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建設正當時

“無廢城市”建設正當時

說起無廢城市,對於很多人來講是一個陌生的事物。事實上,這是環保部力推的的城市試點。

今年2月,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保護部(原環保部)部長李幹傑首次表示,將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繼“文明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創建,“無廢城市”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無廢城市怎麼建

無廢城市由我國率先提出,在全球都沒有先例。

“建設無廢城市,需要城市的決策者構建新的發展思維。“無廢城市”正在構築新的產業經濟鏈,對每個城市都是新起點。”韓先福表示,就目前情況而言,需要進行管理體制創新。

今年,《“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簡稱《方案》)由環保部牽頭制定。

業內人士認為,“無廢城市”試點見成效後,可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鑑經驗。另外,將低碳城市試點、智慧城市試點與“無廢城市”試點結合起來,有益於實現城市節能減排。

“建設‘無廢城市’需要細化的政策法規提供支撐,財政方面也要給予傾斜,環保部門、稅務等部門可分擔垃圾處置的任務。”韓先福指出,然而我國目前並沒有建立無廢城市的概念,大多數還處於規劃階段,並沒有落地。

近年來,我國固體廢物非法轉移案件頻發。安徽、廣西、內蒙古等省份相繼發生此類案件。

為此,《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進行了四次修改,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向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及其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河岸坡等法律、法規規定禁止傾倒、堆放廢棄物的地點傾倒、堆放固體廢物。

“固廢資源化的法規體系,還是缺少細則操作。”韓先福表示,城市需要加強建設環保基礎設施,這樣才是解決垃圾處置,建設“無廢城市”的根本之道。

韓先福認為,城市管理要進行創新,要建立政府、社會和企業合作的模式。同時,政府作為主導,並有企業參與。

市場收益將超7萬億元

目前,我國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包圍之中,1/4沒有堆放垃圾的合適場所。而我國城市垃圾產量超過四億噸,這意味著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潛力大。

據介紹,“無廢城市”的建設,市場空間超過7萬億,將增加就業崗位4000萬個。

“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甚至農村都產生大量廢棄物,如不進行妥善處理,將對環境、資源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而建設‘無廢社會’可實現能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共贏。”韓先福說。

近年來,聯綠技術聯合了50多家企業、大學、工程院、科學院制定了“無廢”城市產業園方案,解開了“無廢城市”神秘的面紗。

據介紹,“無廢”經濟產業園將生產基地放在地下,地上則建立生態公園。這麼一個複雜的產業園需工程技術來支撐。

韓先福表示,產業園屬於大型環保基礎設施,其核心是以生態公園建設,打造再生資源產業鏈。該產業園地下重點建設生產區,融合無機物廢棄物資源化系統與有機物廢棄物資源化系統。

即使有產業園作為“無廢城市”的推手,但種種跡象表明,“無廢城市”還是後繼乏力。

韓先福特別提到,建築垃圾佔我國城市垃圾的40%以上,體量大。然而,只有5%的建築垃圾被資源化利用。“建築垃圾成分複雜,易被外界忽視。” 他表示,建築垃圾的電線盒、管道等含有重金屬,對土壤和水造成汙染。尤其近些年,有些城市用建築垃圾建設公園,成為環境汙染的隱患。

韓先福建議,國家應建立加大投資強度,加大國家財政預算在固體廢物資源化領域的投入,同時引導社會資本進入。以工程實驗室、產學研平臺、產業孵化器、標準實驗室等為依託,建設資源化利用過程及產品的汙染防治技術、標準研究、風險評估等科技支撐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