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鄉路,有千條萬條,你走過幾條?


過年了,當我們再度踏上一條條充滿泥土的鄉路回家,心裡該是何種的滋味。但,路再遠,再曲折,我們都要回去,因為那是我們的家。

這是山西大寧縣普普通通的一條鄉路。老人家,今年70歲了,他有兩個孩子都已成家,自己腰板硬朗,在冬閒時節,拾拾柴火,這一冬天就夠自己燒了,也能省不少錢。

這是一條不常見的鄉路。在遠處圓圓的山包上長著一棵樹,一戶人家就住在它的下面,看起來挺浪漫的,缺水是這裡人們生活的難題。

這是山西平陸下皂坡村的一條土路,下雪了,人們把它打掃出來,形成了一個叉。人們說,擱平時你是看不見的。春種秋收,颳風下雨,人們都是從這分叉的路走回家的。

這是山西鄉寧坡頭村的一個老鄉,他正站在自家院子前的土路邊上。聽口音是河南人,今年60了。老家是河南杞縣的,他是雖父親逃荒落戶到山西的。孩子在縣城上班,老伴去年過世了。這條鄉路,就是自己一輩子生活的見證。

這是盧氏官坡村的一條鄉路,儘管路面已經已經被水泥所覆蓋,但仍能依稀看到它通往山外的模樣。清晨,人們推著獨輪小車,裝著剛出鍋的熱豆腐,一聲叫賣的亮嗓,將人們帶回到慢節奏的年代。

這是山西霍州一個叫師家溝的古村,這位老者像我講述了晉商的過往。多少大車小車,就是從這條鄉路走向平遙的。

下雪了,當人們出現在這條鄉路上,這便是山西平陸窯峪村帶給人們的一幕景緻。

這是盧氏縣磨溝鄉一條鄉路旁,老鄉正在用路旁的石磨拉玉米糝子。孩子在縣城上班,自己和老伴要進城了,把家裡拉好的糝子帶一些。老鄉說,孩子忙,平時回不了家,吃了老家的玉米糝,就記住了家鄉的味道。

現在,隨著社會前進的步伐和經濟生活節奏的加快,一條條鄉路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會慢慢的改造消失。但,鄉路是人們曾經的生活載體和遠去的過往。

一條條彎彎曲曲的鄉路,不管它通向何方,它就是你魂牽夢繞的牽掛。在它的盡頭,就是父母淚眼朦朧像你揮手告別的哪一時刻。 要看作者更多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