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往遠了說,去年於小戈的電商小程序已經月流水過千萬、小小包麻麻90%的電商月流水都是來自小程序。

社交電商正在以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帶動電商界的潮流,未來能否徹底改變格局也未可知。

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 核心服務帶動微信轉型 社交電商迎來發展契機

7大工具也是騰訊所能給到實體零售商的核心能力,“放在零售線上線下一體的場景,希望帶給消費者新的體驗,帶給商家效率的提升。”

聊天及社交環境的設計,也一貫強化對稱性和私密性,共同好友才能看到彼此在朋友圈的互動、添加好友方式的可選擇性等功能均在於此。

業內的躁動情緒,捧紅了主打“口袋購物”的微店,它一度被視為是狙擊淘寶、天貓的終極武器。微店為每個人提供了電商銷售平臺,人人可開店,人人可賣貨。這讓微店在上線9個月便獲得1200萬賣家的入駐,也讓它在2014年連獲三輪融資,一時間風光無幾。

  • 拼多多等紛紛拿到融資 移動電商之後的爆發

4月,是社交電商風頭最勁的一個月,拼多多、有贊、雲集、禮物說等社交電商平臺紛紛宣佈融資,且融資金額全都過億。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社交零售用戶規模高達2.23億人,預計今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可以達到44.2%。而隨著今年Q1社交電商網絡熱度的急劇升溫,行業格局的動盪將在所難免。

如今,社交電商市場上已經有了拼多多、雲集微店、禮物說等平臺,但行業格局尚未穩固。同時,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指出了未來社交電商行業幾大潛在、且更為明確的演變方向。

與艾瑞報告指出的“社交電商行業未來演變方向”驚人地相似,充分利用小程序實現用戶裂變,自帶強社交屬性,迎合了未來社交電商的核心發展思路。

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 社交電商需要更新認知 具有用戶意識是首要

在這樣一個快速迭代中,你必須時時刻刻去了解、研究、洞察消費者,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過去你對消費者的認知,並不代表現在與將來對消費者的認知。

每一家知道市場重要性的競爭者每年幾乎都會做很多的市場調研,去了解消費者,結果發現用戶真的變了。

90後在一個相對物質繁榮、選擇自由的時代,再加上他們大多是獨生子,享受到非常多的關愛,讓他們擁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

他們並不會因為你在CCTV打了廣告,就選擇你。他們的選擇大多是基於品牌價值的認同,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潮牌、神店,包括網紅店應運而生的原因,因為它們自帶吸引90後的特質,大家在自己認同的圈層裡活動。

他們自信於自己獨特的判斷和選擇能力,也恰恰是這一點,給了所有品牌一個新的機會,因為品牌重新排序了。

如果營銷部門不懂消費者,不理睬90後,那麼90後就會拋棄這一企業與品牌。同時,當你搞不清楚消費者的文化時,就很難和他進行對話,也很難真正打動他。

  • 618購物節新亮點 社交電商引領新潮玩法

但從微商時代就開始出現,並於今年被熱議的“社交電商”,其本質到底是什麼,拼多多是否是終極答案?

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 阿里巴巴們的經驗 提醒社交電商不簡單

阿里巴巴前總裁衛哲曾講過一個小故事,當年他主管阿里B2B業務時,在1688(阿里B2B中國站)網站上方原本有一個賣家社區入口,有一天下面人把這個入口改成了一個banner廣告位,結果馬雲把他找過去罵了一頓。

馬雲質問衛哲是不是想錢想瘋了,而後馬雲說賣家可能不會天天到阿里巴巴進貨,但一定會經常到阿里巴巴賣家社區交流做生意的經驗。在衛哲的講述中,馬雲很早就明白社交的重要性。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社交主要是C端用戶之間的社交,而在阿里的歷史上,社交產品很早就存在,但主要是在B端賣家的佈局。

在電商發展的早期,銷量轉化主要靠低價,因為去中間化的原因,電商的價格比線下實體店便宜許多,因此大量網民轉化成了網購用戶,培養出了網購習慣。

因此,並非所有的社交都有交易基因,都能帶動社交電商。

至於拼多多的崛起,社交只是充當了流量入口,而非轉化的鑰匙,真正的轉化鑰匙是低價。這和2008年以前首次接觸網購的消費者一樣,被低價所吸引並下單購買,並且當時也有一個類似的產品叫聚划算,只不過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拼團變得更方便更容易罷了。

當這一波下沉用戶收割完後,拼多多們一樣要面臨持續轉化的問題,此時才要看社交能否持續發揮作用。

拼多多不應該只是一個起點,而可能是一個符號。社交電商從此應該擁有更加寬廣的未來,帶動互聯網電商發展的新起點,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利用好,讓技術革新服務更多的人群,把實惠傳遞給更多的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