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焦虑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有人问我“人什么时候可以完全避免焦虑?”答案很简单,死亡之后。我有时候跟他们在谈论我有时候很焦虑,他们问你是一个心理学家,你为什么会焦虑呢?我说我是心理学家又什么时候剥夺了我焦虑的权力?也就是说,无论你是谁,终究会和焦虑结为终身的伴侣,这样说起来可能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但我不是这么认为,焦虑在有时候未尝不好,待会我们会了解关于焦虑的认知,在这之前我想跟大家说,也许你们听过很多很多关于焦虑的课程,或者说你们自己对待焦虑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经验和方式,但是希望此时此刻我们把它放在一边,来聆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关于焦虑的问题。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对待焦虑要有正确的认知

“焦虑不用太在意,过段时间就会好了”

“性格开朗的人不会焦虑”

“焦虑就是焦虑症”

“焦虑会持续很久,并且越来越严重”

“缓解焦虑必须要有特别手段,例如药物”

“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永远摆脱焦虑”

萧老师告诉我们,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对焦虑理解的误区。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会焦虑都是因为不清楚它产生的原因。这种不清楚有两方面,一是你自己的经验没办法提供解决焦虑的支撑,第二方面是你无法了解你潜意识的焦虑层面。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焦虑分为哪几类?

焦虑通常分为3类:生理性焦虑,事件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生理性焦虑。例如,女性来例假的时候会有生理性焦虑,男性也有生理性焦虑,虽然男性没有例假,但是事实上男性隔一段时间也会焦虑、烦燥。

事件性焦虑。例如,公司是不是要改制?老板是不是会辞掉我?辞掉我之后我的经济怎么办?这是事件性焦虑。事件性焦虑本身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但为什么要引起关注,因为事件性焦虑很可能变成道德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例如,我生来是服务于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尽善尽美,但是我觉得这个尽善尽美让我没有赚到钱,赚不到钱我没有钱养家,我是一个失败者,但是我是一个好人,但是社会把我定义为失败者,往往是这种事件性焦虑一不小心就滑向了道德性焦虑。所以我们在做心理干预的时候,我们要密切地注意事件性焦虑会不会转化为道德性焦虑,如果它转化为道德性焦虑,我们怎么把他拉回事件性焦虑当中来,然后再进行干预。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你了解自己吗?

萧老师提出了5个问题:

我最信赖我自己什么品质?

我最不可抗拒的魅力在哪里?

我最大的力量源泉是什么?

我在回避什么?

我最想和自己谈论什么?

如果你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那么你还不了解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和自我对话。

接下来萧老师与一位现场观众向大家演示了如何自我对话。

萧老师让观众王先生想象一个场景,王先生想象的场景是在一个音乐节上,他在台上唱歌,他的朋友宝子在台下听他唱歌。王先生说他和宝子是好朋友,宝子也想像王先生一样成为一名歌手站在舞台上唱歌,但是王先生只是鼓励宝子学音乐,在宝子没有任何学音乐的实际行动后就放弃鼓励他了。萧老师让王先生把自己当成宝子评价王先生,最终王先生发现自己并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朋友角度为他好。如果真的是好朋友,就不应该放弃鼓励宝子,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朋友实现音乐梦想。如果不这样做,事实上两个人会渐行渐远。通过这样的自我对话,王先生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萧老师通过这样的演示,让大家多与自己对话,知道自己焦虑产生的原因,从而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做,让自己不焦虑。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不做选择题,突破思维的习惯

焦虑很多时候是和我们的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需要更好更科学的思维体系。一旦发生焦虑,要用科学的思维体系来看待问题,那么问题就好办了。

萧老师给大家举了两个例子:

图片上有两个男人,一个叫汉斯,头发整洁,另一个叫卡尔,头发凌乱,他们都是理发师。如果你需要理发,你会找图中的哪个理发师?很多人都会说汉斯。但其实应该找卡尔,因为汉斯的头发是卡尔理的,而卡尔的头发是汉斯理的。很多时候我们都用所谓的第一印象、第一直觉去判断事情,但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思维方式。

假如有一天你一个人开一辆车在郊外行驶,这个车上有三个人,只能再搭载一个行人。这时候你遇到三个行人:一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一个是你最好的伙伴,也是你的恩人,救过你的命,一个是素不相识,需要急救的老头,你会选择谁?很多人都会纠结选谁,但其实很简单,把车给恩人,让他搭载需要急救的老头,自己留下来和梦中情人相处。萧老师告诉大家永远不要做选择题,做选择题,你们的思维就是被人牵制了,被人牵制了你自己就会很焦虑,要突破思维的习惯,不要跳坑。

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萧老师在分享的末尾总结了三句话:

学会与自己对话,突破思维惯性,不要做选择题。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听完萧老师的精彩分享,现场观众朋友争先恐后地向萧老师提出疑问。

提问:刚才老师您讲了很多关于认知的知识,我想问认知跟看法、理解、观念有什么区别?

萧泓舸:谢谢,我们只是交流,我的这些回答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我只是提供一个我个人理解的视角。第一是立场,第二是观点,第三是看法,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把看法和观点混为一谈了。观点是它从这个地方出发作为他去观察这个事件的立足点。看法是没有立场的,它的思维上是比较松散的,而观点是一个非常紧密的落脚点。立场指的是一种价值观,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在平衡几个问题,一个是价值观的问题,一个是观点的问题。我们在修改价值观的时候,它的主导思维就改变了,它的观点也随之会变化。这个观点变化的时候,很多观点又会反过来影响它的价值观。

举个例子,有人认为生活本身的目的是要追求成功,这是他的价值观,这是大方面的。我进到一个地方,发现这些地方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是这样的,他都在跟我说人生就是要享受,就是要慢节奏,他们的这个观点也很对,又会影响我的价值观,我觉得他这个想法也对,所以我以后要不以成功与否来论,而是要以开不开心来论。我的看法是他们都不对,我的看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它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谢谢。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提问:老师,请问精神病和心理分析有什么不同?

萧泓舸:精神病学家的前提研究是病,心理学家是面向心理活动的过程。讲得简单一点,假如你在开车,精神病学家研究的是你这个车最终开到什么目的地,精神病学家就是看你最终的这一个病是什么情况。而心理学家是看你这个路途是怎么过去的,这个路途是不是一定会达到这个地方。所以在很多时候心理学家也会参与到精神病学家的学术道路上来,而精神病学家也会参与到研究病人前期的心理过程是什么样的,他最终可能会导致走哪个方向。所以有时候他们又没有分家,但是精神病学家最终是在病与非病之间去工作,而心理学家不见得会在病与非病中间工作,就像今天我跟你们套了一个笼子,就是选择,你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艺,但是你们掉进去了。谢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黄埔书院。

— THE END —


©黄埔书院

原创|心理学家三句话揭秘如何避免焦虑毁掉我们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