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清政府租讓給英國,有付租金嗎?

瓣瓣瓣瑪瑪

付租金?不但沒有半毛錢租金,清政府前後還得倒貼英國3000萬兩白銀!

香港地區實際包括3塊: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這3塊分3次被英國人佔據,其中香港島、九龍半島是割讓,只有新界是租借,請注意這是“租借”,白借的。

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趁機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以武力未果,反倒在1842年8月,被迫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確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同時規定,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分4年繳清,逾期每年加收5%利息。

1860年,《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

1860年10月,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同時規定,增加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簽訂,賠款白銀400萬兩)的賠款至800萬兩。

1898年,《新界租約》,租借新界

1898年6月,英國再次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

通過上述3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佔據了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在內的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

大家不要被“租”字迷惑了。所謂“租借”,關鍵在“借”不在“租”。既然是借,自然是你情我願,平等對話,沒什麼租金。就好像兩個好朋友,你甘願把你家借給我住,又不是租,怎能問我要租金呢?我還得問你要看護費呢!

真理和公平永遠在大炮的射程內,這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慘痛教訓。


狄飛驚

說到香港,一般分為三部分,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去過香港的朋友都會發現,香港島和九龍關聯緊密,比較繁華,面積也較小,屬於市中心,新界面積較大,但是相對來說較為落後,屬於郊區。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這要從香港的起源說起。

1842年,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利,中國被迫與英國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其中一條就是割讓香港島給大英帝國,注意:是永久割讓,不是租借,沒有歸期,也談不上租金問題。

1860年,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利,中國被迫再次簽訂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請注意:本次依舊是無條件割讓,並非租借,也沒有歸期一說。

1898年,由於甲午戰爭的失利,英國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個大小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

按照這個時間段計算,正好1997年租期結束。

所以:確切的說:只有新界是租的,不過沒有租金!

說道這再做點引申:當年英國殖民者剛到中國的時候,並沒有看上香港,而是相中了浙江的舟山群島。不能不說英國佬海洋國家出身,眼光就是毒,彼時上海依舊是個發達的縣城,但是英國已經看到了這個地方的經濟潛力,所以開口就提出要舟山群島,被清政府拒絕,加之在舟山水土不服,只能退而求其次,提出割讓香港,香港在第一次割讓以前屬於蠻荒之地,整個香港島不足3000人,加之距離中原遙遠,清政府也沒有太當回事,所以香港九龍就這麼出去了。新界的租借有些奇怪,甲午戰爭後,法國提出租借廣州灣,英國唯恐吃虧,馬上提出租借新界,不同意也的同意,就是要強買強賣,一來二去,無能的清政府半推半就也就答應了。

弱國無外交,就是這個道理!好在新中國後來強大起來,我們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而國力的強大為我們收回香港澳門提供了堅強的後盾,這才有了97年收回香港,99年收回澳門!



日慕鄉關

沒有。

香港是分三次被英方佔領的,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佔尖沙咀、昂船洲,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佔新界,其中香港島和九龍(尖沙咀和昂船洲)是割讓,那裡直到1997年7月1日迴歸中國都是英國領土,當然也就不存在租金問題。

佔香港總面積約90%的新界(包括九龍半島尖沙咀以外的陸地,和香港周圍幾十個離島)是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給英國99年的,理論上是英國租借中國的中國領土,照理是要付租金的,但實際上條約全文隻字不提租金。

我們來看看這個條約的全文。

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

溯查多年以來,素悉香港一處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資保衛,今中、英兩國政府議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圖,展擴英界,作為新租之地。其所定詳細界線,應俟兩國派員勘明後,再行畫定。以九十九年為限期。

又議定,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紮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其餘新租之地,專歸英國管轄。至九龍向通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又議定,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碼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將來中國建造鐵路至九龍英國管轄之界,臨時商辦。

又議定,在所展界內,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為業入官,若因修建衙署、築造炮臺等,官工需用地段,皆應從公給價。自開辦後,遇有兩國交犯之事,仍照中、英原約、香港章程辦理。查按照粘附地圖所租與英國之地內有大鵬灣、深圳灣水面,惟議定,該兩灣中國兵船,無論在局內、局外,仍可享用。

此約應於畫押後,自中國五月十三日,即西曆七月初一號開辦施行。其批准文據應在英國京城速行互換。為此,兩國大臣將此專條畫押蓋印,以昭信守。此專條在中國京城繕立漢文四份、英文四份,共八份。


大清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李,經筵講官禮部尚書許 大英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竇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西曆一千八百九十八年六月初九日


是不是隻字不提租金的事?至於有香港學者引用當時報刊資料,說“1898年尖沙咀南區租金500兩”,那是指南區地產的租金,如前所述,尖沙咀包括南區自1860年後就已經是英國領土,如何會付給中國租金?

