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在产业转移中的污染问题

理财频道——城西

中国各地区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国家主导和自发进行的产业转移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其中的污染转移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引进中、东部等地区产业,虽然可以极大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转移也造成了当地的环境质量的下降。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本文从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待污染的转移问题。

在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进驻内蒙古的7年多时间里,通过排放污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多个污水湖,有的污水胡面积竟然高达 350多万平方米,这足足有490个标准足球场般大小。

2013至2014年,"洋垃圾"走私案件在中国多达312起,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的固体废物高达143万吨。这种废弃品的转移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9年,外商投资于东部密集型的产业减少了6个百分点(从30.7%减少到了24%),恰恰相反的是外商投资于西部的污染密集型的产业竟然大幅增加了16个百分点(从37.9%到54.1%)。

由此可以推出如下的结论:

1.东、中部这两大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将污染密集型的产业转移至西部欠发达地区。

2.外商仍然倾向投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三高"的工业产业部门。

中国西部在产业转移中的污染问题

原因分析

1.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产业转移以及投资不是环境问题形成之根本原因,环境成本没有被内部化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市场以及政府失灵则又是环境成本没有被内部化的原因。

2.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

在没有约束机制的非合作的博弈背景之下,保持基本的环境投入量和加大环境投入两个选项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选择前者,这与现实中高度吻合。中央和地方都有保护环境的动机和发展经济的动机,但在两者的非合作博弈下,初衷变了形,两者在博弈后找到了保持基本环保投入的最佳策略,但对中国整体福利而言,这样的博弈均衡状态却不是最佳的。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只是遵循惯例,不加大环保投入,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正因为某些政府的无作为造成了某些地方的环境灾难事件,

这值得我们反思。

3.政策原因:环境政策与标准的差异

环境规制政策的严格与否,环境标准的高低差异这些都是企业在该地进行生产或转移生产的所要考虑的因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完成现代化工业化、国民收入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污染后果有了更深刻认识,环保意识普遍得到提高,这也就要求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中国西部目前仍处于发展经济的阶段,这时候为了招商引资会把环保标准放得低一点。两相对比,污染企业便转移至中国西部。

中国西部在产业转移中的污染问题

解决方案

1.积极调整吸引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

中国西部地区需要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的这两大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中国西部地区要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意识,处理好引进外资的效率与西部地区人民环境公平要求权的关系。

2.建立健全环境税征收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税费改革涉及企业与经济活力问题,要平衡好两者关系。同时规范相关收费环节,公开透明进行,避免寻租现象出现。

3.妥善处理好政府"失灵"问题

(1)建立政府相关的目标责任制

真正建立起绿色GDP指标,把环境保护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有重大环境灾难发生时,实施一票否决制。

(2)建立对政府官员多元立体的的监督反馈体系

需要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打牢监管的制度笼子,就要充分发挥上级政府、媒体、公民的监督力量,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建设美丽西部、美丽中国,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携手呵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