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含著金鑰匙的HomeKit如何才能大器晚成?

響鈴:含著金鑰匙的HomeKit如何才能大器晚成?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

自2014年“忽如一夜春風來”後,智能家居領域的硬件廠商、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經歷了大起大落已經歸於某種穩定與平靜發展期。不過,大佬們並未放棄“中控”夢想。以Google Home、Amazon Alexa、三星SmartThings、LG SmartThinQ、Apple HomeKit為首的眾多智能家居技術平臺紛紛冒出。

作為蘋果早期一個帶有被動趨勢應對色彩的產品,Apple HomeKit最近也開始“熱乎”起來。只是這個最大智能設備生產廠商的產品一直未獲得行業領先地位,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也並未取得符合其品牌地位的優勢,不少人看好但市場爆發始終差了臨門一腳。

不過,還是有一些公司願意在此放手一搏,比如方正推出基於HomeKit技術產品的主題智能家居解決方案“方正智家”,並主打第三方生態聯盟平臺。海爾宣佈部分空調支持Homekit,艾美特也宣佈推出支持Homekit的智能電風扇。小米更是積極擁抱Homekit,如今,支持Homekit的智能家庭硬件已經包括Aqara牆壁開關(單路,雙路)、小米智能插座(Zigbee版)、小米人體傳感器、小米門窗傳感器、小米溫溼度傳感器等。

這對HomeKit來說,看起來是個轉機。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HomeKit一開始就被寄予厚望

毋庸置疑,蘋果的軟硬件產品始終處在行業頂端,同樣的,HomeKit一開始就被認為將大有作為,尤其是在安全與用戶體驗方面。

1、在安全問題上,HomeKit給了一個不錯的解

雲計算便捷、節約資源,但對智能家居而言它不一定是最安全的。

以最為敏感的家用監控攝像頭為例,大部分市售智能終端與其背後的智能家居技術平臺都採用拍攝-上傳雲端-分發的方式實現實時監控,但這樣的操作其實給予了不法分子很大的操作空間,端口劫持事件屢見不鮮。

而HomeKit採用的方式是攝像頭與iPhone創建端到端加密,雲端不會有數據,只屬於兩臺設備之間的“私密”事情要破解十分有難度,且即便破解也是一對一的、對黑客們來說毫無“經濟價值”的。

響鈴:含著金鑰匙的HomeKit如何才能大器晚成?

如此,科幻電影或者反對論者杜撰的智能家居被集體控制的狀況基本不可能出現,而在傳統雲端網絡中,隨著智能家居的深化,那可能並不是空談。

2、體驗上,HomeKit繼承了蘋果系產品的基因

智能家居多年來為人所詬病主要原因,說到底還是“不好用”,用戶用起來不爽、不舒服,典型表現之一是響應時間緩慢,沒有智能家居應有的科技和便捷感。

在這點上,HomeKit的技術產品可能仍有不少話語權,相對於Alexa等產品,終端製造商實測數據表明,HomeKit產品即時響應直接體驗更好,端到端的操作方式以及蘋果一貫的軟硬件直接適配帶來了更低的延遲。

由此,有安全和體驗的優勢,HomeKit在國外已經廣受歡迎,尤其在Facebook隱私洩露事件下,互聯網產品對隱私的重視更進一步,今年以來,HomeKit與開發者或平臺的關係日益緊密。

在單品上,空氣堡AIRBURG推出了全新新風系統NEX-360A;智能家庭套裝廠商綠米開發的基於HomeKit的網關、人體傳感器、溼度傳感器、水浸傳感器、門窗傳感器、無線開光等一系列終端產品;施耐德開發了智能開關面板;高端廚具品牌方太推出智能化抽油煙機等等,Apple HomeKit已經通過不同單品漸漸涉足到與生活相關的每個領域,不一而足。

與平臺的合作方面,HomeKit與Abode Systems合作推出全新 iota一體式安全攝像頭和安全網關;甚至與瑞典房地產開放商Trivselhus達成合作,共同打造一個HomeKit智能家居生態社區,進軍ToB領域。

不可否認,相較於其他平臺,只有同領域最好的廠商才有可能成為HomeKit的合作伙伴,對用戶而言無論是硬件質量還是性能基於HomeKit的智能終端都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在生態規模的突破上,這也給HomeKit造成了一些麻煩。

HomeKit不再只是“冷豔”,“政策補丁”後開始有了新的可能

也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在其他技術平臺紛紛對外宣稱自己能控制XXXX個製造商XXXX個終端設備時,HomeKit的數字顯然還不太能夠比得上,在智能家居技術平臺中,HomeKit是那個知名但夠不著的存在。

蘋果自然意識到這個問題,去年開始對HomeKit體系打“政策補丁”,某種程度上開始摒棄硬件層面的硬性要求,這意味著對智能終端而言,加入HomeKit變得更容易,而軟件化的升級方式也讓HomeKit的生態變得更容易維護和延展

同時,為了幫助盟友推廣C端市場,蘋果直營店的“金貴”位置上,也出現過搭載HomeKit產品的身影。

這樣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冷豔高逼格的產品形象仍在,但對開發者而言,蘋果HomeKit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產品,近百款產品在過去一年之內湧現。此外,那些原本屬於其他智能家居平臺的硬件企業由於更低的門檻也開始向HomeKit做延展,行業原有的存量池被HomeKit所挖掘,被蘋果寄予厚望的HomeKit開始有了新的跡象。

誰能解決HomeKit面臨的“蹺蹺板”效應?