事實上不但條約中隻字不提的租金分文不付,條約中明文規定中國政府仍有管轄權、駐官權的九龍城寨,在此後幾十年里港英當局也百般設計,最後硬是給弄成了個有名無實的奇葩所在,這是英國霸權和殖民邏輯的體現,但也何嘗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精心設計的免費有期限租借法,本意是省錢,卻未料及99年後世事滄桑,英國不再是世界第一強國,當初自以為得計的設計,最終反便利了中方的收回主權(而且是連港九一起收回)。

順便說一句,這種不平等條約規定的租界租金一般都很少,且被租國一旦獨立往往以拒絕收租金的方法表明不肯放棄主權和治權,如美國永租、年租金規定為2000金幣(約合4085美元)的古巴關塔那摩,美方為體現“我們有權在這租下去”每年按期付租金,而古巴政府自卡斯特羅上臺後就再也沒收過一次。


陶短房

近代中國曆經百年恥辱,喪權辱國的條款將一塊塊土地劃分出去,原本領土主權完整的國家變得支離破碎。租界中漢人的命運苦不堪言,而外國人享受著超乎人權的待遇。一九九七年迴歸祖國的香港你清政府租讓給英國,有付租金嗎?

租界的產生

要想知道租界是否有租金,要從租界的產生一探究竟。最初的租界是德國人提出來。由於德國兩個傳教士在中國意外身亡,引起了德國對清政府的不滿,以此為藉口擴大侵華範圍。強勢提出了將膠州灣租借給德國100年的無理條件。恰逢甲午戰爭戰敗,中國已經無力挑起衝突,膠州灣清政府重要的港口,派官員與德國談判,德國方面回應:“租借一百年中,讓掉一年,總算99年,別事不能減輕,否則,立即佔領東三省。”清政府只能接受這喪權辱國的條例,每年收納德國那點象徵性的租金。

英國租借香港

中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是列強租借中國土地的先例。自此以後,列強開始以此為模本,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在法國割讓廣州灣,英國坐不住了立即向清政府索要九州島作為補償,美名其曰“利益均沾”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條約》“新界”被划進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和德、法兩國同樣租期香港99年。

租金問題

在清朝末那個黑暗的年代,西方列強紛紛以各式各樣的藉口租借中國土地99年,這是導致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國家重要原因之一。長期租借土地基本上已經成為中國人民悲哀。99年的租期這裡只是象徵意義。他其實是列強對中國領土的一種永久割佔。由於租借香港的條例是和清政府簽訂。在清政府滅亡後,直到一九九七年中國收復香港,英國再也沒有像中國政府付過租金了。

一個個租界散落在清末的土地上,宛如國中之國,是清末政府的悲哀,也是中華民族百年恥辱的象徵。


品讀武器裝備

香港不是被清政府租讓給英國的,而是英國通過痛扁清政府,強迫清政府租給他的,而且也不完全是租,整個香港分為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前兩塊是直接割,只有新界還是強租的,你想想,這跟搶有啥區別,他能給租金嗎?

英國於1840年挑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首先打開了清朝的大門,1842年,清政府投降求和,簽訂了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除了2100萬銀元的鉅額賠款,還規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看好了,是永久割讓,不是租!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再次被英法聯軍打敗,被迫再向英法賠償白銀800萬兩,同時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以北九龍半島南端的一塊土地,也是永久割讓,不是租!


1897年,列強受到中日甲午戰爭清朝落敗割地賠款給日本的鼓舞,紛紛向清政府提出了貪婪的領土要求。德國強租膠州灣,99年,俄國強租大連,旅順,25年,法國強租了廣州灣,這下英國急了,也要強租,這回他們選擇了九龍半島的北面大片領土及其附近二百多個小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為期99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這是赤裸裸的強佔!怎麼可能給你租金,沒管你再要點佔領費就不錯了。

所以說,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要被欺負,百年恥辱讓人辛酸落淚,任何一個熱血男兒都心如刀絞,心如刀割。祖國強大起來後,我們當然要收回這些本就屬於我們的土地,廢除那一切不平等條約,不必糾結是割讓還是租借,那都是列強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我們要洗刷恥辱,就要強力收回!絕不客氣!國土主權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來不得一絲一毫馬虎!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事,必須先苦笑一聲:這就好比強盜打劫了別人家東西,有給“苦主”付租金的嗎?

而且需要澄清一條的是,在晚清落後捱打的那個年代裡,香港大部分地區,哪裡是“租讓”給英國的?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被英國胖揍後,就咬牙籤了《南京條約》,割掉了香港島。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胖揍,又簽了《北京條約》,割掉了九龍半島南端地區。

這兩塊地方,根本就沒有“租”,全是被人生生一刀割走!

