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在產業轉移中的汙染問題

理財頻道——城西

中國各地區之間尤其是東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差距大,國家主導和自發進行的產業轉移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其中的汙染轉移問題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引進中、東部等地區產業,雖然可以極大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汙染轉移也造成了當地的環境質量的下降。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本文從產業轉移的角度來看待汙染的轉移問題。

在石藥集團中潤製藥內蒙古有限公司進駐內蒙古的7年多時間裡,通過排放汙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多個汙水湖,有的汙水胡面積竟然高達 350多萬平方米,這足足有490個標準足球場般大小。

2013至2014年,"洋垃圾"走私案件在中國多達312起,發達國家轉移至中國的固體廢物高達143萬噸。這種廢棄品的轉移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據有關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09年,外商投資於東部密集型的產業減少了6個百分點(從30.7%減少到了24%),恰恰相反的是外商投資於西部的汙染密集型的產業竟然大幅增加了16個百分點(從37.9%到54.1%)。

由此可以推出如下的結論:

1.東、中部這兩大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將汙染密集型的產業轉移至西部欠發達地區。

2.外商仍然傾向投資於我國西部地區的那些高耗能、高汙染、高成本的"三高"的工業產業部門。

中國西部在產業轉移中的汙染問題

原因分析

1.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分析

一般來說,產業轉移以及投資不是環境問題形成之根本原因,環境成本沒有被內部化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而市場以及政府失靈則又是環境成本沒有被內部化的原因。

2.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

在沒有約束機制的非合作的博弈背景之下,保持基本的環境投入量和加大環境投入兩個選項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選擇前者,這與現實中高度吻合。中央和地方都有保護環境的動機和發展經濟的動機,但在兩者的非合作博弈下,初衷變了形,兩者在博弈後找到了保持基本環保投入的最佳策略,但對中國整體福利而言,這樣的博弈均衡狀態卻不是最佳的。在經濟發展,環境汙染問題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只是遵循慣例,不加大環保投入,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也正因為某些政府的無作為造成了某些地方的環境災難事件,

這值得我們反思。

3.政策原因:環境政策與標準的差異

環境規制政策的嚴格與否,環境標準的高低差異這些都是企業在該地進行生產或轉移生產的所要考慮的因素。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完成現代化工業化、國民收入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對汙染後果有了更深刻認識,環保意識普遍得到提高,這也就要求政府出臺更加嚴格的環境標準與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而中國西部目前仍處於發展經濟的階段,這時候為了招商引資會把環保標準放得低一點。兩相對比,汙染企業便轉移至中國西部。

中國西部在產業轉移中的汙染問題

解決方案

1.積極調整吸引外商投資的發展戰略

中國西部地區需要充分認識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我國的這兩大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美麗中國。中國西部地區要增強環境保護和生態維護的意識,處理好引進外資的效率與西部地區人民環境公平要求權的關係。

2.建立健全環境稅徵收機制

值得指出的是,稅費改革涉及企業與經濟活力問題,要平衡好兩者關係。同時規範相關收費環節,公開透明進行,避免尋租現象出現。

3.妥善處理好政府"失靈"問題

(1)建立政府相關的目標責任制

真正建立起綠色GDP指標,把環境保護作為領導幹部考核的指標,有重大環境災難發生時,實施一票否決制。

(2)建立對政府官員多元立體的的監督反饋體系

需要把政府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打牢監管的制度籠子,就要充分發揮上級政府、媒體、公民的監督力量,積極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建設美麗西部、美麗中國,我們任重道遠。讓我們攜手呵護我們美麗的家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