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

我知道楊超越的時候,101已經組團出道了;我知道101的時候,源於周圍朋友關於pick誰的討論;我知道pick的時候,我的輸入法剛剛消化完diss。

​朋友說,“服老”大概就是微博熱搜你都看不懂,上不知國家要聞,下不知當紅流量。當我努力不服老的時候,終於發現最近的流行趨勢就是練習生啊、男團女團一類。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嗯,不過總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受歡迎的永遠是漂亮的皮囊和青春的body啊。各大流量的粉絲們,此處毫無貶義,

因為任何一個物種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毫不掩飾對於“美”的欣賞,例子我就不舉了。

中國在古代就很會利用人們對“美”的趨之若鶩進行營銷了,比如相貌出眾的女子,多少地主鄉紳為博美人一笑投擲千金,連王侯將相也是撕布帛、點烽火未免於俗,甚至連女子見了都是不忍苛責反而我見猶憐呢!漸漸地,這些美貌的女子會被包裝成武器、甚至是商品。不過,單以色事人,很容易色衰而愛弛,所以她們或能歌能舞,或通文才武略,或善一技之長。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


​到此為止,簡單來看,這跟《創造101》如出一轍,遴選一批品相出眾的女子,有才藝傍身為加分項,能歌善舞最佳。然後無死角無空隙地把他們的生活攤開,有殘酷和嚴格的淘汰制度,一旦懈怠滯後就可能失去舞臺,失去“夢想”。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 楊超越算是這個比賽的異類。她天分不夠,看起來也不算十分努力:唱歌跑調,跳舞掉拍,任何時候都是哭唧唧的,說話也總是有點不合時宜。但是總是憑著美麗的外表有著超高的人氣,業務能力不強,但是硬件夠強啊。就像花樓裡最美豔的姑娘,只是施施然出來轉了一圈,就吸引了絕大多數人的眼光。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就這樣,楊超越每天都在花式上熱搜,更多的是負面評論和實名diss。可是大家只知道“捧殺”,殊不知“殺”也是“捧”啊。商業社會就是不在乎正面負面意義,點擊量和閱讀量是第一生產力。一時間,所有人都來消費她:自以為是地代替觀眾罵她的文章一時間層出不窮;甚至犀利採訪她的父親和老師博人眼球。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互聯網時代成名的代價太大,你似乎需要赤條條地來接受每一個普羅大眾的批判和苛責,即使你沒有傷害過任何人的切實利益,僅僅是因為不符合預期人設。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後來,又漸漸聽到這樣的呼聲,網友開始譴責那些蹭熱度和流量的言論和內容產業。每個人開始質問:“人血饅頭”好吃麼?不知道,我覺得他們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這些輿論的推波助瀾者!他們這樣強烈的正義感也許就恰恰來自於內心的愧疚感,你一句我一句,從沒想過會把一個姑娘血淋淋地攤開在眾人面前,他們的愧疚逼著他們正義,逼著他們站上了道德制高點。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就像當年的《搜索》,高圓圓飾演的那個姑娘就是被唾沫淹死的,事後,法律能制裁誰?道德能譴責誰?不過是網上一個個毫無意義的ID罷了。誰會承認自己也參與過一場謀殺呢?一場網絡暴力的謀殺呢?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搜索》只是一個普通人的悲哀,而我認識你如果準備要當一個明星,你享受追捧的同時,就要承受這些輿論暴力。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歌唱藝術家,一個表演藝術家。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這絕對不會是一個一直懷才不遇的時代,但是這也是一個須臾迷失自我的時代。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我還記得《十三邀》裡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話,那就是一個文人和商人的對話,無他。任何一個時代,文人普遍都是厭世的,許知遠就極其討厭浮躁的21世紀;而商人都是逐利的,馬東愛極了這個只需要簡單地博人眼球能換取源源不斷利益的時代。

這個時代空前地放大了“顏值即正義”的信條,整容和美妝是永恆的主題,讓無數少男少女的夢想成為想在舞臺上閃閃發光的人,快手、抖音更是成為素人爆紅的重要渠道,他們自願把自己放上看臺,想接受欣賞和追捧,出發點可能就簡單得如同你想在朋友圈裡放一張自拍。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所以,楊超越站上《創造101》的舞臺首先是自願的,她是想紅的,只是沒想到自己會這麼紅。她的人設可能就是自己的真性情,一個普通的人就是可能沒有什麼天賦,還只想每天躺在床上。但是也有可能是自願被消費的,畢竟天分不夠還不努力,心裡知道會被噴仍然不想包裝自己,可能也是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手段。

楊超越:我只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犧牲品”​ 而我們廣大網友,只是一群被迫接收公司剪輯和包裝後內容的看客罷了,我們只能看到他們想讓我們看到的樣子。所以,不要僅僅相信一些言論和視頻立出來的人設,我們可能只是一把被支配的槍。

最後,這個男團女團的選拔可以說是娛樂圈又一現象級的選秀節目了,和當年只能拿著手機短信投票的“超女快男”一樣,受眾囊括男女老少。

不一樣的,可能是我們對“美”的追求更“高”了吧……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