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早些年聽郭德綱相聲的那些人,或多或少有認識王玥波的,畢竟兩人合作過一段時間,在河北地方電視臺還錄製了一些相聲,那時候郭德綱還留著頭髮,有點青澀,王玥波的身材也還沒怎麼長開。

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正因為聽郭德綱,才知道王玥波,然後找了一段評書聽,《大隋唐》,然後就喜歡上了,這麼多年聽下來,說不上是鐵桿的波絲,差不多也算是半個王玥波的粉絲了。但是,相對於王先生的名氣和其評書的傳播度來說,總覺得有些為之扼腕。一個是這麼好的作品,聽的人卻不多,尤如錦衣夜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句老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茅坑拉屎臉衝外的漢子,總有一天會坐上抽水馬桶!期待之餘,聊聊我所聽過的幾部評書,有些已聽了幾年,記不太清,難免掛一漏萬,不敢言評點,僅作閒談交流:

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1《大隋唐》:這是我聽的第一部評書。趣味上來說,本人並不喜好傳統評書,包括各位名家在電臺或電視臺演的,還有家鄉社戲流行的那種一個人(往往是瞎子)拉二胡,另一個人連唱帶說的“走書”。所以王老師的這部《大隋唐》是讓我從不喜歡評書到喜歡上評書的一部“開蒙”之作。原來評書也可以這麼講?原來評書也可以當相聲來聽?原來評書還能講到天荒地老,讓聽的人還一直就這麼不捨不棄的聽下去……王玥波的《大隋唐》應該是陳蔭榮的《興唐傳》版本改編而來,其中有很多現掛和相聲段子,有心者甚至還能通過這部書聽到德雲社的“社變風波”,以及與各種人際關係上的微妙變化。這部書是玥波老師的成名作之一,只是前期開書順序有點亂,應該是當單口相聲那麼演的,也沒想能說這麼長,不然也不至於一再把順序打亂,中間還把《鎖五龍斬雄信》提前說了,賺了聽眾一把眼淚,自己又捨不得放下。不知是不是同為江湖人的關係,作為說書人玥波最愛的是單雄信,那種為朋友不惜托出個人家人團體組織甚至是全部身家和情感的赤膽,到了“鎖五龍”,你去聽,催人淚下,關鍵是他前前後後還說了兩遍!2333……(三星半)

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2《永慶昇平》系列:《宋金剛押寶》《馬壽出世》《康熙私訪月明樓》《張廣泰回家》《三盜九龍杯》,這一系列中短篇評書作品,解放前就大多已被相聲演員改編成單口相聲來演,稱之為八大棍兒,所以嚴格來說,文本與永慶昇平已然沒有多大關係,這對於王玥波本身就是相聲評書兩門抱的演員來說,演繹起來自然更是得心應手,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郭德綱的單口相聲。尤其是《三盜九龍杯》,在笑料不斷的同時把幾個神偷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而且故事情節相對完整,都不用太多閒篇來支撐,故事本身又非常逗樂。《三盜》也是我向路人推薦最多的作品,王玥波早期評書的經典作。(四星)

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3《雍正劍俠圖》,聽這部書得有過日子的心,很慚愧,我聽到九罪證兇僧就棄了。實在是聽不下去,不是玥波老師講得不好,說實話,聽的就是玥波老師扯閒篇和現掛的功夫,故事結構和情節到後期粗製濫造,比那些二流的港臺武俠小說還不及。但是前面幾回,尤其是幾個俠客一個個出場的相應背景和個人恩仇,有些拿出來都可以單獨成書。主線情節太乏味,追盜追兇,一路平山滅寨殺小妖斗大怪,沒背景的全打死了,有背景的拉出背景懟背景……甚至於是非不分,正派比反派還不是東西。人情派系高於原則道義,江湖江湖,混對了圈子你是正道,混錯了圈子你就是黑道。江湖,是圈子和人脈的江湖。全篇俠義道,擱金庸梁羽生來寫,那就是鷹犬爪牙,全不是東西。話說回來,玥波老師能把不是東西的俠客說成是個東西,還是不錯的東西,入情入理,那也是能耐。這部書,我一般不推薦,感覺能聽《劍俠圖》的差不多都是老聽眾。(三星半)

