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不同於一般抗戰劇的專屬諜戰、抗爭等元素,《愛國者》講營救、講情報竊取、講軍隊的發展……它繪製了《愛國者》群像志以及在風雨飄搖的東北天空下,各個群體的堅守與抗爭。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簡單來說,《愛國者》的敘事線索只有一個,主角宋煙橋如何尋找顏紅光和成為顏紅光的故事。這段故事中,總有一種“顏紅光精神”在提引著劇情發展,有一股氣讓為自由而戰的人們挺直脊樑。

《愛國者》中所有的虛實相生、角色構架都耐人尋味,主角和隱形主角的相互轉換與成長,叛徒與愛國志士間的信念碰撞,正反派的人性挖掘……讓劇中幾乎每個角色都有著辯證統一性。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汪海林

汪海林說,“這個戲裡面有很多設計有一些辯證關係。我覺得我們的電視劇往往缺乏哲學的高度,缺乏人性的深度,我在這個戲裡試圖在做兩個事情,一個是挖掘人性的深度,一個是尋找哲學的高度,很多事情是哲學的命題。”

下面,我們一起挖掘《愛國者》中的人性,探索其中的對立統一和存在主義的深刻內涵。

顏紅光與宋煙橋角色的辯證統一和“存在主義的人格自足”

在《愛國者》故事的開篇,各方力量都在尋找顏紅光這一神秘人物,這個角色彷彿成了全劇的精神核心。有趣的是,真實的顏紅光出場後幾分鐘便犧牲了。但這個隱形角色的存在,對助推劇情發展又不可或缺,他的虛實相生和存在主義很大程度上影射了劇中諸如宋煙橋、趙瘋子等一系列角色的成長軌跡。

隱形主角顏紅光的代入性分析,虛實相生構成精神力量

歷史上的李紅光犧牲以後,李紅光支隊依然存在著,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東北民主聯軍裡面還有一個李紅光支隊。

針對這些抗日英雄們的真實故事,汪海林彙總構思了“顏紅光”一角,整個故事線索圍繞“尋找顏紅光”到“成為顏紅光”而展開。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顏紅光犧牲時說的話耐人尋味,宋煙橋說他那一票幹得漂亮,顏紅光說“那不是我做的”,這就引入了一個怪圈,也許這個真實的顏紅光也非“顏紅光”,又是“顏紅光”。

編劇汪海林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顏紅光彌留之際,宋煙橋說你那一票乾得很漂亮,他又說那個不是我乾的,是別的人冒著這個名字乾的。從我的創作初衷來講,這個犧牲的顏紅光也未必就是真正的那個。顏紅光不僅是一個名字,他是一個回答。它具有的象徵意義,就是他反抗的意義。”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這便虛實相生構成了一種精神力量,構成了一種反抗的意義。劇中的“顏紅光”不僅是一個人物,它更是一種英勇的愛國精神,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中造就並傳承的民族精神。

每個愛國者都是顏紅光,每個顏紅光都是愛國者,無論是動盪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愛國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這應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根植內心的家國情懷。這也是《愛國者》的題中之義。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從尋找顏紅光到成為顏紅光,宋煙橋與顏紅光人性的辯證統一

顏紅光犧牲的那一刻起,宋煙橋便接下了他的使命,繼續參與到抗日中去。“我要讓全東北乃至全國知道顏紅光並沒有死,我就是顏紅光”,這出“英雄的復活”不僅感染了東北抗日民眾,對日本特務機關也是一個沉重打擊。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隨著後續劇情的推進,宋煙橋已然從個人英雄式的抗日逐漸走向了聯合抗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深入農村發動群眾和地方土匪武裝。面對支離破碎只爭利益的地方武裝,宋煙橋說:“這次我要讓顏紅光成為我”。

這樣的相互轉換關係值得深思,宋煙橋已然將自己和顏紅光精神合二為一,從自我抗戰到群體性抗戰,這不僅是革命者思想意識的進步,也是革命必將面對的新形勢。至此,宋煙橋一角實現了雙面性格的統一,成為精神的化身。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第一個階段是復仇,“我要成為顏紅光”。在這個階段,宋煙橋的使命是為英雄復仇,給東北抗日民眾鼓勁。從這點上來說,他的很多做法還是個體行為,自我意識的行為。

第二個階段是發展的階段,“我要讓顏紅光變成我”。這句臺詞是宋煙橋在集合地方土匪武裝的時候,看著不同群體為利益而相互爭鬥,他說要讓顏紅光成為我。這就決定宋煙橋進入了人性辯證統一的另一個階段。

