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情形|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勢已去

山西情形|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勢已去

三次大動亂:北方大勢已去

在地理上,中國的南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但在約定俗成中,往往以長江為界。北人不過長江,似乎不能算抵達南方。宋朝以後,一個驚人的現象是,北方人紛紛放棄家園南渡長江安身立命,於是江南形成客家與土著一說。其實這種現象早在西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明顯。從那時迄今,先後出現過三次大規模南遷移民潮,分別是:八王之亂後的永嘉南渡,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唐中期“安史之亂”後,中原人南徙,如詩句“四海南奔似永嘉”所述;北宋末靖康之變,受金兵逼迫,宋高宗南渡,“民從者如歸市”,定都臨安(行都性質)。史學家稱之為“衣冠南渡”。

山西情形|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勢已去

北人三次移民渡江都是被動的,與北方屢受動亂災害有直接關係,其實移民就是逃難。而這種壓迫力至少有兩種:一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侵逼,二是黃河決口的禍害。經過這些災害的反覆毀壞,中原富庶安樂之地被根本性改變。相較中原,山西雖然受害相對較少,但在五代宋初,表裡河山已經難擋各種軍兵、胡人的侵害,也變得糜爛不治;相反,江南卻少有災禍,加上其氣候、地理優勢,逐漸顯現出其宜居、拓展的魅力。於是,在權力南移的帶動下,北方士族百姓紛紛扶老攜幼,辭別后土祠、晉祠難老泉、上黨門,穿越太行崇山,渡江而去。

山西情形|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勢已去

上黨門

回溯歷史,這幾次遷徙是中原人的無奈之舉。其中的愛恨情仇,永遠都無法釐清。而只能匯聚成若隱若現的口傳和記載,最終發酵出一段古老的民族史詩。

南移北人多屬當時之精英階層。他們帶去了工具、勞動力及各種技術、經驗、文化,換句話說,就是軟實力。在古代,人口加土地,這是最寶貴的國家資源。更何況他們是攜帶了大量高能量、高科技的精英層。這些精英層與南方土地結合,加上政權引導,對於南方地域發展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藉此良機,加上大運河助力,江南開始繁榮起來。

山西情形|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勢已去

史載,五代之前,無論經濟還是人口,都是中原地區發達。南方是塊長期遭冷落的大陸,被蔑稱為“蠻夷之地”。其起步始於東吳孫權時代。此時,長江流域開始正式登上中國歷史的大舞臺。錢穆先生在《中國北方究竟是何時衰落的?》一文裡指出:“吳、蜀地盤擴充到南方,但人才還是北方人。即如劉備、諸葛亮,亦均為北人南遷。三國併於西晉。還是黃河統領了長江。”五代時期,南方人口數量開始超過北方,而全國經濟重心在南北方擺動。唐安史之亂,北方經濟遭受重創,南方反超北方,北方仰給南方,南重北輕之勢形成。這一轉換,至宋時,南方作為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被固定下來,直至今日。此時長安、洛陽被廢,開封興起,其原因與江南糧食北運有關。

山西情形|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勢已去

與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情況有些特殊。相比較平原地區,處於崇山峻嶺包圍中的山西,所遭受的天災人禍相對要小。於是,在隔世天地間,山西社會經濟有時能夠逆中原頹勢而動,反而能夠創造出些許的輝煌來。但是,這些輝煌與江南社會相比,實在屬於小巫見大巫。作為中原區域中的省域,山西雖然特立獨行,但不可能不受到南北轉換和中原經濟頹敗之影響,表裡河山終不能改變天下大勢的運行。其總的情況也是每況愈下,無法獨立自存。

山西情形|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勢已去

此時山西,“天高皇帝遠”,與皇室正統疏遠,而淪為懷舊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