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生於廣東東莞虎門,是傑出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功勳卓著的抗日名將,民革卓越領導人和創始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領導人。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中原大戰。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領十九路軍抗擊日軍的侵略。抗戰期間,他歷任第四戰區參謀長、第七戰區副司令等職。1949年,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又歷任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1967年6月8日病逝於北京。

棄文從武,參加革命

蔣光鼐1888年12月17日生於廣東省東莞縣虎門南柵鄉桐園坊。祖父蔣理祥是清咸豐三年癸丑科進士,曾創建“育嬰堂”,專門收留撫養棄嬰孤兒,向社會呼籲禁止虐待兒童尤其是女嬰。父親蔣子敏是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舉人,母親鄭夫人亦出身世家,知書達理。不幸的是父親蔣子敏懷才不遇,童年的蔣光鼐家境並沒有像父輩們的身份一樣顯赫。

1903年11月18日,母親因病去世,臨終前囑咐15歲的蔣光鼐:“將來的世界是軍人的世界。你還年輕,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國,你就棄文從武,奮發做人吧!”母親臨終“棄文從武”的叮囑常常回響在蔣光鼐耳邊,10天后,父親蔣子敏也在悲痛中離開了人世。處理完父母的後事,年幼的蔣光鼐毅然決定投筆從戎,開始了他戎馬的一生。

1906年,蔣光鼐考入位於黃埔的廣州陸軍小學,經同學陳銘樞介紹,入學後不久他就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升入南京第四陸軍中學。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發動起義的消息傳到南京後,南京第四陸軍中學的同盟會會員們決定到武昌參加起義隊伍。蔣光鼐、李章達、袁煦圻等由陳銘樞帶隊,於10月下旬到武昌都督府報到。他們被編為中央第二敢死隊,第二天即參加了漢口龍王廟的登陸作戰,失利後撤回武昌。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陳銘樞

1911年11月16日,黃興親自指揮發起對漢口的總攻,蔣光鼐作為總司令部的督戰隊員,隨第三路義軍從漢陽向漢口進攻,但因一、二路義軍未予配合,戰鬥失利。蔣光鼐退到漢水岸邊時,浮橋已被擠斷,不少士兵墜落水中,他幸運地搭上最後一條接運小船,返回漢陽。先在漢陽阻擊清軍,漢陽失守後轉移到武昌,繼續與清軍對峙。

南北和議簽訂後,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元旦成立,隨即開始遣散軍隊。蔣光鼐恰好收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的入學通知書,得以繼續學習。

抗擊日寇,保衛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得寸進尺,企圖侵佔上海作為繼續侵略中國的基地。

1932年1月28日,日軍制造“一·二八”事變,進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擔任最高指揮官。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號召的影響和推動下,十九路軍全體將士士氣高昂,決心抗擊日寇,保衛上海。蔣光鼐召開十九路軍營以上幹部緊急會議,佈置應戰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入夜,日軍以鐵甲車為前導,兵分5路進攻閘北,十九路軍奮勇抵抗,當即予以迎頭痛擊,著名的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第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中)、軍長蔡廷鍇(右)、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戴戟合影

日軍憑藉陸海空三軍優勢,氣勢囂張,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四易主帥,死傷累萬。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以誓死犧牲的精神,組織敢死隊與敵白刃肉搏數十次,衝鋒陷陣,奮戰月餘。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廟行、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予敵以重創。僅閘北一役,便使日軍開戰一週,未取得絲毫進展,損失逾千。十九路軍的英勇抗戰,鼓舞了中國軍隊的愛國熱情,張治中率領第五軍抵達上海增援助戰。全國同胞感奮覺醒,上海各界、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展開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給予十九路軍大力支援。淞滬抗戰,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為以後的全面抗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駐紮在上海的中國第19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指揮下,奮起抵抗。圖為抵抗日軍進攻的第19路軍

“熱忱愛國如先生”

淞滬抗戰後,蔣光鼐調福建任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蔣介石下令將該軍3個師分別派到皖、鄂、贛三省“剿共”前線參加內戰。

