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王居士磚塔銘鐫刻於唐顯慶三年(658),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載塔銘出於終南山楩梓谷土中,稍後的王澍《虛舟題跋》中記頜陽褚峻(千峰)言及碑在楩梓谷,這兩則早期史料記載與銘記“收骸起靈於楩梓谷”相合。乾隆年間的《雍州金石記》進一步明確塔銘“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據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記載:“楩梓谷,水出(終)南山……興教院在(長安)縣南六十里楩梓谷口,本百塔信行禪師塔院,唐大曆六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978)改。”興教院最遲明代改稱白塔寺,至今仍保留,只是佔地與興盛時相比大為萎縮,其位置在今西安城正南終南山腳下一個山谷入口的平地處。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三開

按照顧炎武的說法,塔銘為出土發現,出土時間按《雍州金石記》所記為明末。目前學界對塔銘的出土時間多持萬曆說和崇禎說,因《金石文字記》謂塔銘“近出”,而該書成書於顧氏晚年,故推測塔銘於崇禎年間出土的可能行更大。

銘文首題“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撰文者上官靈芝,書者敬客。書體為楷書,端莊秀勁,既有唐楷之嚴謹法度,又存魏晉之飄逸神采,可窺見虞、歐及“二王”筆意,為初唐楷書碑刻中的上品,出土後即受金石學者和書家追捧,遂成名碑,廣為著錄。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三開

一般認為,塔銘出土時即已斷裂為三,分右上石、右下石及左半石,雖個別字損泐,幸仍可補全通讀,此時之拓本為初拓,世稱“三斷本”,傳世極罕。初拓三斷本後傳世可見七斷本、說罄未斷本、說罄已斷本(小七石本)、小五石本、小八石本,以及右下石本、說罄配右下石本、左右合拓本、翻刻本,等等,版本眾多,極為複雜。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四開

遼寧省博物館藏有多種王居士磚塔銘拓本,其中以近代金石大家羅振玉舊藏“初拓三斷本”最為珍貴。此拓本拓法精緻,紙墨俱善,未經填墨處理而基本保留了原拓面貌,流傳有緒,可視為傳世三斷本中之佼佼者,歷來受到學界的青睞。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四開

拓本剪裱裝冊,八寶海水紋古錦面板,共七開,銘文三開半,題跋兩則各半開。冊高27.6、寬16.2釐米,頁芯高21.5釐米、寬12.6釐米。館藏總號5231,分類號書畫533。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面板有饒士端題簽:“初拓磚塔銘,全文本,光緒丁未秋九月健之觀察囑南城饒士端題。”鈐“楨庭”朱文方印。饒士端(1861—?),字楨庭,又字直方,江西南城人,光緒十八年(1892)二甲進士,官曆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又以知府銜分發江蘇任用,以書法見稱。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饒士端題簽

首開有王文治題簽:“磚塔銘完本,試硯齋收。”鈐“夢樓”朱文方印。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甲進士,官曆翰林院編修、侍讀、國史館纂修、雲南臨安知府,文才甚高,以書法名於世,有“淡墨探花”之稱。籤題所謂“試硯齋”是乾嘉時期著名藏書家汪谷的藏室名,王文治晚年與汪谷訂交,“每至吳門,輒主其家,相與詳論法書名畫,主人收藏多餘所審定。”試硯齋很多藏品都留下了王文治的鑑賞題跋。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王文治題簽

第二開有吳三錫題簽:“唐磚塔銘,第一佳拓本。”鈐“吳三錫印”朱文方印、“秋村”朱文方印。吳三錫,生卒年不詳,大致活動於乾隆、嘉慶年間,字師中,號秋村,江蘇吳縣(今蘇州)人,以書法名擅一時,家藏漢唐碑帖及名人遺蹟甚多。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吳三錫題簽

第六開有王文治題跋:“磚塔銘石碎已久,此本竟體完成,拓法亦精緻,墨色尤有古香,可寶也,文治。”鈐“王氏禹卿”朱文方印。

第七開粘有羅繼祖手書的羅振玉所撰題跋,鈐“臣玉之印”白文方印、“繼祖”白文長方印。羅振玉(1866—1940),字叔蘊,又字叔言,號雪堂,又號貞松老人,原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山陽(今淮安),晚年居遼寧旅順,傾力蒐集、整理古器物及文獻,收藏甚富,於甲骨學、金石學、史學、農學、版本目錄學、敦煌學、檔案學等貢獻卓越。羅繼祖(1913—2002),字奉高,後改字甘儒,晚年號鯁庵,自幼隨祖父羅振玉問學,稍長成為祖父得力助手,離休前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在歷史文獻學、東北史研究上成果卓著。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五開

冊內鈐鑑藏印多方,分別為:葉樹廉“石君”朱文方印、“樸學齋”朱文方印;王文治“夢樓”朱文方印;汪谷“桃塢汪子珍賞”朱文長方印;蔣元城“春皋秘玩”朱文方印;張培敦“張研樵家珍藏”朱文長方印;李嘉福“嘉福長壽”朱文方印;費念慈“西蠡經眼”白文方印;劉體乾“健之寶藏”白文方印、“健之秘笈”白文方印、“廬江劉體乾字健之印信”;羅振玉“羅振玉”白文圓印、“松翁鑑藏”白文方印。另鈐“靜琴齋”朱文長方印。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五開

依題跋和印鑑來看,此拓本初為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葉樹廉所藏,後經汪谷、蔣元城、張培敦、李嘉福、費念慈、劉體乾、羅振玉等人遞藏。

自葉樹廉開始,塔銘拓本一直在蘇州本地遞傳,直至歸藏羅振玉。宣統三年(1911)革命爆發,羅振玉攜眷避難日本,此拓本隨同其他藏品一道被帶至日本。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六開

民國二年(1913),羅振玉將塔銘拓本交由日本博文堂珂羅版精印出版,併為此題跋一則(此跋原件不知去向):“此志明代出土時不久即碎裂,故在國初求完本即不可得,矧在今日。此為葉石君樸學齋舊藏,完好無損,神采俊發,平生未見有第二本也。樸居葉氏以藏書名海內,近見孤拓善本往往有其印記,所藏石刻之富又如此,而世鮮知者。於此想見三百年前三吳文物之美。今則江左風尚,才剩斜簪,故籍飄零,日載市舶,今昔之感,又不僅吳中一隅已也。癸巳四月既望,羅振玉書於海東僑舍之建安三鏡齋。”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第六開

民國七年(1918),羅振玉歸國,塔銘拓本被攜回。民國二十八年(1939),羅振玉將此拓本自印,同時作跋一則,由長孫羅繼祖謄寫(此跋原件附於拓本中):“王居士磚塔銘,出土未久即佚,海內所傳皆複本也。世人皆謂陝庫本為原刻,然其陰刻宋東坡詩,唐志固無陰刻坡詩之理,其為複本無疑。乃今人得陝庫本“說罄”尚存者,已矜為難得,原石傳世者之難得,可知。此為洞庭葉石君藏本,精彩四射,與傳世出於重摹者迥異,人間孤拓,平生未見第二本。爰精印以傳藝林。己卯秋,貞松老人羅振玉記於扶桑町寓居之七經堪,命長孫繼祖書。”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羅繼祖書寫的羅振玉題跋

羅振玉過世後,塔銘拓本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大唐遺韻——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拓唐王居士磚塔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