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和《西遊記》中的「招寶七郎」是何方神聖?

《水滸傳》第七十回“沒羽箭飛石打英雄,宋公明棄糧擒壯士”寫道:“雷橫先到,張清手起,勢如招寶七郎。石子來時,面門上怎生躲避,急待抬頭看時,額上早中一石子,撲然倒地……”

當代讀者看到此句可能會摸不著頭腦,沒羽箭張清擺出的“招寶七郎”姿勢是什麼樣的?“招寶七郎”又是何方神聖呢?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擺出“招寶七郎”姿勢的張清

招寶山的本尊菩薩

招寶七郎是佛教中的菩薩,全名叫“招寶七郎大權修利(有時會誤作‘理’)菩薩”,在《西遊記》中也有出場。

“招寶七郎大權修利菩薩”的名號,不僅在中國北方佛教寺廟中很難見到,甚至連古印度佛教典籍也無記載。但在我國古代眾多名著中都有他出場,可見在宋元明時期影響不小。他其實是古代佛教東傳後中國化的產物,是一位融合了印度、中國和日本文化的特殊佛教造像。

招寶七郎菩薩,顧名思義,和“招寶”二字有關,他的道場在今寧波甬江入海口的招寶山。日本近代臨濟宗最有名的學僧無著道忠曾撰有《禪林象器箋》一書,刊行於日本寬保元年(1741年),此書中較為詳細地考證了大權修利菩薩和招寶七郎的來歷。書中說:“亦是大權而已。大權修利是封號,本名招寶七郎。招寶山在鄮峰,此神祠於此,七郎蓋行第乎。止此。” 鄮是寧波的古縣名,鎮海縣和鄞縣未拆分前,屬於鄮縣。本書又記載:“梅峰信和尚雲:祀招寶七郎為護法,是唯局育王山。”可見,招寶七郎也是育王山的伽藍菩薩(伽藍是佛寺守護神的稱呼,又名伽藍神)。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禪林象器箋》

然而,更多傳說不但將招寶七郎和育王山、阿育王寺聯繫在一起,甚至還和阿育王本人聯繫在了一起。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寶幢鄮山南麓育王嶺上,是著名禪宗寺廟,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為我國國內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古寺。它在中國佛教史、中國佛教交流史、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內舍利殿藏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大權修利菩薩是守護舍利的神。傳說他本為天竺阿育王的第七個兒子,為了護衛育王山建造的舍利塔而來中國,留在了寧波的招寶山,於是有了“招寶七郎”之名。據日本《法燈圓明國師行實年譜》,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日本高僧心地覺心拜謁阿育王寺後,記載了“大權菩薩為守護神”。可見,這一菩薩的信仰由來已久。另據日本的《禪學大辭典》載:“大權修利是天竺阿育王郎子,為護育王所建舍利塔,以神力來中國,止明州(寧波)招寶山。”《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大權修理菩薩”條則言:“禪剎護法神,略稱大權菩薩。原祀於浙江省定海縣(即今鎮海城區)東招寶山,故又有招寶七郎之稱。”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阿育王寺招寶七郎菩薩

那麼,大權菩薩如何留在了招寶山呢?寧波是我國的佛教中心,唐宋元明時期曾經深度影響國外,吸引了大批日本、高麗和東南亞僧人學習佛教文化。古代外國使節和僧侶來華走海路的話,特別是後期的遣唐使和遣明使,必須經過鎮海招寶山。《禪林象器箋》記載:“形勢相控者,招寶山也,舊名候濤山,後以諸番入貢,停舶於此,故改今名。”當地雍正《寧波府志》更加詳細地寫道:“蛟門虎蹲,雄峙海口,招寶一山,屏障大洋。西南自嶺粵,東北達遼左,延袤一萬四千餘里,商船番舶,乘潮出沒,無不取道蛟門,經由招寶……”這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招寶山又有了“第一山”之稱,也成了佛教重要交流之所。明朝嘉靖時期的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題招寶山》一詩中有“山僧有真悟,對客說元經”之句,寫的就是山上僧侶向外國僧侶交談佛經的場景。山有了佛性,必定有相應的伽藍,招寶七郎變成了此山的本尊菩薩。由於招寶七郎之故,招寶山又有了七郎峰的別名。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招寶山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招寶山“第一山”石碑

如今我們見到的招寶七郎佛像,一般身著唐朝王侯服飾,左手安置於膝上,右手加額作遠眺狀。在《水滸傳》中,沒羽箭張清投石之際,拿石子的右手舉於額上,姿勢像極了“招寶七郎”像。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日本平戶招寶七郎

唐僧和唐宣宗的守護神

當代人所熟悉的《西遊記》一般指明朝中期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其實在它之前,還有本較有影響力的《西遊記》,乃元末明初戲曲家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此書計六本二十四折,結構宏大且較為完整,為元雜劇中的鴻篇鉅著。在此版中,招寶七郎大權修利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菩薩。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西遊記雜劇三折》

為保唐僧取經,靠孫悟空三兄弟和白龍馬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觀音菩薩暗中求告玉帝派遣神仙幫忙。吳版《西遊記》中對於觀音求告玉帝的情節只是一筆帶過,在楊版《西遊記》中則詳細寫了這段情節。