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4《三國》,王老師沒有系統的講過三國,只講過《約三誓》《苦肉計》和《火燒戰船赤壁鏖兵》。說的是赤壁鏖兵,這也是連麗如連先生在書館練兵的群英齊上陣的一次拉練,一起播講的有李菁,梁彥,祝兆良,連麗如等。當然現場氣氛最火的還是王玥波講的那幾場。儘管在熟讀三國的人聽來,難免有幾處硬傷或紕漏,但是,王的三國依然趣味性第一,脫離書本的內容,點評也是有獨到之處:如關羽的“刺顏良”,為什麼稱之為“刺”?黃蓋的苦肉計有沒有可能反被“操”等等,評書演員,評得好與壞有沒有道理且不論,如果沒有了評,照本宣科,那就不是評書,我買本書自己看或者看看電視劇好不好?所以,我個人還是比較期待王玥波能夠在以後說一下全本三國的(四星)

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5《聊齋》系列: 聊齋四百多篇,名人爭相評讀,評書藝人更是發展廣大,官方曰之反封建,反專制。四大名著之外,聊齋因其文言文之故,又因“離經叛道”,往往因違背主流價值觀而落了下品,如《黃英》批判的是為三鬥米而折腰的陶潛,明褒暗貶,尤其是將陶淵明樹立為榜樣的那些人,尤如葉公好龍,好的是菊花,但你能代表菊花的意志了麼?《田七郎》也是如此,古來將專諸視作孝母之典範,但田母,恰恰作為專諸之母的反面來襯托。《紅玉》裡的鬍鬚大俠,更是直接,程嬰不過是婦女之作,公孫杵臼更是不智。聊齋故事裡類似的“離經叛道”之言舉不勝舉。晚清聊齋評論大家但明倫先生直言,讀聊齋,恍若讀左傳,照我個人看,聊齋更是對東周,對秦漢,對中華歷史上名人軼事,形式崇拜的“反其道而行“,對當時“大眾文化”,集體無意識服從的一次背叛,就此而言,除了聊齋,無出其右。

我最喜歡玥波老師的聊齋。兩個意思:一在我個人來說,王玥波的所有評書作品以聊齋最好,二,同其他人比,(包括郭德綱,劉利福)王玥波的聊齋最引人入勝!評書,王玥波稱得起自成一派,尤其是聊齋系列更是風格獨特,趣味性和故事性結合得恰到好處,引經據典,談笑風聲,比喜馬拉雅上某些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說書話理,玥波老師自認年齡未到,情理往往評不到好處,但是聊齋那種“家長裡短”,“兒女情感”“鄰里鄉人”“父母公婆”“貪官汙吏”“妖狐鬼怪”處處透著人情世故,人物形象各異,道理往往也是深入淺出。玥波老師卻能通過個人的語言特色和評述方式將其演繹成一篇篇經典。尤其是《江誠》和《馬介甫》,玥波老師最最拿手的就是說悍婦和懼內情結,確實有生活!(五星)

6《水滸》,短打書的經典之作。可惜網上至今沒有好的音像資料流出。

三言兩語話王玥波評書


另,王先生講的是北京評書,他在書中經常會用一些京腔京韻,據說,這與連派評書不無關係,當年連闊如先生就喜歡用京劇唸白,王傳承自連,自然會吸收運用,而且書中俏皮話很多會用北京俚語,有時會脫離書本講解一翻,也不失其中趣味。有些人說,評書演員的語言習慣和生活習俗難免會影響到評書的受眾範圍,大致是過不了長江以南,筆者是浙江人,聽書以來並沒有這方面的障礙,相反,還淆到了幾句北京俚語以及感受了北京的人土風情,不失為一種見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