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占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陳嘉庚率團慰問抗戰軍民

“抗戰頭三年,華僑匯回國的各種捐款就達到20億國幣,平均每月6000萬元,佔當時全國軍費開支的85%!”這是廣東省僑辦提供的一組數據。

數據背後的這群人,他們客居四海,卻有著對祖國最深沉的牽掛;他們處境艱難,卻義無反顧地與同胞共擔國難;他們遠離戰火的中央,卻大義凜然地回到烽煙四起的故鄉。他們是中華的遊子,在祖國最危險的時刻,他們沒有缺席。中國14年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力量不可忽視,這就是南洋華僑。

太平洋戰爭前

抗戰經費的三分之一來自於他們

“聽到了祖國為獨立解放戰鬥的怒吼,沸騰在心頭上的熱血,幾乎噴射了出來!”——1938年2月3日《新華日報》載《菲島僑胞熱烈進行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迅速建立起各種抗日救亡團體,支持祖國抗戰。

1931年9月24日,三藩市中華會館召開全體大會,掀起抗日熱潮。

1933年4月24日,紐約成立了華僑衣館聯合會,決心把支援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1936年1月19日,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會宣告成立。

1937年8月21日,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成立,屬下47個分會,遍佈全美大、中、小城市。

1938年10月,陳嘉庚在新加坡組織成立南洋華僑賑災祖國難民總會……

有關研究資料顯示,抗戰期間,全球共有各類華僑社團3900餘個,其中專事抗日工作的救國團體達900餘個,其他類型的社團也大抵以抗日救國為職志。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在經濟和物資方面援助祖國抗戰,是南洋各界僑胞對祖國抗戰所作貢獻最突出的表現。

其一是捐款。“九一八”事變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僑胞採取各種形式為祖國捐款,其中印尼華僑捐款國幣60萬元、毫銀6萬元、荷印幣21萬盾匯回祖國。“一·二八”事變時,十九路軍收到的1068萬元捐款中,華僑佔了四分之三,單單印尼一家叫做三寶壟華僑救國後援會的組織就匯寄來銀元57000多兩,國幣7萬多元。全面抗戰開始後,南洋僑胞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共推陳嘉庚任主席,統一領導南洋各國對祖國捐贈款物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南洋各地華僑向國內匯款平均每月達2500萬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僅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籌交給國民政府的捐款數就有4億元左右,相當於當時抗戰經費的三分之一。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延安各界熱烈歡迎陳嘉庚先生

其二是認購國債。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曾發行過多期國債,其中第一期救國公債就達5億元。購買者半數以上為海外僑胞。其中,緬甸專門成立了150人的緬甸華僑公債勸募委員會,部分僑商變賣了仰光安溪會館、南安工等會所產業購買救國公債。抗戰勝利後,這批國債不少並沒有兌現。有學者統計,1937至1939年間華僑購買國債達11億元,佔這段時期發行國債總額的三分之一強。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國民政府發行的國債券

其三是僑匯。僑匯是華僑匯給國內親人用以保障日常生活的贍養費。僑匯的數額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分水嶺,之前平均每年約3億元左右,之後僑匯數額劇增,1938年6億元,1939年約12億元,1940年15億元,1941年約20億元。考慮到當時中國政府發行的法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關係,這些僑匯所發揮的作用比其實際價值更大。整個抗戰期間的僑匯收入,既彌補了中國的貿易逆差,還被作為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穩定戰時經濟的作用。1941年1月初,孔祥熙在《三十年來之我國財政》一文中說:“我國抗戰已三年有半,財政金融基礎仍異常鞏固。”他認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海外華僑有大宗匯款回國,充實外匯”。