上文提及,招寶七郎身著唐朝王侯服飾。問題來了,佛教的菩薩為何穿著唐朝時期的王侯服飾呢?稍晚於無著道忠、在曹洞宗影響巨大的日僧面山瑞方在其著作《洞上伽藍諸堂安像記》和《洞上伽藍雜記》中也言及大權修利菩薩,說服飾是唐大中元年二月唐宣宗李怡(即位後改名李忱)所賜。招寶七郎不但是唐太宗御弟唐三藏的保護神,也是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保護神。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TVB電視劇《宮心計》男主角李怡

傳說唐武宗繼位後怕有人會另立他的叔叔光王李怡來威脅他的地位,李怡則逃入佛門,唐武宗滅佛是為了讓李怡無處可藏。李怡即位之前的事蹟,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極少。史學家對他當和尚一事有爭論,司馬光表示懷疑;五代時的《中朝故事》、《北夢瑣言》以及宋朝陸游的《避暑漫鈔》都認為是真的。江南很多地區也有李怡避禍寺廟當和尚的傳說。有則故事說,會昌五年(845年),李怡至會稽參詣釋提桓因祠,祈復興法門,神即託夢告曰︰“三年後登位,必自興法。”後來果然應驗,唐武宗崩,宣宗即位,改元大中。大中元年(847)二月,廢除廢寺令,度僧尼大興法門,並敕釋提桓因“招寶七郎大權修理菩薩”之號,賜予王侯服飾。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電影《不肯去觀音》李怡避禍明州的劇情

釋提桓因全名為釋提桓因陀羅(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現代常譯為“帝釋天”。帝釋天是吠陀經典中最重要的神明,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話中有首要地位。“因陀羅”一詞有王者、征服者、最勝者之意。帝釋天在吠陀時代後期降為次要神明,不過位階也僅低於梵天、溼婆與毗溼奴之下。既然招寶七郎是帝釋天的本土化形象,他身著王侯服就說得通了。《水滸傳》中,能擺出“招寶七郎”姿勢的張清也展示了強大的實力,他連打梁山十五員戰將;歸順梁山後,也排在比較前的第十六位位序。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帝釋天

東亞的航海守護神

招寶山為甬江口北面的唯一山峰,最高點海拔80.2 米,西側一馬平川,東面、北面皆是大海。古代駛向中國的航海船舶,就是以此山為標記而進入寧波港。《禪林象器箋》因此稱:“招寶山,一名候濤山,四向海天無際,朝鮮、日本諸夷之域,皆在指顧中。” 招寶七郎右手加額作遠眺狀,這個動作是以示護航、招寶之意。渡海者可以通過望招寶山而遙祈護佑。於是,招寶七郎和觀音菩薩(慈航道人)一樣,又成了航海的守護神。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19世紀60年代招寶山舊影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遣明使雪舟《定海縣圖》,圖右即招寶山

元僧清拙正澄的《大權贊》雲:“護佛真身舍利,依前不識佛光。如何是佛光,斫額望扶桑。”這說的是,日僧來華求佛法,要渡鯨波之險,招寶七郎一直在守衛著他們到達扶桑。《道元和尚行狀》載,招寶七郎為了弘法,和道元一起來到日本。宋寶慶三年(1227年)冬,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道元禪師自宋返日,在解纜發舶時忽有化神出現,道“我是招寶七郎,願相隨護正法”,說完自化成白蛇三寸許屈蟠入缽囊,隨同道元赴日。至此,日本曹洞宗寺宇皆供奉招寶七郎為伽藍守護神,一般安置在本尊右側。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福島廣覺寺招寶七郎

長崎縣平戶市是日本最早對外通商的港口城市,是日本遣唐使的始發港。作為日本人進出國的第一站,招寶七郎也順著海路落戶到了平戶。平戶城外有一座的龜岡神社,除了祭祀平戶大名松浦氏外,還有座七郎宮。《禪林象器箋》說:“肥前州平戶島有祠,神名七郎權現,蓋招寶七郎也。昔者唐船來,皆著於平戶,故唐人祭之為護舶之神,猶如今時長崎媽祖。”於是,蘊含著印度、中國和日本文化內涵的招寶七郎大權菩薩(帝釋天),千年來留在中國寧波阿育王寺、招寶山上,盛傳於日本土地上,成為橫貫印度、中國和日本文化交流的見證。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平戶文化遺產地圖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平戶龜岡神社(七郎宮)

明代以來,長崎港的興起取代了平戶港,招寶七郎在日本影響逐漸縮小,只有曹洞宗佛寺還有祭祀。後起的福建系航海守護神媽祖(天后、天妃)在東亞的影響也超過了浙江系的招寶七郎,清代文學作品也就難覓招寶七郎了。

不過,巧合的是,媽祖封神也是始於鎮海。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從明州出發奉使高麗。回來時突遇狂風巨浪,舵折船覆,路允迪等求禱於神女(即媽祖),五晝夜後終於順利抵達鎮海。事聞於朝,宋徽宗下詔封林默為“湄洲神女”,賜廟額為“順濟”。招寶山上又建起了媽祖閣。明嘉靖年間,普陀山寺廟皆毀於倭寇之手,唯留有寶陀寺觀音像;浙直總督胡宗憲奏請朝廷遷寺廟和佛像於招寶山,招寶山又為觀音道場。如此,招寶七郎、觀音和媽祖三大航海守護神都以招寶山為道場,也是少有的奇觀了。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招宝七郎”是何方神圣?

招寶山媽祖閣(仙人洞)

招寶山舊影、雪舟《定海縣圖》由浙江省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提供。

參考文獻:

(日)二階堂善弘著、劉雄峰譯:《元帥神研究》,齊魯書社,2014年8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