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棗莊文化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在棗莊民俗文化中,女媧神話、柳琴戲、魯班傳說、伏裡土陶、滕縣松枝鳥、洛房泥玩具、魯南花鼓、皮影戲、鼓兒詞等先後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柳琴戲

魯南柳琴戲,因主奏樂器柳琴形似一片柳葉而得名。五六十年代的電影《鐵道游擊隊》中小坡彈奏的那個“土琵琶”,就是我們所說的柳琴。柳琴是柳琴戲樂隊的靈魂,只聽“嘎嗒”一聲,那拉腔、那段子,就會在聽眾的耳邊飛揚。如果沒有了柳琴,也就沒有了柳琴戲。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張範剪紙

民間剪紙工藝,全國各地皆有,但薛城區張範的剪紙獨具特色。1990年全國22個省市在黑河舉辦的“雪花剪紙展”張範就有20幅作品參展,並選入國家級《雪花剪紙集》。薛城剪紙藝人趙洪君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家”;張範的剪紙藝人劉宗啟也被吸收為中國剪紙家協會會員。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是山東獨具特色的一門說唱藝術,它是薛城區沙溝鎮戚莊村戚永立以《水滸傳》中“武老二”為原形,編寫的說唱材料。先是用竹板和鋼板伴奏,在街市廟會上說唱,這種藝術形式原無名稱,被世人稱為“說武老二”。後來戚永立將此藝術傳授於高元鈞。高元鈞對“武老二”的說唱進一步進行了藝術加工,去掉了葷口,在全國曲藝界形成了獨特的門派。1949年初,高元鈞在上海演出,文藝界依其源、語言、代表性節目的內容諸特點,始定名為“山東快書”。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伏裡土陶

伏裡土陶是棗莊珍稀民間土陶藝術品,為山亭區西集鎮伏裡村所特有。據考古發掘推算,伏裡土陶始於5600年前,是東夷部族向中原地區發展而定居下來時期的產物,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龍山文化時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伏裡土陶形成了自己古樸大方的藝術風格和簡潔典雅的花紋飾綴。清代中後期到解放前後,伏裡村製陶業開始興盛。1978年,西集鎮(原公社)文化站站長甘致有對伏裡土陶重新進行了搶救、發掘和整理。1982年,他的作品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山東省民間工藝美術品展覽會,得到眾多專家的首肯和讚譽。之後,伏裡土陶又逐步出口到港澳臺和海外,是在國際工藝美術品舞臺上叫響的棗莊品牌。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松枝鳥

松枝鳥產於滕州市界河鎮西西曹村。據調查在周圍數省也只有西西曹村生產。

松枝鳥是用秫秸與棉花等物做成小鳥,因插在松枝上銷售而得名。傳說松枝鳥為魯班所創,魯班曾創造木鳶,松枝鳥是否是製作木鳶的雛型或模型不得而知。有據可查的是,西西曹村民王德益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因家計無著,外出闖關東,帶回兩隻小鳥剝開研究,反覆試製,終獲成功,以後便以此為業。全村人爭相製做,形成規模,產品遠銷至上海、浙江、山西、陝西、東北三省等省區。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魯南花鼓

魯南花鼓是一種獨具魯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它以山東大漢特有的粗獷、威嚴,融合了山東婦女的潑辣、柔美,形成一種剛柔相濟、細膩奔放的藝術風格。

魯南花鼓早產生於臺兒莊運河兩岸,廣泛流傳於魯南、蘇北地區。其產生年代不詳,據傳說大約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運河兩岸附近的村莊盛行此舞表演,如張山子鎮張山子村、馬蘭屯鎮南洛村、泥溝鎮北洛村、邳莊鎮黃莊村等。特別是黃莊的魯南花鼓在當地最負盛名,曾於1958年參加山東省民間舞調演,引起了轟動。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漁燈秧歌