其四是物資援助。除了經濟支持,南洋華僑還向國內捐獻了包括藥品、車輛、服裝以及飛機、槍械等緊缺的戰時物資,據史料記載,在抗戰初期,每日軍火輸入量都保持在300噸左右,極大地緩解了內地物資上的燃眉之急。以藥品為例,抗戰期間國內急需金雞納霜(奎寧丸),出產地在爪哇,南僑總會發動印尼華僑購贈,一次就送來5000萬粒。另以汽車為例,當時國內路上跑的許多卡車、救護車,都是華僑捐獻,不少車輛上都印有“XX華僑號”、“X地華僑捐獻”字樣。據統計,從1937年下半年至1940年初,華僑捐贈的各種物品,總數在3000批以上。

其五是投資實業。抗戰期間,部分愛國僑胞踴躍回國投資,開發西南、西北資源,生產礦物、藥品、食糖等戰時急需物資,成為中國戰時工業生產的重要支柱。如陳嘉庚等人籌資50多萬元建立重慶製藥廠,生產藥品達90多種。馬來西亞閩籍華僑王振相投資70萬元,與國內合資在西南建立一家膠輪複製廠,不久就修復舊輪胎1萬多個,為祖國節約外匯2000多萬元。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九龍工人為支援抗戰捐贈的救護車

應該被銘記的人們:南洋僑胞

除了經濟和物資上的支援,成千上萬的南洋僑胞,先後組建了前線、敵後華僑服務團,救護、運輸傷兵的華僑救護隊,還有在滇緬線公路搶運戰略物資的華僑機工,在各條戰線為祖國的抗戰出力,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的南洋華僑機工

淞滬會戰中,新加坡16名華僑青年組成新加坡華僑決死隊回國參戰,付出了15人死傷的慘重代價。另有部分華僑飛行員歸國參加對日空戰。比較著名的是中共廣東省委組織的由南洋、香港等地回鄉抗日的華僑和海員工人組成的東莞壯丁模範隊和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這兩支隊伍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東江抗日縱隊。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泰國歸僑林作興,他曾是泰國拳擊比賽冠軍,回國後改名為林文虎,在後來的大小戰鬥中屢立奇功,曾和戰友奉命將數百名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數百人從香港安全轉移,同時搶救出來的還有近百名國際友人和國民黨一些要員及其家屬。電影《明月幾時有》中劉黑仔一角就是以他為原型。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許鞍華執導電影《明月幾時有》,彭于晏隔空致敬“劉黑仔”

全面抗戰爆發不久,新加坡的中華救傷隊、馬來西亞檳城的華僑救傷隊、吉隆坡的惠僑救傷隊以及越南、印尼等地僑胞,攜帶藥品及醫療器械,分批迴國前往抗戰前線救護傷兵。其中泰國僑胞組織救護隊在僑胞黃有鸞帶領下,先後前往第九、第四戰區前線,救護受傷將士。緬甸華僑林克遜、陳洪安等發起組織“緬甸華僑救護隊”,舉辦回國青年訓練班,考試合格後分兩批迴國,在東江前線救護傷員。新加坡華僑林可勝在“七七事變”後,送眷屬回新加坡後又返回武漢組織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隊,一邊從事救護工作,一邊辦醫校及醫療器械製造廠,3年多時間裡為各戰區培訓醫療服務者5000餘人。

還有一部分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是戰地運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援華物資運輸只剩下滇緬公路這唯一一條國際援助通道。當時國內卡車司機匱乏,應國民政府西南運輸主任宋子良請求,南僑總會發布通告《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招募回國服務志願人員。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地數千名華僑青年機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分批迴國,被派發到西南運輸處各大隊。檳榔嶼籌賑會專門組織了汽車司機公會,負責組織和安排招募華僑機工,為機工補習文化,進行軍事訓練。一大批華僑,開著華僑捐助的卡車,運輸著華僑捐獻的物資,成為滇緬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至抗戰勝利時,超過三分之一的華僑機工因翻車、傷病或日軍轟炸等而犧牲。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滇緬公路運輸

抵制日貨

大部分不能回國的南洋華僑,在本國內也採取反日宣傳、抵制日貨以及拒絕為日本生產戰略物資等形式,以另一種形式聲援祖國的抗戰。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南洋華僑國語課本,中華書局編印,編者為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和黎錦輝、易作霖。

