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之地天等萬福山:廣西一座小巧玲瓏的幽宮

福壽之地天等萬福山:廣西一座小巧玲瓏的幽宮

天等萬福山位於崇左天等縣向都鎮北郊,因其孤峰拔地而起,壯若竹筍,形如卓錐,在過去,又被稱為獨秀山。萬福山高約六十米,腰徑約五十米,四周良田圍繞。《廣西名勝紀遊》一書中,讚譽萬福山為埋藏於桂西群山中的一座小巧玲瓏的幽宮。

福壽之地天等萬福山:廣西一座小巧玲瓏的幽宮

萬福山的西面有寬敞溶洞,洞分三層,萬福寺即“藏”在溶洞之中,依洞、依山而建。洞的下層建成文武廟,供奉孔夫子、關公、岳飛等。廟門刻一聯曰:“文筆紀春秋萬古綱常昭日月,武功扶漢宋兩朝義勇壯山河”。二層為觀音寺,內供觀音菩薩。兩邊廊柱上各塑有蛟龍,盤柱而上,栩栩如生。可惜被打爛,痕跡仍留。寺門上掛一匾額曰“慈雲廣被”。三層是一大洞口,穿山而過。洞前石壁上架一天橋,用梘木構成。經三百多年仍固。登橋遠眺,向都山城盡收眼底;移眼腳下,如置身於雲端,不禁心驚肉跳。天橋旁懸崖上刻有“南疆永固”。

福壽之地天等萬福山:廣西一座小巧玲瓏的幽宮

洞內地面上置有石桌石凳,供遊人休息。石桌旁有天然石獅、石龜,伴著遊人嬉戲。洞頂乳石倒掛,後洞口石壁上刻有“風洞”二字。站後洞口,清風拂面,涼爽清幽。放眼遙望,山後小河蜿蜒,數座小山包立於河邊。前人形容為“五馬沿江走,三星水上浮”,蔚為壯觀。風洞旁有兩個小洞,一洞通後山腳,一洞通後山頂。小洞內石上有一腳印,相傳為宋朝儂智高的四弟儂智會留下的腳印。

相傳萬福寺“始於明崇,擴於清康”,是廣西唯一的一座懸空寺,1997年,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福寺幽閣清曠,臺榭點綴,石室造化天工,許多香客遊客為之傾倒。

萬福寺沿凹洞自下而上建設,寺中亭臺閣榭層層疊疊,雲梯天橋跨空曲環,拾級而上,向都山城盡收眼底,猶如置身於雲端。進入寺中,可見洞頂乳石倒掛,猶如盞盞天燈,為遊人照明。寺內還建有文武殿、觀音閣、如來廟等。寺中多處石壁至今仍留存文人墨客題詩 ,“名山千劫快同登,直上瑤臺最高層。洞府鶯花紅日麗,仙山樓閣碧雲蒸。名山好似前溪水,靜意還同古佛燈。此際憑臨多逸興,聯吟好句讓良朋”的詩作,讚歎萬福寺清風拂面,猶如仙境;小洞內一腳印隱約可見,相傳為宋朝儂智高的四弟儂智會留下的。

萬福山也是一個具有革命傳統意義的地方。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同志在此召集向都縣委書記陳鼓濤、向都縣蘇維埃政府領導林柏及赤衛軍幹部林華封等8名地下工作者開會,部署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工作。因此,萬福山也留有當年革命的紅色印記。

如今,天等縣重點包裝、策劃一批高精優旅遊項目,其中就包括天等萬福山旅遊景區項目,深入挖掘萬福山福壽內涵,尋古時印記,讓更多人領略萬福山的秀挺,萬福寺的清曠。

文:覃柳鮮、碧山雲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