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文物」南朝青瓷雙流雞首壺

「忠州文物」南朝青瓷雙流雞首壺

南朝青瓷雙流雞首壺

□黃星

雞首壺,又稱天雞壺,因壺流做成雞首狀而得名,是六朝青瓷中較為常見的器型,也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一種壺形。

“雞”諧音“吉”,反映了人們對吉祥安寧生活的祈望。而雞紋飾,作為一種圖騰崇拜,早在兩漢陶器上屢見不鮮。至三國、兩晉時期,雞紋飾開始出現在青瓷上,且以雞首裝飾最為常見。尤其是南北朝時期的盤口壺,特別盛行以雞首作壺流進行裝飾。

忠州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南朝青瓷雙流雞首壺,於1969年11月出土於東溪鎮火電廠崖墓,為國家二級文物。壺高24釐米,口徑11.6釐米,腹徑22.8釐米,底徑14.2釐米。與一般常見的單流雞首壺不同,它在盤口壺的基礎上,壺肩一側安裝有兩個雞頭,另一側安裝壺把且上接盤口。另外,壺的兩側還裝有系耳。壺身飾以弦紋,這是東晉青瓷的主要紋飾。凹弦紋處形成青綠色的積釉圈帶,與淡青的底色相輝映。這種東晉青瓷風格,標誌著青瓷發展進入一個重要時期。

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和動盪的時代,也是思想的大解放和轉折時期,各種文化思潮得以發展和滋長,這些思想都在這一時期的青瓷製造上得到體現。從考古發掘的資料看,這一時期墓葬中各類青瓷動物類造型的器皿大大增加,成為主要的隨葬品。這種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動物裝飾題材,直接反映了那個時候人們的宗教信仰和情感,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群生蟲豸皆有靈”思想的認同。而雞首壺是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審美與實用結合的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儘管三峽地區出土了大量的六朝瓷器,但在魏晉時期,這裡本身並不具備瓷器生產能力,而是作為外來輸入瓷器的消費市場和轉運節點。外地瓷器等手工業商品沿長江水路沿途販賣,流入蜀地核心區,成為社會中上層人士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費品,隨後又成為地方窯場臨摹、仿製的對象,進而從根本上推動了隋唐時期巴蜀本地制瓷業的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