二是抵制日貨。抗戰爆發後,華僑在南洋各地均成立了抵制日貨的專門組織,領導抵制日貨運動,向廣大僑胞宣傳“替日寇銷一文錢的貨,即無異幫助日寇一文錢去製造軍火,殺我同胞,攻我祖國”。新加坡侯西友領導的馬來抗敵救國鋤奸團,下設監察大隊,除了監督和組織與日本交易外,還對華僑貨物進行檢查,並監視海關貨物。馬來西亞的“救國連索運動”,禁止買賣日貨。緬甸的“抵制日貨總會”不僅自身抵制日貨,還成立“偵緝隊”,嚴查奸商偷售各種日貨。此舉給日本經濟形成沉重打擊,南洋各國對日本的進出口貨物,尤其是進口貨物大幅減少。一份報告指出,受此影響,日本在東南亞每日的損失達2000萬元。

為打擊日本侵略行為,華僑還在南洋的日企內發動一系列罷工活動。其中由日本石原株式會社經營的峇株巴轄鐵礦1000多名華工舉行總罷工,受此影響,馬來西亞最大的日資鐵礦丁加奴龍運鐵礦2700多名華工也舉行罷工,昔日熱鬧的礦區一片死寂。廣大華工罷工使馬來亞日營鋼鐵生產受到致命的打擊。據統計,1937年前11個月,馬來亞每月運往日本的鐵礦平均達128,858噸,到12月份,則僅有12,424噸運出,減少90%以上。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昔日景象

南洋義勇軍

日軍佔領南洋各國後,華僑的抵制運動受到日軍的殘酷鎮壓,各地華僑組織領導人、委員及主要會員大部分遭逮捕和殺害。日軍的屠殺不僅沒有嚇退華僑,反而激起更大的抵抗,他們組織起多支抗日遊擊隊,不少隊伍一直堅持到日本戰敗。

有的游擊隊側重於情報收集,如一三六部隊,由中英兩國政府聯合組建,英方主要負責經費、計劃、訓練和派遣,中方負責配備人員,中統選拔了100名華僑青年,組建馬來區華人區隊,在經過半年的專業訓練之後,登陸馬來半島西海岸執行秘密任務。每次任務由英國軍官2名、華僑2~5名組成一個小隊,從1943年5月至1945年4月共執行了7次任務,蒐集的情報為協助盟軍登陸和反攻立下了戰功。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十九路軍收到捐款的票據

有的由當地共產黨組織領導,如馬來人民抗日軍,其前身是華僑義勇軍,由馬來共產黨組織。在被英軍解散後,部分左翼分子攜帶武器進入新山的叢山開展游擊隊,其主要領導和士兵都是華僑,他們經過短暫訓練,成立了4個獨立隊,分別遷入雪蘭莪、森美蘭、新山南部和北部山中,主要配合盟軍反攻,從背後襲擊日軍。1944年後,得到盟軍支持,武器裝備得以改進,人員也增加到3000多人。

另有其他部分游擊隊,如馬來有國民黨黨員組織的華僑抗日軍和國民黨獨立游擊隊等。菲律賓也建有一支由華僑青年店員、學生為主力的華僑游擊隊,自稱“華僑抗敵第四八分隊”約2000人,利用從日軍處搶來的武器裝備開展游擊戰。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馬來還有一支具有封建幫會色彩的游擊隊,即天地會武裝,又稱“三星黨”,其武器最早從英、日軍處奪取,後獲得了英軍撤退時遺棄的大量手槍和彈藥。這支隊伍人數不多,但組織比較嚴密,戰鬥力較強,後與華僑抗日軍合併。

抗戰前四年南洋華僑的捐款佔軍費三分之一!這支力量不應被忘記

抗戰期間,澳門同胞組織慰問團下鄉工作

在祖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南洋僑胞迸發出巨大的愛國熱情,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條戰線上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