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金融陷入模式之困,行業只有一個字:熬

二手車金融陷入模式之困,行業只有一個字:熬

曾經的二手車金融領域,模式不斷創新,被認為是暴利行業。

最高時期的利潤,高達40%。

但目前,幾乎所有的模式均折戟,都面臨著模式同質化嚴重、競爭無序、運營成本高、利潤低等問題。

行業從業者在不停地追問,巨大的二手車市場,到底機會何在?

“2018年,整個二手車金融行業只有一個字,熬。”多位汽車金融的CEO都下了此判斷。

01、艱難求生

“二手車金融領域,到底還有哪些機會?”多位二手車金融的從業者,最近都在苦苦尋找答案。

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二手車金融模式,都發展受阻。

先來看車抵貸。

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4月初,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在運營的只剩859家。

51%的P2P車貸平臺倒閉。

整個車抵貸行業都在洗牌。

先是監管出臺,限制利率,後又收緊了催收,一些暴力催收公司人員,甚至直接被公安部門帶走。

行業風聲鶴唳。

“業務量直接減半,確實難做,一面要儘量盈利,一面要合規,同時還要和大平臺爭資源和市場。腹背受敵。”一從業者稱。

再來看C2C模式,例如人人車、瓜子、優信等二手車平臺。

數年前,這些二手車平臺的廣告,幾乎佔據了所有的黃金時段和黃金地段。

而從去年開始,這些平臺不論是融資還是聲量,都全面收縮。

“C2C這個模式,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驗證結果都是很難走通。”某汽車金融CEO成鑫稱。

這其中的核心,就是“信任”問題很難解決。

“以前車商賣的二手車,都很難保證車是否存在問題,更何況C2C?”成鑫稱,不少用戶都稱自己在這些平臺上買到了泡水車,一度引發了信任危機。

況且,二手車過戶手續複雜,一旦出售過戶後,發現問題將很難退換。

“行業的共識是,C2C進入瓶頸期,很難突圍。”成鑫稱。

而二手車分期、回租等模式,都同樣面臨信用危機的問題。

在今年,這些模式的逾期率也在批量爆發,很多小平臺倒閉。

不可否認的是,幾乎所有的二手車金融模式,都遇到了嚴峻問題,這片曾經無比火熱的市場,到底遭遇了什麼?

02、存在問題

從2015年崛起至今,二手車金融利潤曾經歷過超過40%的暴利期,線上線下業務齊頭並進。

如今跌到冰點,部分企業利潤不足4%,部分公司業務員收入從月入幾萬,到如今不足萬元。

曾經的暴利市場,為何如今叫苦不迭,一片傷亡?

毋庸置疑,二手車金融市場空間是巨大的。

從2005年崛起至今,整個二手車市場的發展勢頭,幾乎超過了新車金融。

但滲透率卻始終不高。

據媒體數據,美國2017年二手車金融滲透率為53.3%。據艾瑞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二手車金融滲透率不足5%。

差距10倍之大。

“這是企業和個人無法改變的客觀因素,市場成熟需要時間。”資深從業者章成稱。

另一方面,去年進場玩家太多,行業一度陷入搶客大戰之中。

比如C2C二手車平臺,目前獲客成本在500到1000。

而二手車金融的綜合利率12%左右,運營成本就需要抽取3個點,人力成本還要抽取2個點。

加上資金成本,利潤所剩無幾,盈利困難。

此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行業內還沒有統一的質檢標準。

對二手車的估價、定價都比較困難。

而讓二手車金融全面收縮最核心的原因,其實還是監管。

“以前大家設定的利率,很多都超過了36%。”成鑫透露,通過暴力催收來獲利,也成為行業潛規則。

但去年開始,監管收緊,要求嚴格控制利率,並且,放款方需要是持牌機構。

這一下就洗走了一大半的玩家。

2018年,金融行業監管還將持續收緊,行業如同戴上了緊箍咒,將徹底進入寒冬期。

03、出路

行業有何出路?市場如此大,滲透率如此低,這明明是一塊很大的蛋糕,難道就是眼睜睜看著,無法吃到?