作為世界上潛力最大的智能家居消費市場,中國一直被各大智能家居技術平臺所覬覦,除了本土的小米、華為等,Amazon Alexa、Google Home等悉數登場,HomeKit同樣不例外。

儘管HomeKit在國外已經擺脫冷豔,但其高要求的准入標準對國內大幹快上的組裝式智能終端廠商而言,仍然有些高貴。更重要的是,國內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智能家居平臺“華強北”陰影再現,HomeKit成了那個更容易被驅逐的“良幣”。

如今的華強北在物理場所上已經從良,但華強北模式搖身一變又來了物聯網領域,某些所謂的智能家居平臺提供所謂一站式智能家居解決方案,而這類技術,大多數也是從BAT們的技術矩陣裡扒下來,改頭換面批量複製賣給製造商,由此形成智能家居平臺獨有的華強北現象,各種低廉、低價、統一的解決方案大行其道,傻子也可以做智能家居,活脫脫2007年華強北盛世翻版。

這種市場環境下,HomeKit這種高品質技術解決方案的空間被擠佔,不止於此,HomeKit還面臨此種情景下的開發者與用戶“蹺蹺板”效應:對開發者嚴苛將更利於用戶,但對用戶不負責似乎又更容易贏得開發者(例如某些華強北模式的平臺,籠絡了大批中小製造商追隨者)。

因此,儘管如從業者經常說“蘋果往往後發制人”,但國內市場上別人已經呼啦啦快要把市場佔領完了,要後發制人恐怕還得再快一點。目前來看,HomeKit與方正智家這樣的第三方生態聯盟合作,看起來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子。

於HomeKit而言,方正智家成為它在國內的技術體驗前哨站,前對接開發者,後對接用戶市場,中間進行技術及業務對接事項。對急需開拓市場的HomeKit而言,有幾個明顯的作用:

1、通過系統的解決方案聚攏開發者,並提供認證等方面的便利,用抱團的方式積累和沉澱開發經驗並共享。例如方正智家一方面提供智能芯片,另一方面構建技術認證測試實驗室,進一步降低開發者進入HomeKit的門檻。

2、以市場熟知的品牌提供供應鏈優勢、渠道優勢,讓實物投放市場的速度更快,佔領更多的用戶市場。例如方正智家以智能家居場景化解決方案為核心,建設整合供應鏈平臺、運營管理平臺和服務平臺,並面向用戶建設與運營智能家居體驗中心、智能家居示範社區,能夠為HomeKit和開發者打開市場提供便利。

3、利用已有的社會資源優勢,延伸HomeKit的ToB思維。國內各大第三方生態聯盟往往都具備政府、地產等資源,例如方正智家與安徽建行、合肥高新區就簽署了合作協議,在安居房、商品房市場上有推廣智能家居產品的便利。

如此,HomeKit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在開發者與用戶之間的“蹺蹺板”兩難問題,既沒有降低體驗和安全要求,也保證了充足的生態動能。

B2B2B2C,落點還是“C”

不過,選擇了方正智家這樣的第三方生態聯盟,就意味著由HomeKit到方正智家到開發者最終到用戶形成了典型的B2B2B2C鏈條。

這種長鏈條模式的共同點在於,

雖然都是B端們在做著買賣,但每個環節都必須一齊思考C端的事。金融科技技術輸出的行當可以大行其道得到迅速發展,就在於大多數技術服務雖然面向金融機構等B端用戶提供,但方案本身都在思考著金融C端用戶的事。

重要的不是HomeKit、方正智家、開發者要懂C端,而是它們要取得關於C端理解的一致,國外的HomeKit、方正智家、一線接觸用戶的開發者/製造業老闆,這可能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

此外,第三方生態聯盟本質上是挖掘HomeKit潛在開發者並聚攏和助力他們實現市場目標的一箇中間平臺,即所謂抱團取暖模式,這種聯盟有明顯的“飛輪效應”,要足夠“暖”,只有聚攏足夠多的開發者共享資源,而一旦啟動後抱團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總之,更長的冷啟動、更明顯的群聚效應表現出來,HomeKit藉助第三方生態聯盟仍然是需要積澱的過程。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