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行刑時,圍觀羣衆爲何不悲反而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甲午中日戰爭之後,維新派人士為了挽救中國,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政治體制等,發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但因變法嚴重損害到了當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人士的利益,最終以光緒帝被囚,康有為等人逃跑,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而結束,因維新運動只持續了103天,故而又稱為百日維新。

“戊戌六君子“行刑時,圍觀群眾為何不悲反而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

雖然變法以失敗告終,可在後世的評價中,都有中肯的評價,認為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卻對中國的覺醒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在當時的晚清社會,因維新運動失敗而被處刑時,周圍的圍觀民眾,卻對戊戌六君子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這又是為何。

究其原因,我們得看看清朝時期採取的統治政策了。清朝剛入關時,因其畢竟是滿人,在當時的漢人看來,就是一群野蠻的民族,因而在清王朝剛入關時,反抗不斷,即使採取高壓政策,恐怖屠殺 ,也不見有多好效果。後來,清王朝的統治者開始轉變了方向,以思想控制為主。

“戊戌六君子“行刑時,圍觀群眾為何不悲反而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

清王朝在鎮壓叛亂的同時,開始大興文字獄,凡是影射清王朝不好的文字,書籍,詩詞一律封禁,銷燬。同時,本著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大肆處罰相關的文人墨客。在另一方面,清王朝也加大了對自身文化的宣傳,各種修書,詩詞,戲曲等方法美化清王朝的形象。

“戊戌六君子“行刑時,圍觀群眾為何不悲反而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

在大量的,長久的愚民政策下,得清王朝的形象在普通民眾,甚至在一些士人的眼中,都是光輝的,至高的形象。幾代人的思想上深深的刻下了清朝的字跡,最終培養出了魯迅先生筆下所謂的精神麻木之徒,認為清王朝是不會錯的,只要聽著朝廷的吩咐,就不會有事,國難當頭而不自知。

戊戌變法失敗,而話語權往往掌握在勝利的一方,對於變法一事,經過清王朝的大肆抹黑才及群眾的無知,盲目,使得戊戌六君子變成 了當時十惡不赦的逆賊,意圖顛覆國家政權,陷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故而民眾怎麼會不憤恨,怎會不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呢。

“戊戌六君子“行刑時,圍觀群眾為何不悲反而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