2017年是牛市,2C模式批量爆發,大家都迅速崛起。

但2018年,在監管和各方壓力之下,已進入熊市。

當一個市場進入熊市和寒冬之中,熬,成為了唯一的關鍵詞。

2B永遠是熬過冬季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整個金融科技的總潮流,就是去金融化,轉型2B。

二手車領域同樣如此。

很多車貸平臺,開始變成資金方的觸角,幫助他們獲客和風控。

“技術、產品和風控,這就是金融科技該有的定位。”成鑫稱。

除了資金層面的模式,還有商業上的模式,值得關注。

以C2C的二手車電商平臺為例。

現在有不少平臺,開始放棄C2C,而採取B2C。

比如,從二手車商手中,拿到二手車,再銷售給用戶。

這個模式,不是同樣存在信任危機嗎?

“B端會有一個特徵,就是高頻次、高客單價,而且穩定。”成鑫稱。

比如一個用戶在平臺上賣了一輛二手車,他可能這輩子就不會再賣了。

但B端,卻需要維持一個長久的生意,因此欺詐的可能性會降低很多。

此外,和B端的合作,也有了不少創新的玩法。

“全國有50萬-80萬專門做車的車商,他們以前都是四處尋找車源,再銷售給客戶。”成鑫說,現在出現了一些平臺,開始專門幫車商找車。

這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方式,比如,他們幫助4S店,推出了“以舊換新”的業務,客戶用他們手裡的舊車,貸少量的錢,就可以換一輛新車。

這個類似手機“以舊換新”的模式,也正在車貸領域興起。

這些平臺可以操作兩份生意:給客戶貸款,用舊車換新車。

拿著客戶的舊車,再銷售給專業的二手車商。

而針對這50萬到80萬的車商生意,市場也非常之大。

其實現在專注B端的平臺已有不少,比如車置寶、賣好車、車300、車易拍、車行168等。

熬過寒冬的第二種方式,就是建立生態。

不少汽車金融的巨頭,正在建立生態,並開始批量收購公司。

目的很明確,就是建立整條產業鏈。

多位從業者認可這個邏輯:二手車行業要圍繞渠道、金融服務、交易平臺、汽車後市場服務來打造生態。

比如說,最近大搜車的動作頻頻,正在構建從檢測、拍賣到營銷、物流等的二手車生態系統。

不久前,大搜車100%併購了車易拍,試圖為二手車車源提供供應鏈業務。

此外,針對這個行業的輔助工具和輔助生態,也是一個突圍方向。

比如估價、檢測機構、徵信等等。

如果想象力再大一點,還可以切入汽車金融周邊延伸的領域。

比如車位分期和車位貸。

在一線城市,一個車位的價格不菲。

以北京為例,五環和五環以外的車位均價,是15萬到20萬。城市核心區的高端車位,價格是40到60萬元;而一些別墅和頂級小區,車位價格更是高達百萬。

車位作為一種和消費場景結合的新模式,已經被部分企業看中,但目前還沒有平臺正式地做。

在一些南方城市,車位貸開始興起。可以將車位抵押,貸出車位價格的七八成貸款。比如一個車位20萬,最高可以貸款16萬。

除此之外,車位作為大頭支出的一部分,同樣可以做“車位分期”。

操作邏輯和分期買一款手機沒區別,支付一定利息,分12期或者更多期還款。

由此可見,行業並非沒有一絲曙光。

最近,一個巨大的利好是,國家正在推動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的落地。

早在2002年,全國各個城市開始出臺政策,限制外地車遷入本地,這嚴重阻礙了二手車的流通。

如果一旦放開,二手車就不會圈定在一畝三分地中,可能進一步激活整個市場。

預計到2020年中國二手車銷量將超過新車,二手車金融或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式發展。

但前提是,要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