從編劇汪海林的創作初衷來說,宋煙橋和顏紅光具有雙向統一性:“宋煙橋是一個地下工作者,情報人員共性的特徵在他身上就是集中的體現,守時理性,不抽菸不喝酒,認為紀律重於一切,他要成為顏紅光,就是嘯聚山林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成為另一個人。跟綠林好漢和農民們打成一片,在這個過程中他放飛了自我。”這是轉換的過程,也是宋煙橋開始融入群眾、發動群眾的覺醒過程。

第三個階段是千千萬萬個顏紅光崛起的階段。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宋煙橋角色發展軌跡即存在主義發展軌跡”,貫穿對人與社會的反思

宋煙橋在尋找顏紅光的過程中實現“英雄的復活”,決心成為繼任顏紅光,將革命進行到底。在後續的劇情中,宋煙橋開始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發動群眾,改造土匪武裝,至此,顏紅光從個人英雄到群體抗日的轉變初見端倪。

編劇汪海林在談及宋煙橋和顏紅光兩個角色的辯證統一時說,“在實現人格的自足過程中,他(宋煙橋)逐漸意識到他要成為顏紅光,後來他逐漸發現他成為了他真正想成為的那種人,他實現了人格的自足。宋煙橋的軌跡就是一個存在主義者的軌跡。”

這就陷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維裡。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說,“人註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那麼,宋煙橋的成長軌跡是什麼?一直在追求自由,包括哲學家加繆的思想也是立足於個人在生存中最根本的體驗,表現出一種對於個體的關懷,他的新人道主義表現出一種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和如何面對並反抗這個世界的反思。

所以,宋煙橋的發展軌跡是存在主義的發展軌跡,他一直表現出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如何面對和反抗現實的反思,並以追求自由為目標。

編劇汪海林說,“存在主義者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存在先於本質,人成為英雄還是懦夫是由自己的選擇決定的。他不是天生的英雄或者懦夫,在這個過程中,宋煙橋的軌跡就是一個存在主義者的軌跡,他選擇了他的結局,他選擇了自己的本質。”

所以,宋煙橋一角耐人尋味,他不僅僅是一個全能型特工,他的舉止和探索貫穿了人與社會的反思。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反派群像解讀,再議岸谷雄一、王振祥、程彬等

除了兩大主角(宋煙橋、顏紅光)的相互轉換性,《愛國者》中其他角色同樣耐人尋味。他們都不是個體的一線發展,他們的命運轉換有人性的碰撞和辯證的存在。

我們先來談岸谷雄一,這是一個塑造得非常成功的反派角色,豐富到讓人忍不住誇讚他的智商。第一次殺人他吐了,在官場他不屑於走後門,剛上任就以一份顏紅光的研究報告,博得了特務機關的信任。他屬於法西斯主義薰陶下的典型日本青年軍官的形象範疇,激進、執著、兇殘。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但是,他又突破了一般反派角色的形象塑造。他做了很多抗戰劇中反派從來沒有的舉動:他研究馬列主義思想,研究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研究學生運動。

這樣的反向思維的研究,曾經一度讓他的上司匪夷所思。但是這些塑造,更增添了他的存在意義和他的心之所往。這也成為了他一直把顏紅光(宋煙橋)作為終身敵人的執念。

他內心有柔軟的地方嗎?有。其實他內心深處有一種對自由的嚮往。在某種程度上,舒婕滿足了他內心深處對自由、浪漫的一切幻想。這從他看舒婕的眼神可以一窺,從他竊聽舒婕與其隔空乾杯可以一窺。他的妻子也捕捉到了他對舒婕另類的感情,那樣的感情是他在妻子身上感受不到的,他內心深處有被壓抑之後對浪漫的嚮往。但是,這一切,隨著舒婕身份的暴露,讓他再度陷入自我質疑的深淵。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所以,對舒婕的恨,對宋煙橋的恨讓他越陷越深。岸谷雄一與顏紅光的鬥爭執念,自我奮鬥目標與自我泯滅。

編劇汪海林說,“他被這個對手摺磨得失態了、扭曲了,最後他瘋狂了,他逐漸走向了人性的深淵。包括前面他殺平民的時候會有惻隱之心,但是後來因為他是一個法西斯的信徒,所以他逐漸變成了一個反人性的人類的敵人。他在殺死宋煙橋(顏紅光)的那一刻起,他在精神上也殺死了自己,那之後的生活其實一團糟,他的精神世界是崩潰的。因為他的敵人,完全是壓倒性地戰勝了他。雖然他的敵人已經死了。所以,我在寫這樣一種意志的較量吧,人格的較量。”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還有其他諸如王振祥、程彬、候嘯天的角色反轉同樣耐人尋味,人性展現更為真實:費盡周折解救王振祥,他卻成為了叛徒,透支了自己生存的機會;看起來很義薄雲天的土匪程彬,最後卻為了叛徒;起初看起來投機的候嘯天以死殉國…

