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平遙古城整個城區佈局有序,設計精妙,嚴格按照漢民族的禮制和傳統的城市規劃思想及佈局程式修建,是中國明清時期漢民族地區縣城的活標本,城的中心為市樓,南大街為中軸線,形成“左城隍、右縣衙、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院”的對稱佈局,頗有《周禮》“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禮序遺風。整座城池又是由城牆、街道、店鋪、寺廟、民居組成的一個龐大的古文物建築群。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城門是進入一座城池的唯一關口。是維繫全城安全的關鍵。在戰爭中是攻城的重點,也是城防的薄弱環節,所以城門要建造得堅固而牢靠。平遙古城牆門洞全部為磚拱券樣,內設厚重的木製門扇。木製門扇還由鐵皮包裹、滿布鐵蘑菇釘,從而增強門扇的剛度,減少了火攻城門的危險性。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平遙城牆共有七道城門,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門西邊還有一個小南門。古人代對城門的設置非常重視,“城門者關係一方居民,不可不辯”就是很好的說明。城門的多少,按城的規模形制、行政等級和商業、交通的情況而定。普通的縣城,多數只設四個城門。也就是城的每一邊開一個,開在牆的正中。平遙城牆的東西兩各多設了一道城門,不是行政等級的需要,而是與交通和普通有關係。 平遙城牆座北朝南,但南北交通的孔道卻從東西方向橫穿了古城,從交通上看,東西方向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另外明清兩代以來,平遙縣是山西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金融業的發祥地,許多的豪宅巨賈多雲集於古城,商業、貿易的吞吐量遠非其它縣城所能比擬。所以作家餘秋雨這樣說過“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中心不在省會太原,而在晉中的平、祁、太三縣,其在尤以平遙為最”。而平遙地方有“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的說法也是平遙商業繁榮的佐證。基於這樣的實際需要,平遙城牆在東西孔道各設二座城門是情理之中的措施。

古城六道城門的圖解

關於城門的名稱,明間習慣以城門的朝向來簡稱,如平遙城牆的七座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下東門、上西門、下西門,小南門。但每個城門也都取有非常文雅的名稱,讀之古嫻雅、品之則意味深長。

南門門額為“迎曛”,曛通燻,有暖、熱之意。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詩:“曛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簡稱為“曛風南來”和俗語中的“紫氣東來”之意有異曲貢工之妙。

南門是平遙城牆的、主門,“迎曛”隱含著祥和美好,喜慶大吉之意。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小南門這裡拍過1942,以前是城裡的居民從這裡進出,現在大部分都是從停車場的遊客從這裡進出。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北門曰:“拱極門 ”拱是環繞,拱衛的意思,極是北極星(北斗星)星,古人有“拱北、拱辰、拱極”之說,而孔子《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從星共(拱)之。”“北極星”是天上的最尊貴的星宿,眾星環繞而歸附之。後世以此比喻四方歸向。另外拱極也是星宿的一種,指離天最近的星。拱極兩字體現了星宿光澤之下,古城德彼四鄰,眾望所歸,四方都聞風而歸附的意思。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上東門曰:“太和門”太和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術語。太通大,語出《易·乾》“保合太合,乃利貞”解釋為“乾”是天的法則,時刻都在變化,在此變化中,生育萬物,各依其本質,賦予生命,有自然的法則性存在。保持這一自然的大和諧,才能使萬物各得其所,才是真正的詳和有益,持續純正,保證萬國之安寧。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下東門曰:“親翰”。“嶽侯增修城池碑記”中曾記載:“門匾親翰二字,皆住捍衛之意也……”。因此,翰本無義,而通“捍”,即有“抵禦、防衛”之意,《漢書·尹賞傳》:“披鍇捍,持好兵”即說明親翰二字暗喻戎裝滿身,持利器和武士以浩然正氣守衛著古城。下東門是從北往南路徑平遙城的第一道隘口,因此平遙城牆下東門甕城外還築有附郭關城,足見下東門是平遙城牆的軍事防禦重點。即便是有廓城的保護,親翰二字讀來仍能感覺到凜然不可犯的戎備心理。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上西門曰:“永定”則是江山永固,城池永保青春之意。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下西門曰“鳳儀”鳳即是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書·益稷》:“簫韶九成,鳳韶九成,鳳皇來儀”謂鳳凰來舞而有容儀,這是古代相傳的吉祥瑞應。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平遙城牆下西門內側,曾建有一座令人心曠神怡的鳳凰棲臺,期待鳳凰這一神奇祥鳥的降臨。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護城河的四周,由人工挖築壕溝,再引水注入,形成了保護城牆的一道屏障。叫護城河。

利用寬深的壕溝阻礙敵方進攻的措施,人類早在原始社會就已使用了。氏族公社時期部落群體常在居住地的四周挖築深溝以防止外族和野獸的侵襲。它的歷史比夯築土臺的歷史還要早,但隨著歷史的前進,二者的關係逐漸密切起來。一般來說夯築城垣和挖掘城壕,常駐機壕,常同時進行。挖深塹所得的土,就用來築城。即經濟又快捷,並且一正一負形成了雙重防禦體系。另外,護城河還是古代的消防設施,就象一座巨大的蓄水池,城門一旦失火,人們就地取水,撲滅大火,控制火勢蔓延,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正是這個道理 的例證 。

圖解“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七道城門

平遙城牆明代以前的夯城較低矮,護城河深寬各一丈(3.3米)。明隆慶三年(公元1169年)維修中拓寬至深寬各三丈(10米)。並更新木吊橋,清道光時又一次在護城河三壁包砌磚石,疏通河道,引水入濠並築石橋設水閘。此後直至清光緒時仍然使用著護城河、吊橋等。

這樣的城防加上城頭戎裝整齊、弓弩齊備的守護兵勇,一旦有警,則戒備森嚴。小股的“流冠和頑匪”是很難逾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