漁燈秧歌又稱太平歌,它興於臺兒莊區邳莊一帶。隋唐時期,魯南民間就盛行竹馬、秧歌漁燈。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是一種民間鄉會藝術,流行於臺兒莊運河兩岸,春節期間村莊會自發地到各鄉會演出漁燈秧歌。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嗩吶

嗩吶在棗莊市流傳很廣,幾乎分佈全市各地。嗩吶樂隊在棗莊民間稱之為“喇叭班”,稱嗩吶藝人為喇叭匠子。嗩吶已成為“紅白喜事”等民風民俗場面的主角。現今活躍於魯南蘇北地區的棗莊民間嗩吶班近兩百個。薛城區的嗩吶在全國就有很大的影響,1996年11月薛城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嗩吶藝術之鄉”。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五里屯大洪拳

滕州五里屯的大洪拳,是中華武術的一種,屬於長拳類。其特點是架勢優美、舒展大方、起伏分明、攻防有力,源於少林寺,在我國北方比較流行。魯南地區,以滕州五里屯的幾位拳師最為有名。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嶧縣根雕

根雕是民間造型藝術,採用乾枯的石榴樹、柿樹、杏樹等樹木的根樁,加以人為的雕制,變成人物、動物、靜物等萬物萬象的形態。

根雕與木雕的根本區別,在於它以樹根的原始形態為主體,順其自然,不是硬性的改造與雕刻,在自然美的基礎上融入藝術美,提升其綜合美的藝術魅力,不苛求栩栩如生,只追求內在的神態和意境。

根雕是嶧城的傳統工藝,有百年曆史。藝人把樹根雕製成形,進行防腐、防朽、防蛀的技術處理,化腐朽為神奇,成為美化生活、登大雅之堂的藝術品。它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凝固的音樂……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軟弓京胡藝術

素有當代阿炳之稱的中國著名盲人藝術家田山老師,精通各種樂器,尤其擅長於二胡、笛子、笙、葫蘆絲等器樂的演奏,特別是他手中自制的軟弓京胡堪稱中華一絕,模仿的各種鳥叫、蟲鳴聲,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叫絕。他曾經先後出訪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並在摩洛哥音樂廳和維也納音樂廳進行過現場演奏,其精美絕倫的表演轟動了歐洲,震驚了世界。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石榴盆景

石榴被稱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樹幹勁壯古樸、根多盤曲、枝虯葉細、花豔果美,是製作盆景的上好材料。棗莊市嶧城區“冠世榴園”明代成園,入選吉尼斯,成為世界之最。園內許多石榴樹樹齡高達三四百年,為盆景製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材源,石榴盆景製作精緻、古樸蒼勁,在近幾年國內外大型展覽中多次獲得大獎,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人燈舞

人燈舞是山東魯南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起源於薛滕一帶,以薛城為主要活動區域,形成於明末清初,俗稱“人燈”。

該活動項目一般在盛大節日,特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舉行。過去的“人燈”是用條型木凳架在出演者雙肩上固定,凳上捆綁一倒扣瓦罐,罐內點上蠟燭,瓦罐一面鑽出人臉型的口、眼、鼻等孔。條凳及人體由各色布袍遮住,形成一個“高大的人”型。表演者做出各種動作,以引人發笑或驅邪祈福!現在魯南民間常對有一技之長、某方面有號召力或一些過高估計自己耍小聰明的人背後稱為“人燈”,多少帶些貶意。現今恢復的人燈舞,已由面具替代瓦罐,更加行象動人!

棗莊的民俗及其土話方言

 古城龍舟賽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自08年,棗莊已接連舉辦了四屆端午節古城龍舟賽,成為棗莊新民俗的寵兒,隆重的舟賽每年都要招引蘇魯兩省數萬名觀眾前來觀看,參賽隊伍來自海峽兩岸、五湖四海。古城龍舟賽已成為了推進海峽兩岸協作溝通,宣揚“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一項體育盛事,也成為運河古城運河文化的另一道獨特人文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