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國保檔案(二十二)佛頭寺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佛頭寺位於陽高鄉車當村。寺院緊臨濁漳河,背依佛爺堖。《平順縣誌》(康熙版):“因山似佛頭,故名。”佛頭寺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一座過殿,為宋代遺構。該殿坐北朝南,東西長13.6米,南北寬11米。建於高0.3米的石質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殿內樑架四架椽屋三椽栿對前搭牽通簷用三柱,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前後簷補間每間一朵,出斜拱。屋頂舉折平緩,四角如翼騰空,整體外觀古樸而莊重。佛頭寺由於地處偏僻,歷代修繕改動不算大(“文革”期間,殿外簷華栱昂嘴部分被當地紅衛兵鋸掉),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建築特徵和地方建築手法,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研究價值。2006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佛爺堖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佛頭寺全景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佛頭寺正立面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佛頭寺背立面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柱頭鋪作為五鋪作雙下昂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轉角鋪作,昂及由昂都平伸。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當心間補間鋪作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明間設板門通達前後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琉璃正脊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樑架結構原為三椽栿對後劄牽通簷用三柱。 但現實情況已有改變,三椽栿下增加撐木。叉手託腳齊全。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樑架用材質樸,隨彎就勢。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山 花

2010年9月,在修繕過程中發現並剝離出較為完整的一堂壁畫,總面積約36平方米,應為元未明初時期作品,內容為二十四諸天像。

壁畫繪製在大殿內的東、西兩壁上和後簷牆體上,畫師運用了瀝粉堆金、工筆重彩的手法,完整的展現了佛教中護法諸神二十四諸天的形象,壁畫保存尚屬可以,現在能辨認出來的還有增長天、廣目天、月宮天、金剛天、摩剎天、散剎天、韋馱天、菩提天、鬼母天等。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西山牆壁畫全貌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壁畫局部之一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壁畫局部之二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壁畫局部之三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壁畫局部之四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壁畫局部之五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壁畫局部之六

二十四天個個來歷非凡。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韋陀菩薩,就是韋馱天,又稱為韋陀將軍。他本來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尊神,稱為六面童子,是一尊戰神,有著六個頭十二臂膀,手持弓箭,胯下騎著孔雀,後來被大乘佛教教義所吸收,成了釋迦摩尼佛的護法神。

韋陀一般在寺院中常常供奉在大雄寶殿對面,天王殿彌勒佛的正背後,這與他擒賊護法有關係,據說他是佛國中的“神行太保”,善行走如飛。

關於此事還有個傳說。佛在涅槃時,有個“捷疾鬼”飛奔而偷走了佛的兩顆牙齒舍利,於是韋陀奮起直追,最終很快抓到了竊賊,奪回了佛牙,於是韋陀就擔起了保護釋迦靈塔,打退強盜的重任。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韋馱天

縱觀這壁畫,可說內容豐富,畫風自然;技法嫻熟,人物逼真;佈局上結構精巧,層序井然。各尊神的造型生動傳神,形象飽滿;他們或者坐、或者站立、或者仰望或者低垂;諸天的神情、性格、舉止都被臨摹的淋漓盡致。

從工藝上來講,這堂壁畫以石綠、硃紅為基調,從強烈的對比中塑造特點,色彩極為豐富和諧。

以礦物質顏料為主的取材,使得這些顏料穩定性極好,保存雖然歷經數百個春秋而色彩依舊;壁畫上使用的瀝粉貼金,使得人物的線條看起來形象生動,筆力剛勁,設色準確。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二)佛头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