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銀幣的內幕

銀幣,指銀質的錢幣,具有普遍的收藏價值,以"袁大頭"為代表。

探索銀幣的內幕

從錢幣收藏的角度講,不建議把銀幣表面的黑色氧化層清理掉。

這樣做很容易損傷錢幣表面,也影響銀幣的收藏價值。

另外,用牙刷蘸牙膏擦拭的方法確實可以清理銀幣的氧化層,但一定要用軟毛的,否則銀幣必損無疑。該方法很難做到恰到好處,不推薦使用。

另外,還可以用低濃度酸性液體清洗。該方法同樣有損傷銀幣的危險。對化學酸要很熟悉才行

探索銀幣的內幕

“袁大頭”是銀元收藏中最普通的一種,也是市民手中收藏最多的一種。1914年,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和提高個人政治地位而發行銀元貨幣,因銀元鑄有他的側身圖像,故此又稱“袁大頭”。“袁大頭”由天津造幣廠首先開鑄,其後南京、廣東、武昌、甘肅等地的造幣分廠陸續鑄造,隨即其便成為當時的通行貨幣。由於鑄地多、鑄量大,出現了許多版別。儘管版別存在差異,但“袁大頭”的標準重量都為七錢二分,以今天的計量方法是26.697克,成色為89.1%;有壹元、中元(五角)、貳角、壹角四種面值;按年號,“袁大頭”主要有3年、5年、8年、9年、10年版等,其中5年版沒有壹元幣。

探索銀幣的內幕

在另外版別的壹元“袁大頭”中,加鑄“甘肅”兩字版同樣珍貴。該版別“袁大頭”是由甘肅造幣廠沿用1914年的版別,在袁像左右加鑄“甘肅”二字,且只鑄造了數萬枚,目前存世量稀少,

探索銀幣的內幕

鑑定方法:

一、聽音質。含銀量達90%左右的銀元,撞擊後的聲音低沉柔和,婉轉悠揚;偽品要麼清脆刺耳,要麼沉悶木呆,共同的特徵是餘音短促。在敲擊對比時,兩指拿捏幣面的接觸面越少越好,保證其自然震響的效果。據說舊時有的銀號、錢莊老闆自個兒躺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叫夥計將銀元一個一個往大水缸的邊沿口撞擊,聽其聲響以辨真偽。

二、稱重量和量厚度、直徑。這兩種鑑別手段都需藉助於天平、秤、遊標卡尺一類的稱量工具。銀元在長期流通中會磨損消耗,一般來說都達不到理論重量,但並非“短斤缺兩”,如果庫平七錢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問了。筆者曾購一對庫平七錢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重量都是25克,鑑定的結果證實了疑問是對的。銀幣的標準平碼換算為:庫平一兩=37.31克,庫平七錢二分=26.81克,庫平三錢六分=13.41克,庫平一錢四分四釐=5.37克,庫平七分二釐=2.69克,庫平三分六釐=1.34克。銀元的重量、厚度與直徑允許有誤差存在,但若出現兩個極端性的,十之八九有問題。

三、驗邊齒。銀元機制的邊齒細緻勻稱,規整劃一,偽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跡。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國早期流通的外國銀元,如“法國大力神”,邊齒一圈為間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幣種的邊齒形態。

四、看顏色。銀質與非銀質金屬從其表面顏色可以區別,銀質的光澤自然悅目,銀光閃閃,一般用以替代的廉價金屬很難達到這一點。放置時間長的銀元表面會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謂“包漿”,但不像古錢幣那樣重,只要一經擦拭便整舊如新。銀的化學分子結構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色現象。另外,對鍍銀的偽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識別,用砂性橡皮反覆擦拭,便可剝去其偽裝的外衣。

五、觀幣面。在陽光或燈光下,將銀元幣面與眼睛平視,觀察幣面底層有無凹凸不平的現象。造假者使用的鑄造設備難使幣面底層平整如鏡,對文字圖案與幣面底層的銜接部位要特別留意。

六、察磨損。銀元經過長時間的流通,總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和擦劃痕跡,自然生成者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作舊的偽品表露的是人工行為和機器行為的有規律的磨損面和擦劃痕。有人說作舊作得最巧的是在鑄幣模具上作舊,就是磨損面、擦劃痕和坑坑窪窪在模具上就做出來。對付的辦法就是持多個同類別的銀元,在低倍放大鏡下一一細察,“李鬼”就會原形畢露。

七、對圖錄。手邊儘可能置備幾類印刷精良的銀元圖錄,將實物與之仔細對比,大處看文字圖案的框架位置,小處看文字的筆畫處理和圖案的細微末節,尋找破綻。

探索銀幣的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