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在台灣有點「冷」

世界杯,在台湾有点“冷”

圖為2018年世界盃標識。 (資料圖片)

小龍蝦配上啤酒,酒吧裡擠滿人潮、歡呼聲不斷,社交媒體上狂刷屏……不!這可不是世界盃在臺灣的景象,在臺灣,世界盃沒這般熱鬧,要冷清得多。

電視難尋直播比賽頻道

世界盃激戰正酣。開幕式後的首場比賽俄羅斯對陣沙特,5比0的大比分很精彩。當天,有在臺灣的大陸朋友狂按遙控器,一遍遍翻檯,都沒找到直播比賽的頻道,還滿世界問哪個臺有直播。俄羅斯隊進球了,而號稱擁有直播權的“華視”,卻還在解說開幕式演出,大陸朋友直呼:“真是個笑話。”

這就是世界盃在臺灣的狀況,球迷熱情不高,電視臺不準備大投入,商家也興趣缺缺,在街頭的夜宵快餐店也很少打出歡享世界盃的口號。有店家還怕播了世界盃顧客佔位太久影響生意。

島內球迷對足球沒熱情

歸根結底,世界盃在臺灣遇冷概因:足球並非臺灣的熱門運動,這裡的球迷對足球沒啥熱情。

常常有人說臺灣是“足球荒漠”,並非空穴來風。過去,包括體育在內,臺灣許多方面深受美國影響。美國的四大職業體育聯盟分別為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而足球並不在列。在臺灣,第一運動是棒球,第二運動是籃球。只有棒球才能讓臺灣街頭萬人空巷,主要的體育臺常常直播的也是棒球,而足球確實難見蹤影,即使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

正因缺乏土壤,長期對足球熱情不高,臺灣也未建立職業聯賽體系,踢足球看不到未來,人才培養出現斷層,年輕球員沒有多少機會往職業道路發展。

足球愛好者赴大陸圓夢

實際上,在臺灣有不少足球愛好者,也有具備相當實力的足球運動員,陳柏良就是其中一位。

1988年出生於高雄的陳柏良,被稱為“臺灣足球職業第一人”。他曾和大多數臺灣球員一樣,參加島內的半職業企業聯賽,一邊踢球,一邊在電力公司上班,當時每個月能拿到手的薪水大概19000元新臺幣,合4000元多人民幣。

但他內心一直懷有成為職業球員的夢想,渴望接受更高水平的挑戰。2012年,他西進大陸,加盟深圳紅鑽俱樂部,征戰中甲聯賽,首個賽季就坐穩主力位置。2013年,他加盟上海申花俱樂部。

2016年,陳柏良代表杭州綠城打進新賽季中超本土球員第一粒入球。鑑於他的良好表現,杭州綠城又與陳柏良簽訂了一份長達5年的合同,足見球隊對他的重視,他還被任命為球隊隊長。

陳柏良認為,這些年大陸大力推廣足球運動,聯賽和足球人才培養體系都很棒,能充分感受到小球員對足球的熱情。他曾受訪指出,目前臺灣青年球員最缺的是舞臺,若到大陸踢球,沒有語言障礙,更有利於球場內外的交流,幫助他們更快適應環境。“有夢就去追,萬一實現了呢。”陳柏良如是勉勵臺灣年輕球員。

近些年,已經有不少臺灣籃球運動員到大陸打球,如曾幫助北京首鋼拿下CBA總冠軍的總決賽MVP李學林、浙江廣廈隊的林志傑等。相信未來在大陸的綠茵場上也將見到更多臺灣球員的身影。(龍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