光量子,其實電子也一樣):一方面影響光量子自旋,另一方面大分子物質也會受光量子影響,這兩種影響我們會看上去感到很神奇,其實早就有實驗的。特別需要再次說明的是,大分子物質在複製時,是吸收外界物質和能量,更是因為信息的雙向性,外界的物質按照其內部的信息重新組合排列,產生了對原有大分子物質對應的新的大分子物質,這就是複製。即在意識的作用下進行了基因複製。俄羅斯量子生物學家普普寧和格瑞爾菲曾經做了一個實驗,發現DNA可以影響光量子,也就是說DNA不僅可以接受光量子,還可以影響光量子。另外一項由以色列與德國研究所共同進行的研究卻發現,體積遠遠超出微觀層面且通常在常溫下運作的DNA,竟然有著分辨基本粒子的量子自旋狀態的能力。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去年的《科學》雜誌上。據化學教授Ron Naaman介紹:DNA與一類電子會有激烈的反應,而對另一組電子則幾乎毫無反應。可以說完整、長段的DNA是優良的自旋過濾器。

對於宇觀尺度的“意識”,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我想如果能證明宇宙對一個光子的自旋產生影響,而一個光子還能影響宇宙,那可能宇宙本身真的有意識了。當然前提是假設意識的本質就是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感應。

三個不同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感應,就是不同的意識。而我們常說的意識,是第2種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而這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又進化出了三種不同形態。人類認知,可以認為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


探索貓

截止週末,已經7年了。7年前,我曾經通過sy的辦法,刺激大腦,尋找新出路。然而,逆行倒施,損傷了大腦。( 高二時候才檢查出來)雖然後來撞上了運氣。但至今自主意識無法修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