蔣光鼐主張共同抗日、反對內戰,雖被派往江西圍剿紅軍,但數次派代表到蘇區與紅軍聯繫。毛澤東、朱德等在瑞金會見了他派的代表,經過雙方共同努力,1933年10月 26日蔣光鼐派代表至江西瑞金與中國工農紅軍簽訂簽署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同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將領聯合國民黨內李濟深等一部分勢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場召開大會,決定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反蔣,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變。蔣介石一面重兵壓境,另一面瓦解十九路軍內部,主力易旗,福建革命最終失敗,蔣光鼐悲憤地流亡香港。

毛澤東在 1936年 9月 22日曾給蔣光鼐、蔡廷鍇寫信:回顧1933至1934年兄我雙方合作救國之時,又已整整三年矣……然而國際形勢進入了新的階段,國內愛國運動蓬勃發展,光榮的十九路軍系統在先生等領導之下,繼續奮鬥,再接再厲……真正之救國任務,必須有許多真正誠心救國之志士仁人,根據互相確信之政治綱領,為聯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徹底完成之望。熱誠愛國如先生,知不以斯言為無當也。

1946年5月23日,周恩來致信蔣光鼐《爭取和平民主實為當前急務》:自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後,舉世和平民主之局大體已定,而前途曲折,困難尚多……扭轉危局,爭取和平民主之實現,實為當前之急務。先生以抗日前導而為華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瀾,舉國矚望。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1939年將光鼐和周恩來在重慶曾家巖合影

抗戰勝利後,蔣光鼐一家從香港回到廣州。全國解放後,蔣光鼐加入了新政府的建設熱潮中。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蔣光鼐全家福

“等一下,蔡廷鍇還沒進來”

蔡廷鍇和蔣光鼐都是廣東人,後來一起參加抗日成為了好友。中原大戰後,國民政府收編十九路軍,蔡蔣二人都是該軍的最高長官。蔡廷鍇蔣光鼐的政治理念也是一致的,都認為不抵抗政策是錯誤的。在淞滬戰役中,兩人堅決拒絕了上級的撤退要求,帶領十九路軍抵抗日寇,守衛上海。

蔣介石曾經陰謀離間蔡廷鍇蔣光鼐兩人的感情,但沒有成功。

新中國成立,兩人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在中共政府擔任要職。

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蔡廷鍇的老上級、老朋友陳銘樞被打成右派,而這一次蔡廷鍇和蔣光鼐也在劫難逃。蔣光鼐家裡先被紅衛兵抄家。紅衛兵走後,蔣光鼐急命夫人黃晚霞給蔡廷鍇打電話,讓蔡做好思想準備,不可衝動、不能發火,免吃大虧。蔡廷鍇接電話後非常震怒,掛下電話,他一言不發,在屋裡來回踱步。好在8月30日,周恩來親筆開列了“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這張名單首先提到了13位高級民主人士,其中蔣光鼐、蔡廷鍇的名字再一次連在了一起。1967年5月,蔡廷鍇和夫人羅西歐一同去看望病重的蔣光鼐,走進房間只見蔣光鼐躺在床上,用手遮光、閉目養神,即用手勢示意不要驚動。蔡廷鍇走到病床前駐足良久,百感交集。他猛然回身,掏出一方白手帕、擦拭眼淚。忽然蔣光鼐說道:“大丈夫視死如歸,有什麼好難過的啊!”蔡廷鍇轉過身來,提高聲調回答:“是啊,我們幾十年來身經百戰,要死早就死了,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能活到現在夠本了。”一個月之後蔣光鼐病逝於北京。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蔣光鼐(左)蔡廷鍇合影

在蔣光鼐的追悼會上,當週恩來等領導入場後,主持追悼會的陳維稷副部長剛要說話,周恩來示意他不要說。然後,周恩來說,“等一下,蔡廷鍇還沒進來”。他深知,蔡廷鍇和蔣光鼐的名字是一起永載史冊的。羅西歐女士後來回憶:追悼會之後,蔡廷鍇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精神從此一蹶不振,不到一年,也離開了人世。

1967年6月8日,蔣光鼐病逝於北京,他的骨灰先存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1997年與蔡廷鍇一同遷葬於廣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將軍墓。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有鄭夫人臨終囑託“棄文從武”

1988年12月17日,在紀念蔣光鼐誕辰100週年的大會上,中共中央對蔣光鼐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蔣光鼐先生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一位卓越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是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親密朋友,他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他的愛國精神和歷史功績,堅定不移的政治節操,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