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邊,最美有苫山

廣振按】

苫山村入選山東省住建廳公佈的第三批傳統村落名單。這座省級傳統村落至今仍保持著很多比較完整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遺蹟,有明清至民國期間的古民居十餘處,還有寺廟建築及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古村的典型縮影。本期廣振智庫通過介紹苫山村明清建築群、苫山村歷史官員及苫山村老傳說來探索這座傳奇古村的“真面目”。

苫山村地處苫羊山,位於東阿縣劉集鎮,距離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苫羊山是泰山餘脈,與魯西平原東南首相接,黃河由西南向東北繞村而過。至今仍保持著很多比較完整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遺蹟,有明清至民國期間的古民居十餘處,還有寺廟建築及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如今苫山村依舊有一些60歲以上老人住在這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老屋內,就連窗上的雕花、使用的桌床都是有歷史印記的老物件。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據明清《東阿縣誌》和《兗州府志》記載,古代居民環山而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這裡為當時各種宗教流派碰撞之所,建築是北方明清時代村落建築的典範,居民的生活是魯西黃河岸邊農家生活的典型代表。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明清建築群見證苫山村數百年繁衍史

從東阿縣城出發,向東南行駛25公里就到達劉集鎮苫山村。該村雖然對外叫苫山村,實際分屬三個黨支部,分別是東苫山村、西苫山村,前苫山村,總人口4000餘人,姓氏眾多,其中劉姓、李姓兩個較大家族名人輩出。李姓是當地的大戶人家,從苫山村西頭寺廟院內的多通殘碑看出,這些墓碑記載了李氏族人的輝煌史,也記載了一個村莊和一個時代的發展軌跡。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明代是苫山村最為輝煌的時期,儘管經歷過黃河數次決口的淹沒淤積,昔日的繁華富庶,今天仍然依稀可見,這一點可以從劉氏祠堂中得到印證。劉氏祠堂,又名“鼎新堂”,至今巍然屹立。祠堂位於東苫山村東中央,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四月初建成,後曾數次修繕。現存正殿三間,古槐兩棵,“劉氏祖塋祭田宗祠地基總志”碑一通,象徵功名的三股鋼叉矗立的門樓一座,東西廂房各三間已毀。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在苫山村東側曾有劉氏大院,始建明中期,南北約100米,東西寬約60米,建築佈局規整、大氣。在貫通苫山村東西、南北主幹道交叉路口,有一座供奉“天、地、水”三官的三官廟,主體建築仍存,乾隆風格,端莊大氣。據村裡老人講,幾十年前,村裡還有碧虛觀、關帝廟、三聖祠、李氏祠堂等,目前僅存遺址、碑刻等。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苫山村歷史上走出多名官員

明清時期,苫山村人才輩出,科甲相繼,這在明代科舉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一門父子三進士”說的就是這裡。明清五百餘年,苫山因科舉從政為官者有100多名,大到三品高官,中到七品知縣,小到吏員雜役,皆信守以農為本,家中以農耕為生計主要來源,故多清廉之人。其中,元明時期三品官員5位。著名的禮部尚書于慎行就是其中的代表。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苫山村有一部村志《苫羊山志》,成書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至今已經340年。現存的一部系清後期抄本,每半頁10行,行20字,裝為兩冊。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像明清時期這樣的村志。據村志記載,元至治元年(1321年),侯毅提任中衛親軍都指揮使,正三品;明洪武年間,丁公以從戎功授衛指揮使,正三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劉約升任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從三品;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劉隅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李仁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據《苫山村志》人物傳記載,劉約在任河南布政司右參政期間,“舉辦新學校,依法平均賦役,選用賢能人才,體恤貧苦百姓,深受百姓愛戴,南陽人為之建祠頌德供奉。”劉田“正德十二年奉命督江南漕運。時漕政久廢,催辦時常誤期,軍需成倍增長。田到任,查清貪汙、賄賂誤事者,全繩之以法,使漕運如期完成”。劉隅“沉毅有大略,善用兵。值北京西部動亂,巨盜王士舉以三千人流劫七省,隅協調各省兵吏合力圍剿而得平定”等。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苫山老傳說蘊含正能量

在苫山村,流傳著許多神話傳說,其中關於劉文的傳說對後人影響最大。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劉文,晚清人,性豪放、有勇力、多智謀。生平行善事、厭惡勢力、扶難濟貧;重義尚禮,喜客好友,善處大事;能言善辯,排難解紛,了息爭訟。故名揚東昌,傳及江南。如今,若誰做了對不住人的事,人們不禁脫口而出:“真對不起苫山老劉文啊!”

劉文重禮節,每過一村,必下驢步行。一次天將黑,又遇雨,未下驢便進入苫山東五里的常坡村。此時,他聽到有人說:“那不是老劉文嗎?”另外一個人立刻否定:“劉文怎麼會不下驢呢?”劉文聽到此話,內疚為趕路忘記下驢,過街後又悄悄從村外繞回,牽驢重新進來,人們爭著說:“這才是老劉文呢!”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苫山村至今濃郁的書香氤氳著整個村子,村中倒塌的石碑、記錄村史和家族遷徙的《苫山村志》、歷史悠久的古巷,一切的一切無不透露著文化給這個古村賦予的特殊氣質,忠厚傳家,詩書繼世,苫山村是中國古村的典型縮影。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文章 | 聊城大眾網、美麗山東鄉村遊、聊城晚報

圖片 | 來源網絡

往期回顧

黄河故道边,最美有苫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