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傳奇之: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 春景

蘇軾[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宋詞傳奇之: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首詞應該就是蘇軾到惠州第二年春天所作。1094年10月,一生都在宦海沉浮的蘇軾再次被貶到惠州。我想即使象蘇軾這樣曠達灑脫之士,面對屢貶屢遠的坎坷境遇,面對瘴癘肆虐的蠻荒之地,甚至相伴多年的侍妾都作鳥獸散,也難免會有抱忿不平之怨吧。“天涯何處無芳草”,既是對自已生若轉蓬的自我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飄泊不定的無耐吧。

“芳草”二字在古詩詞中出現頻率極高,它是一個文化上的意象,蘊含著豐富的內涵,給給人以無限的聯想。在這首詞裡會給人什麼樣的聯想呢?似是曠達,實是抱忿;似是灑脫,實是無奈;似是自我安慰,實是難以釋懷。套用現在的話大概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吧。

宋詞傳奇之: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詞林紀事》載: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

宋詞傳奇之: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軾在到惠州的第二年春天寫下這首詞,而這時只有朝雲相伴左右,不離不棄。這年初秋的一天,二人在庭院閒坐,落木瀟瀟,萬物凋零,蘇軾讓朝雲手持大酒杯,吟唱這首《蝶戀花》。但是朝雲剛唱兩句,便淚滿衣襟,再也唱不下去。蘇軾問道你今天為何這樣?朝雲答道,奴家實在唱不了“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兩句呀。也許只有朝雲能讀懂蘇軾內心的悲哀、淒涼和不甘,對未來的惘然,所以她傷心欲絕,潸然淚下,再也唱不下去。蘇軾聞聽,哈哈一笑道,我正要悲秋呢,你可倒好,又傷起春來了。算了算了,我們都別傷感了,還是喝酒聊天吧。而此時此刻,貌似輕鬆自在的東坡先生其內心又是怎樣一番風雨驟至呢?

宋詞傳奇之:天涯何處無芳草

怎奈天不佑人,不久之後,朝雲便身染沉痾,玉骨消沈,第二年也就是1096年的7月5日,從十二歲就陪伴蘇軾,廝守二十三年,忠敬如一的朝雲帶著千般不捨、萬般無奈,在惠州抱恨辭世,年僅三十四歲。

臨終前,朝雲握著蘇軾的手,口誦“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8月3日,蘇軾依照朝雲的遺願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棲禪寺的松林裡,親筆為她寫下《墓誌銘》: 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歸。之後,蘇軾還在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並親手寫下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雲之死,對蘇軾打擊極大,從此鰥居終老,至死再也不聽不念這首《蝶戀花》。朝雲已去,她的身影卻刻在了蘇軾的心中,也留在了惠州西湖的山水花木之中,遙想才子佳人的悲歡情愁,怎不令人為之唏噓不已。

宋詞傳奇之:天涯何處無芳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