而唯一能稱得上“租讓”的地方,就是1898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打著“租期99年”的幌子,英國又一口氣划走了九龍半島以北以及230多個島嶼,後來統稱為“新界”地區。那既然是“租”,英國人到底要不要付錢呢?您要翻翻整個條約,除了規定英國人佔地,清朝官府衙門走人,滿篇頤指氣使的條文裡,根本就沒說給錢的事。

而且條約墨跡未乾,英國就悍然派兵強佔九龍城,擅自擴大佔領面積。

也就是說,這是英國人打著“租”的名義,堂而皇之侵佔中國國土的可恥行為。那麼問題來了,“租”地起碼要給錢吧?比如說明朝年間,葡萄牙人租了澳門地區,一旦拖租金就會被明軍全副武裝來踹門,稍有違法行為,明朝香山縣令更會把葡萄牙官員(明朝人叫兵頭)抓到衙門打板子,打到葡萄牙人“帖然服”為之。都是租客,怎麼換英國人就這麼橫?因為此租非彼租,英國人這樣“租”下的地盤,當時叫租界。

說到“租界”這詞,近代落後捱打的歷史上,是個常出現的詞。“新界”這種租界,更不是第一次出現。1843年時,英國人就在上海強佔了租界。然後西方各國就像搶肉的惡狼一樣紛紛竄來。整個晚清後期,先後在中國十六個市區劃上了“租界”。別看打著“租”字,卻是人家實實在在的自留地,行政權司法權駐軍權都叫人家抓手裡。連公園門口都可以掛“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是什麼“租地”?這就是變相的殖民地。

也就是說,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租賃交易,就是英國人另一種變著花樣的侵略。通俗點說,就是給任人宰割的清政府,換一種“宰”法。

那為什麼要換這種“宰法”呢?看看英國人“租”新界的前因後果就知道:先是1898年3月,法國人向清政府提出要求,想“租”廣州灣。英國人一聽紅了眼,立刻張牙舞爪也奔過來:你要是把廣州灣“租”給法國,那就要把新界“租”給我。剛在甲午戰爭裡被日本胖揍過的清政府,對這般趁火打劫毫無辦法,只能咬牙忍辱答應。

所謂“租”,就好像一群強盜圍住苦主打劫,你刮一刀我斬一刀。清王朝,就是這可憐的“苦主”。

一個“租”字,縮影了落後捱打的真諦:不止會被打,而且會被這些惡狼般的西方國家,變著花樣打。好在這個恥辱的年代,終於一去不返。


歷史風雲錄

民間無此消息,縱觀現代各種媒體也沒聽說有一分一毫租金,相反,到迴歸之時,香港人民集攢百年的財富,被彭定康捲走了不少。仇恨也許不該定格於此,百年近代史裡,中國人民失去的太多太多。英國人也許對“拱手相讓"的香港至今恥恥於懷,無奈也大勢己去,背後做點小動作,只可視作個別人的小豆觀念,他們在患失的熱鍋裡不堪煎熬,但不怕他蹦出檯面。

他們卻不想"他們的香港"是如何得來的,交租金沒有?



馬島之戰,改寫帝國野心,守好自家的兩畝地,已是心有餘,再無掙扎之力,攀附強勢才讓它能勉強行走。不屌了,我們有正路要走,國強了,才有話語權,才不會捱打。以史為鑑,警鐘常鳴,我們才有偉大復興的幸福感。

有那麼一天,讓渺小來嗤笑偉大,收穫的是笑後的眼淚。別說你曾經,歷史不會再給你曾經,我對你的曾經,不肖。這

是我今天覆興的大願,闔家歡樂,世界和睦,團結如一是最終的地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fwsh1

我是紅雨說歷史。本來想說很高興回答這一個問題,但是回答的時候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租金是沒有的,賠款倒是有不少。第一次鴉片戰爭賠給英國2100萬銀元,第二次鴉片戰爭,賠給英法總共800萬兩白銀。


十九世紀30年代的時候,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很多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都開始染上鴉片。尤其是軍隊,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在林則徐的建議下,1839年道光帝決心禁菸。禁菸造成了英國在華利益受損,於是1840年發動了對華戰爭,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1856年英國第二次發動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最後清政府再次戰敗,簽訂了《北京條約》。《北京條約》裡邊有一條就是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地區給英國。

1898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再次戰敗,英國趁火打劫,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把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地區,包括周圍島嶼以及附近廣闊海域,就是“新界”租借給英國99年。

就這樣,英國通過三個條約,把香港的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整個地區都劃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下。這種強盜行為,強盜行徑,為我們所憤慨,所不恥。

清政府被推翻後,我國一直都沒有承認英國對香港的主權。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不懈努力,香港於1997年7月1日順利迴歸祖國的懷抱。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只有在平等的狀態下,才有資格談租金,在不平等的狀態下,強者說:“我租你的東西,但不付租金。”你能奈他何?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提升,中國於1997年7月1日起從英國手中收回了香港。香港也從此重新回到了中國的懷抱,“一國兩制"開始施行。


葉公來幫忙

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組成的香港被清政府“租讓”給英國,不僅沒有付租金,而且所謂的租讓,也僅僅是對新界在條約上有過這個提法。香港島、九龍是被生生割去,租的說法都不成立。



歷史上關於香港問題的條約有: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是“割”不是“租”。

1856年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又是無理由的“割讓”,等於巧取豪奪。


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以及附近235個大小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

可見,只有新界以租的名義,而且沒有史料證明英國付過租金。


1997年迴歸香港,依據1898年的條約恰好是99年。當時經過艱苦談判,才使香港迴歸。

香港早期照片



百年前,清政府腐敗無能,任人宰割。真所謂“弱國無外交”。

99年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思想及方案創造性地解決了香港、澳門等歷史遺留問題,顯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香港成功迴歸,無不是以國家強盛、軍力強大為基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