這其中也有辯證關係,比如王振祥,他出賣的唯一的線索就是救他的線索,那個黃銅鑰匙實際上是用來救他的,但他自己並不知道。他為了求生而出賣了自己真正求生的唯一的機會。所以,進入一種哲學的悖論。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程彬呢?從前義薄雲天,候嘯天手下犯了軍規他毫不猶豫槍決,他唯大哥宋煙橋馬首是瞻。反叛以後到了日本人陣營,觀眾剛開始也許還心存僥倖他會反轉,但是沒有,他完全絕了自己的後路,甚至救了岸谷雄一的命,一條路走到黑了。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和他對比強烈的是候嘯天,從前多麼投機取巧、唯利益是從,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但就是這樣的取巧分子,最後卻是最堅定的一個,與妻子馬革裹屍。這是一個對比,也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人性表現。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捨生取義的青年學生與明哲保身的教授的群體架構,理想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設定

我想單獨再提起來討論的是這兩個群體:捨生取義的青年學生與明哲保身的教授。著墨不多,但是對比強烈。他們代表了兩個群體,一個是理想主義的忘我獻身精神,一個是自由主義的極端化體現。這也是一個辯證主義的討論。

學生的熱血與偉大,鏡頭語言構思理想主義與未來憧憬。學生運動在一般抗戰劇裡也有很多展現,但是在《愛國者》裡,它著墨的有群體性形象,也有個性化塑造。都不是主角塑造的重點,但是切入點耐人尋味。

學生運動的群體性劇情,哈工大一個班的學生被抓捕,劊子手機槍掃射手無縛雞之力的學生,這一段很震撼;還有一個個體的切入點是喬雲,她出生於普通家庭,在這樣的安詳中為革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就義時風衣袂袂,禮帽翻飛,無數蝴蝶隨風起舞。戛然而止。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後來,喬雲的死通過岸谷雄一對舒婕的描述中得以展現,在冰湖中香消玉殞,顯得更為震撼。《愛國者》對學生的刻畫,沒有口號化,有的只是鏡頭語言對這一群體偉大的展現。這是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集中體現。著墨不多卻力透紙背。

他們的影響力,包括喬雲父親最後為解救宋煙橋而付出生命。這是一種民眾的覺醒。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還有一個群體,與學生群體有著鮮明的對比。明哲保身教授的角色架構,自由主義極端化的自我迷失。《愛國者》裡塑造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哈工大的教授,他斥“愛國者”為“愛國賊”。注意,編劇汪海林寫了這樣一段《愛國賊論》的旁白:

“愛國者被通緝,成為愛國之賊,在密林中,群山裡,他們餐風飲露,像野人一樣活著,他們為何而戰?沒人去埋怨這個世界欠你一個美好的生活,因為這個世界比你先到。如果是賊,他們是世界上最溫情脈脈的強盜,最崇高的通緝犯,歷史將記錄下他們最令人髮指的罪行:愛國”。

教授本來是一箇中立主義者,他追求文明有序的環境,反對殺戮與戰爭,抵制“愛國者”的反抗會導致民眾陷入更水深火熱的境地。他斥責“愛國者”的反抗是愚蠢的行為。看起來他義憤填膺,他成為“和平”的號召者。他們通過這樣的思維明哲保身,偏安一隅。包括宋煙橋和大躥兒解救的勞工們,他們也只願意回鄉種田安度一生,他們成為另一種“逃避者”。

編劇汪海林在解讀教授這個角色符號時說,“他是一種自由主義的中間派,反對戰爭,他關注的是中國的文明進程,其實這種關注本來也沒有錯,但是呢,他開始走向極端,就是自由主義的極端。他認為愛國者就是愛國賊,在那個時候,他認為所有對於強敵的反抗,是沒有必要的。他其實逐漸喪失了基本的民族立場。”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這個教授後來的結局很戲劇化,731部隊缺乏高智商的試驗品,最後把他綁去731做實驗了。所謂的追求自由、追求生存,在明哲保身的理念裡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也從側面說明了,在當時水深火熱的外敵入侵的環境中,反抗才是一種生存的方式。

這也契合了對主角性格的詮釋,《愛國者》的主人公也是這樣一個人,有句臺詞,“如果死亡必定來臨,那麼,我要選擇死在進攻的路上”。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切格瓦拉也有相似的語境,“我們如此虛弱,所以,我們只能進攻,不能放手”。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編劇汪海林同時賦予了革命者同樣的精神:“我借用了他這句話。楊靖宇的故事也好,我的主人公也好,他選擇的是這樣,在最弱的時候選擇進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進攻是一種生存。

詩意化語言與現實革命的完美結合,革命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辯證統一

《愛國者》的臺詞,我也覺得特別有深意,回味無窮:

“一個人就是一支軍隊”。

“不管你有什麼樣的過去,你不該殺死未來。即使我們身處地獄,也要嚮往光明”。

“總在夜色中行走,我怕我會愛上黑暗”。

“喚醒矇昧的人是不是有意義?被喚醒的人,最容易犧牲。那麼,是在渾渾噩噩中老去,還是醒來戰死,哪個更仁慈”?

“我就是你最後的子彈”。

“歷史自有審判之日,但時光易逝,英雄易老,墓碑上鐫刻的不是勳章而是死亡。勝利值得歡呼,但再偉大的勝利也無法讓亡靈復活。被遺忘,才是英雄最大的敵人。有一種英雄主義,即看清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

“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是一段伴隨著黑夜的漫長行走,奔跑無法讓你更快地到達終點,如何走得更久遠,這才是智者一直在思考的”。

“應該遠離讓自己喪失雄心的人,卑微的人會越來越卑微,卑微是會相互傳染的。真正偉大的人,會讓你覺得自己也可以變得偉大”。

“戰爭中沒有團圓,卻可以使流離失所的人們成為一家人”。

“做一個深情款款的絕情者”。

……

這些臺詞存在與《愛國者》中,它們意味深長,它們力透紙背,它們可以喚醒戀人間的款款深情,可以雨露乾涸大地的斑駁苦難,可以號召苦難者們的眾志成城,可以滋潤未來自由世界的夢裡詩書。

宋煙橋的反抗是“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事實上,他也做到了,他做到了革命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統一,詩意化語言與現實革命的結合在《愛國者》中體現了出來。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編劇汪海林也解讀了這些臺詞的雕琢和構思:“我覺得革命者,很多情況下他身上有詩性。我覺得我很多時候不是在寫電視劇,實際上是在寫歌劇。中間的臺詞段落,其實是一個詠歎調。創作過程中,我的床邊放著阿多尼斯的詩集合、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記,切格瓦拉也好,毛澤東也好,都是詩人。我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理想主義的化身。革命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一定要寫到革命者身上。”

自然的,再好的臺詞也需要演員的自我體驗和演繹,否則味同嚼蠟,再精彩的詠歎調也沒有其血肉的靈魂。

張魯一飾演的宋煙橋冷靜睿智,他從個體的地下工作者到優秀的義勇軍發起人,已然成為一個精神領袖和號召力量,所以他的擲地有聲是助推角色性格和劇情發展的關鍵。

汪海林這樣評價張魯一:“目前已經很少遇到張魯一這樣的演員了,不浮躁不驕矜。我們一次次長談宋煙橋這個人物。劇本是一場精神領域的自我表白,偉大的演員讓個人表白成為史詩”。對於張魯一的表演,汪海林稱之為“遙遠而憂傷”,“他塑造出來的人物讓你有敬畏感”。這是演員的一種自我修養與境界。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而同樣作為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的代表舒婕,她為什麼可以在“東方小巴黎”、在特務機關的文員身份上掩飾自我,為什麼又能遊刃有餘地周旋於危機之間,因為她本身便是自由和浪漫的化身。她身負使命,她一直以必死的信念革命,這是她的現實性。

同時,她又有她情緒的散發性,對時尚、對浪漫的自我把握,她又具有浪漫主義,在這一點上她甚至影響和感動了岸谷雄一,能讓這個劊子手在聽到她播放的音樂時不自覺地起舞,會讓他與她隔空乾杯,這就是她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浪漫主義。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佟麗婭的哭戲很吸引人,有喪失革命導師信仰的崩潰、有假裝驚慌失措的小女子情懷、有民族大義當前隱忍的淚花、有與同志戀人生離死別的泣血……

編劇汪海林對佟麗婭的表現進行了肯定,“我一直認為她是年輕的女演員中演技最好的。她情感的飽和度特別高,她其實是可以成為表演藝術家的”。“平生肝膽,不讓鬚眉”應該是對這個角色的最好總結。

誰說汪海林只有演講沒有作品?對《愛國者》最深入的解讀了解一下

表現抗戰故事並不難,難得是在亂世風雲中,展現人性的成長與一窺一方土地的斑駁苦難與民眾覺醒。

《愛國者》群像志看存在主義、辯證主義的發展軌跡,存在主義學說倡導“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愛國者》探討了人存在的意義,它是一種意識的覺醒,是一次文學創作和存在主義的合一。

【文/小城小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